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妹 莊志鵬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乃多發性糖尿病并發癥, 可導致患者出現雙足動脈搏動減弱、下肢皮溫下降、疼痛及麻木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面臨較高的壞疽風險,對患者日常活動可造成不良影響[1]。現代醫學多通過調節血糖、抗氧化治療、營養神經治療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是病情控制及改善效果有限,而且長期治療容易引發不良反應,對臨床用藥效果及患者用藥依從性均會產生不良影響[2]。中醫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時注重辨證分型,自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治療,可同時保證用藥效果及治療安全性。本次研究納入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62例,患者2020年3月-2021年6月在惠安縣醫院接受治療,評價患者接受腕踝針與中藥熏蒸聯合治療所取得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以2020年3月-2021年6月惠安縣醫院62例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病情符合文獻[3]《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指南并與文獻[4]《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中氣虛血瘀分型相符,神經電生理檢測結果顯示患者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下降;(2)均明確有糖尿病病史。排除標準:(1)合并腦梗死;(2)合并動靜脈血管病變;(3)合并頸腰椎病變;(4)治療不配合或者依從性差等影響臨床進行療效評價;(5)中途退出或者脫落;(6)同期參與其他試驗。依照患者入院順序編號,然后通過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女各17、14例;年齡21~78歲,平均(43.57±2.09)歲;糖尿病病程1~17年,平均(5.64±0.23)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3個月~5年,平均(2.17±0.24)年。觀察組:男、女各16、15例;年齡22~75歲,平均(44.02±2.13)歲;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5.52±0.24)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3個月~5年,平均(2.15±0.22)年。兩組病程等基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患者知曉此次研究方案及風險且在同意書上簽字。研究方案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通過。
給予對照組西藥治療,給予觀察組腕踝針與中藥熏蒸聯合治療,詳細內容如下。
1.2.1 西藥治療 肌肉注射0.5 mg甲鈷胺注射液(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5734,規格:1 ml∶0.5 mg),注射頻率為 1 次 /d,20 d為1個療程,間隔1周后繼續下1個療程治療,連續治療3個療程。加用維生素C片(哈藥集團三精明水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7527,規格:50 mg),口服劑量為 50 mg/次,3次/d,連續治療3個療程。
1.2.2 腕踝針聯合中藥熏蒸治療 腕踝針治療方式如下:主穴取雙上2穴及雙下2穴。對癥取穴,下肢外側加下4穴、下5穴及下6穴位,膝部加下3穴,下肢內側加下1穴、下2穴,上肢加上1穴、上4穴及上5穴。常規消毒腧穴,將毫針(規格:0.25 mm×40 mm,產自蘇州醫療器械廠)刺入皮下后平刺(深度為1~2寸),留針時間:20 min,治療頻率:每2天1次,每個療程20 d,間隔1周后繼續治療,總計治療3個療程。中藥熏蒸治療方式如下:藥物成分包括黃芪 18 g,當歸 12 g,川芎 12 g,細辛 12 g,透骨草 12 g,沒藥 12 g,懷牛膝 12 g,黨參 12 g,赤芍 12 g,桂枝 12 g,紅花 9 g,乳香12 g,延胡索 12 g,川續斷 12 g。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并取藥液加入至全身熏蒸治療儀(LXZ-200V,產自杭州立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熏蒸溫度:40 ℃ ~42 ℃,治療時間:20 min,治療頻率:每 2 天1次,每個療程20 d,間隔1周后繼續治療,總計治療3個療程。
(1)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正中神經及尺神經感覺傳導速度;(3)對比前后正中神經及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應用肌電圖進行測定。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 23.0軟件,以率(%)表示計量資料,通過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治療前,治療前后組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全血低切黏度 全血高切黏度組別 血漿黏度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n=31) 2.40±0.72 1.67±0.62 4.278 0.000 14.17±1.12 12.01±1.75 5.547 0.000 6.37±1.03 5.34±1.21 3.609 0.001觀察組(n=31) 2.41±0.71 1.35±0.60 6.349 0.000 14.16±1.10 10.23±1.69 10.851 0.000 6.40±1.02 4.73±1.07 6.290 0.000 t值 0.055 2.065 0.035 4.280 0.115 2.103 P值 0.956 0.043 0.972 0.000 0.909 0.040
治療前兩組正中神經、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更快,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尺神經組別 正中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n=31) 47.90±4.05 51.23±3.29 3.553 0.001 36.84±4.15 42.25±3.09 5.822 0.000觀察組(n=31) 47.87±4.02 56.47±3.22 9.297 0.000 36.81±4.12 51.26±3.03 15.731 0.000 t值 0.029 6.338 0.029 11.592 P值 0.977 0.000 0.977 0.000
治療前兩組正中神經、脛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治療前,治療前后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更快,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脛神經組別 正中神經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n=31) 47.59±4.02 51.86±3.72 4.341 0.000 36.17±4.32 42.86±4.25 6.146 0.000觀察組(n=31) 47.56±4.01 59.04±3.70 11.715 0.000 36.15±4.30 47.25±4.20 38.071 0.000 t值 0.029 7.619 0.018 4.091 P值 0.977 0.000 0.986 0.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為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糖尿病發生率呈不斷攀升的態勢,使得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也不斷升高[5]。
中醫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入“消渴病痹癥”范疇,多由久病、勞欲、因素、情志等誘發,根本原因為氣陰虧耗,隨著病程不斷延長,寒凝血瘀癥候顯現并表現出下肢疼痛、發涼及麻木等癥狀,臨床應以止痛通絡、散寒溫經之法治療[6]。氣虛可造成氣機失暢并引發氣滯,繼而造成血液運行失暢,導致瘀血形成。血瘀為消渴病痹癥形成病機,陽虛、陰虛及氣虛等均可致瘀,使得經脈受阻,不通則痛,血液運行不暢并導致血瘀形成[7-8]。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西藥治療及腕踝針與中藥熏蒸聯合治療均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與西藥治療相比,中醫聯合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表現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全血高切黏度更低,正中神經、尺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更高,正中神經、脛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更高,上述指標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腕踝針療法取穴方法采用按區選點方法,按照十二皮部取穴理論取穴,可通過對皮部進行刺激的方式取得內臟功能調整效果,對上2穴及下2穴進行刺激既能夠促進胰島功能改善,同時還能夠促進受損神經細胞修復,可取得調節局部氣機及通痹理血的治療效果[9-10]。熏蒸療法主要通過藥液及蒸汽的方式進行下肢熏蒸治療,能夠通過熱力及藥力通過皮膚毛孔及腧穴,并可通過脈絡輸布全身,繼而可對全身發揮作用,具有活血化瘀及通絡溫經的效果。熏蒸治療還能夠促進患者腠理開泄,有助于促進外邪排出[11-12]。
綜上所述,為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腕踝針與中藥熏蒸聯合治療能夠改善患者淋巴循環及血液循環,可促進靜脈瘀滯緩解,同時還能夠對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產生刺激作用,有助于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及神經傳導速度,可取得理想的病情控制與改善效果,臨床療效明顯優于西藥治療,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