曾麗 陳永紅 朱清梅
原發性翼狀胬肉是常見的眼部疾病,主要與煙塵、紫外線照射等有關,臨床表現為眼部發紺、發紅、異物感,可單眼或雙眼發病[1]。手術是治療此疾病最主要的方式,手術切除后需要行球結膜移植[2]。上方自體結膜移植是常見的移植方式,于眼上方取大小相應的自體結膜,暴露鞏膜固定區,但由于患者機體機能等因素的影響,可能在后期會出現不能以上方結膜作為供體來源的情況[3]。因此需探尋另一種有效的自體移植方式。下方自體結膜移植作為一種新型的結膜移植方案,其主要是將下方結膜予以取材,并移植到鞏膜表面的方式,因此種技術在臨床上研究甚少,且除取材來源與上方取材部位不同外,其余步驟均與上方取材相同,為探究下方結膜自體移植對原發性翼狀胬肉的作用,本研究探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下方自體結膜移植治療原發性翼狀胬肉的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2019年2月-2021年6月36例原發性翼狀胬肉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性翼狀胬肉臨床診斷標準[4];(2)凝血功能正常;(3)初次發病,且為初次就診。排除標準:(1)復發性翼狀胬肉;(2)青光眼、假性翼狀胬肉、角膜炎癥;(3)角膜異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18例(26眼)和觀察組18例(23眼)。對照組男8例(15眼),女10例(11眼);年齡50~75歲,平均(62.66±10.81)歲;病程3~10年,平均(6.65±2.04)年;組織侵入角膜深度1.5~5.0 mm,平均(3.56±1.01)mm。觀察組男12例(14眼),女6例(9眼);年齡50~75歲,平均(63.52±9.75)歲;病程3~10年,平均(6.70±1.94)年;組織侵入角膜深度 1.5~5.0 mm,平均(3.58±1.08)mm。兩組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患者、家屬同意及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術前2~3 d,兩組均予以0.3%加替沙星滴眼液(安徽省雙科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825,規格:8 ml∶24 mg/支)滴眼,4次 /d,術前準備與常規眼科手術相同,兩組患者均予以標準翼狀胬肉切除術,手術主要在顯微鏡下進行,術前20 min,采用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s.a.ALCONCOUVREUR n.v., 注 冊 證 號 H20160133, 規 格:15 ml∶75 mg)以 10 min 間隔滴眼 2 次,隨后采用鹽酸左布比卡因注射液(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20570,規格:5 ml∶37.5 mg)+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山西晉新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11022295,規格:5 ml∶0.1 g)藥液共1.5 ml行局部麻醉。對翼狀胬肉體部及頭部采用術刀剖切,并對翼狀胬肉體部及變性結膜組織予以剪除,此過程中避免燒灼止血,應該采用壓迫止血,對裸露的鞏膜進行尺寸測量。
對照組:給予上方自體結膜移植術治療。于眼球上方取大小相應的自體結膜,隨后采用10-0尼龍線帶對淺層鞏膜予以6~8針間斷縫合,以此對鞏膜暴露區固定。結膜瓣取材處不做處理,術畢,采用妥布霉素眼膏(ALCON CUSI,S.A.,批準文號:H20110316,規格:0.3%)進行繃帶加壓包扎,減少術后疼痛情況。術后予0.3%加替沙星滴眼液,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滴眼液[桂林華諾威基因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16,規格:40 000 IU(80 μg)/(4 ml·支)]滴眼,4次/d,妥布霉素眼膏睡前涂眼。2周左右拆線。術后隨訪6個月。
觀察組:給予下方自體結膜移植術治療。于眼顳下方取大小相應的自體結膜,縫線、縫合方式,取材處理及術后治療均與對照組相同。術后同樣給予加替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滴眼液滴眼,4次/d。2周左右拆線。術后隨訪6個月。
(1)圍手術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手術時間、不適癥狀持續時間、角膜上皮愈合時間。(2)術后疼痛:術后4、24 h及1周,分別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價兩組疼痛狀況,量表總分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5]。(3)眼部情況:術前及術后6個月,分別采用裂隙燈顯微鏡(上海朗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SL990)檢測淚膜破裂時間(BUT),將0.125%熒光素溶液滴入結膜囊內1滴,囑患者眨眼數次,隨后眼睛平視,保持睜眼狀態,采用鈷藍濾光片3 mm寬的光線掃視角膜,于患者睜眼狀態下立即觀察數秒,直至角膜處出現黑斑淚膜缺損為止,觀察過程中的秒數即為BUT;保證室內光線充足,囑患者距離視力表5 m,以此測量裸眼視力(UCVA);采用全自動驗光儀(廣州視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KR-800)檢測角膜散光度(CAD)。(4)并發癥與復發率:術后,觀察兩組眼部感染、眼球運動障礙、角鞏膜潰瘍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記錄6個月內復發情況。復發標準:手術部位出現纖維血管組織增生且侵入角膜緣。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均無失訪病例。兩組手術時間、不適癥狀持續時間、角膜上皮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不適癥狀持續時間(d)組別 手術時間(min)角膜上皮愈合時間(d)觀察組(n=23) 32.16±4.95 3.17±0.41 2.28±0.71對照組(n=26) 32.08±4.03 3.25±0.42 2.36±0.73 t值 0.062 0.674 0.388 P值 0.951 0.504 0.699
觀察組術后 4、24 h及 1周 VAS評分分別為(4.39±0.92)、(2.56±0.78)、(0.62±0.15)分;對照組術后4、24 h及1周VAS評分分別為(4.28±0.95)、(2.39±0.60)、(0.55±0.12) 分。 兩組術后4、24 h及1周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 意 義(t=0.353、0.733、1.546,P=0.726、0.469、0.132)。
術后6個月,兩組BUT、CAD、UCV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眼部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眼部情況比較(±s)
*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CAD(°)組別 BUT(s)UCVA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 術前 術后6個月觀察組(n=23) 8.75±2.15 10.02±3.22* 0.42±0.13 0.68±0.12* 2.42±0.63 0.72±0.20*對照組(n=26) 8.82±2.14 10.97±2.92* 0.44±0.10 0.63±0.14* 2.38±0.57 0.77±0.23*t值 0.111 1.077 0.598 1.346 0.232 0.814 P值 0.910 0.288 0.553 0.185 0.818 0.420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與復發率比較[眼(%)]
原發性翼狀胬肉屬眼部的侵入性、增生性及炎癥性疾患,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加,主要以眼部異物感、視力下降、畏光等癥狀為主,影響眼部美觀的同時,還會導致瞳孔的遮蓋,造成視力障礙[6]。手術切除是治療此疾病最有效的方式,由于切除后需行結膜的移植以促進組織的恢復,因此臨床常采用上方自體結膜移植治療,但因患者因眼部疾患的原因,后期可能存在內眼手術的狀況[7]。而上方取材則會造成后期內眼手術困難,且由于人體眼部解剖結構特殊性,上方取材相較困難,而探尋一種能替代上方自體結膜移植的方案在臨床顯得極為重要[8]。下方自體結膜移植主要是在眼球下方取大小相應的自體結膜進行結膜移植,取材過程中相較容易,且與上方結膜組織結構相同,若將其用于原發性翼狀胬肉切除術或許也能達到改善眼部情況的效果[9]。
本研究顯示,兩組手術時間、不適癥狀持續時間、角膜上皮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4、24 h及1周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下方自體結膜移植治療原發性翼狀胬肉對圍手術期指標、術后疼痛、并發癥與復發率無較大影響。在張秀麗等[10]研究中表明上方自體移植與下方自體移植僅存在取材部位的不同,其中取材方式及術后處理方法均相同,主要取大小相應的自體結膜,隨后采用10-0尼龍線帶對淺層鞏膜予以6~8針間斷縫合,因此手術時間、不適癥狀持續時間均無較大差異。取材后均采用抗生素眼膏進行包扎以此能有效促進上皮組織的愈合,且不會增加疼痛狀況,為以后上方取材失敗或不能行上方取材時做出了備用選擇[11]。
本研究顯示,術后6個月,兩組BUT、CAD、UCV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翼狀胬肉切除聯合下方自體結膜移植治療原發性翼狀胬肉不影響眼部改善情況。在蔣玲等[12]的研究中表明,胬肉切除后,取下方結膜作為移植物是治療此疾病的有效途徑,這可能是因為下方結膜取材與上方結膜取材均是行標準翼狀肉切除術,均對翼狀胬肉體部及頭部采用術刀剖切,同時行翼狀胬肉體部及變性結膜組織的剪除,對裸露的鞏膜進行尺寸測量,僅存在取材部位的不同,因此下方自體結膜移植并不會影響術后眼部恢復情況,可替代上方自體結膜移植取材。本研究與上述結果相似。因此當上方結膜不能作為供體時,可選擇下方結膜予以替代。
綜上所述,翼狀胬肉切除聯合下方自體結膜移植治療原發性翼狀胬肉與翼狀胬肉切除聯合上方自體結膜移植相比較,兩者均能改善眼部情況,且不影響圍手術期指標、術后疼痛、并發癥與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