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浛嘉
全球調查結果顯示,在一般人群中,急性闌尾炎的發病率為6%~10%,居各類外科急腹癥之首。急性闌尾炎患者最主要的臨床體征為麥氏點壓痛、反跳痛,部分患者也伴隨轉移性腹痛、消化道反應[1]。急性闌尾炎主要包括單純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和化膿性闌尾炎三種病理類型,如何對急性闌尾炎的類型進行正確區分、鑒別對于臨床治療具有積極意義。在臨床上,手術病理檢查是診斷急性闌尾炎病理類型的金標準,但這種檢查涉及有創操作,且檢查時間較長,不適于術前診斷;多層螺旋CT掃描層次全面、檢查快速、診斷準確率高,在急性闌尾炎的術前診斷中具有應用優勢,為了分析不同病理類型急性闌尾炎的多層螺旋CT影像學征象特點,探討MSCT在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特做本研究,結果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9年6月-2020年12月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84例,納入標準:(1)均具有急性闌尾炎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包括麥氏點壓痛和反跳痛、腹痛、惡心嘔吐、發熱、腹肌緊張等;(2)入院后接受腹部B超檢查和多層螺旋CT檢查;(3)影像學檢查后6 h內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和組織病理檢查,明確病理類型。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2)妊娠期;(3)未成年;(4)闌尾炎切除術禁忌證,即發病時間>72 h、形成包塊、闌尾局部水腫嚴重等情形;(5)臨床資料不全。本組患者男49例,女35例;年齡20~62歲,平均(36.1±2.4)歲;入院時體溫(腋溫):36.2 ℃~39.4 ℃,平均(37.4±0.8)℃;體溫超過37.3 ℃(具有發熱體征)患者72例;白細胞計數(WBC):3×109/L~30.9×109/L,平均(13.7±3.4)×109/L;WBC超過10×109/L患者 76例;發病時間 12~32 h,平均(20.6±2.9)h。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病理類型:單純性闌尾炎43例,化膿性闌尾炎29例,壞疽穿孔性闌尾炎12例。患者或家屬對研究的目的、方法均了解,簽訂研究同意協議書,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執行。
在術前對本組患者闌尾部位先后進行B超檢查和MSCT檢查,B超檢查所用儀器為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腹部掃查所用探頭頻率為2.5~5.0 MHz,采取二維灰階掃描,范圍應包括整個闌尾和周邊組織區域,圖像倍率:×2.0,分側向和軸向掃描,測量闌尾橫直徑、血管壁、腸壁厚度,幾種急性闌尾炎的B超征象:單純性闌尾炎闌尾橫直徑7~10 mm,管壁厚度≥3 mm,內部回聲不均勻,呈現圓形、條索狀信號,邊界模糊;化膿性闌尾炎聲圖可探測到桶狀低回聲,管壁增厚,腔內可見稀疏點;壞疽穿孔性闌尾炎表現為闌尾重構、闌尾周邊探及非均勻低回聲,穿孔發生后可探及闌尾壁中斷,腔內出現積氣高回聲信號,腔內出現大片液性暗區。
MSCT檢查所用儀器為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層螺旋CT掃描儀,檢查時取仰臥位,對患者腹部自上而下進行平掃,范圍由膈肌上緣經腰椎L3段、盆腔區域至恥骨聯合,包含整個闌尾區域及周邊組織,MSCT掃描參數:電壓120 kV,電流200 mA,層厚 2.5 mm,螺距 2 mm,層距 1.0 mm,準直1.2 mm,矩陣:512×512。檢查完畢,截取盆腔掃描圖像,上傳至Syngo CT工作站對影像資料進行三維薄層重建,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層厚1.25 mm,由2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分別獨立閱片做出結論,若結論不一致應進行討論,并綜合患者癥狀體征、體溫、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本研究的觀察指標包括:(1)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比較MSCT、B超2種影像學檢查方式對于三種病理類型的急性闌尾炎檢出率,檢出率=檢出例數/總例數×100%。(2)將三種不同類型闌尾炎患者闌尾部位的MSCT影像學征象和病理切片圖加以比較。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資料進行對比分析,計數資料表示為率(%)形式,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種檢查方式對單純性、化膿性和壞疽穿孔性三種病理類型的急性闌尾炎的檢出率比較,MSCT對于化膿性急性闌尾炎的檢出率和總體檢出率高于B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B超、MSCT在三種不同病理類型急性闌尾炎中的檢出率比較(%)
三種病理類型的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征象在闌尾是否合并積氣、滲出,闌尾直徑和管壁厚度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單純性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影像學資料和病理切片掃描圖像見圖1,化膿性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影像學資料和病理切片掃描圖像見圖2,壞疽性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影像學資料和病理切片掃描圖像見圖3。

表2 三種不同病理類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闌尾部位MSCT征象比較(%)

圖1 單純性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影像學資料和病理切片掃描圖像(HE染色、40×光鏡觀察)

圖2 化膿性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影像學資料和病理切片掃描圖像(HE染色、40×光鏡觀察)

圖3 壞疽性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影像學資料和病理切片掃描圖像(HE染色、40×光鏡觀察)
急性闌尾炎發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若不能正確診斷、及時治療,容易進展為腹膜炎、闌尾膿腫、穿孔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急性闌尾炎的病因較為復雜,包括細菌侵襲感染、飲食、劇烈運動、管腔梗阻等,而不同的病因則導致本病在病理類型上的差異[2]。
目前,臨床一般將急性闌尾炎分為單純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和化膿性闌尾炎三種類型[3],上述三種病理類型的闌尾炎在病因、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式和預后風險性上存在明顯差異,如壞疽性闌尾炎容易導致穿孔、腹膜炎等嚴重后果,需立即手術;而單純性闌尾炎則病情較輕,部分患者接受保守治療即可[4]。由此可見,在術前準確鑒別和診斷急性闌尾炎的病理類型對于治療和手術方案的制定、臨床用藥、術后處理和護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5]。
然而,大量臨床資料顯示,不同病理類型的急性闌尾炎患者在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指標(體溫、白細胞計數、炎癥因子水平)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闌尾炎患者更不具有特異性癥狀,這也給急性闌尾炎的臨床鑒別和診斷帶來了一定難度[6]。手術切片病理檢查雖然是鑒別闌尾炎的病理類型的臨床金標準,但屬于有創檢查、要求高、耗時長,難以快速做出診斷,這也容易耽誤治療時間,不適于術前檢查[7]。相較于手術病理檢查,影像學檢查則是術前診斷急性闌尾炎的快速篩查和鑒別手段,但臨床研究表明,傳統影像學檢查技術如X線平片、B超等容易受呼吸運動、重影干擾[8],且掃描層次單一、分辨率較低,雖然對于急性闌尾炎的檢出率可達到70%~85%,但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B超對于進展型闌尾炎(包括化膿性和壞疽性闌尾炎)的診斷準確率僅為50%~60%,X線平片則更低(30%~40%),這都難以滿足臨床診斷要求[9-10]。而大量證據表明,多層螺旋CT掃描層次全面、操作簡單、圖像分辨率高,可發現早期細小病變(如少量積氣、積液等)、準確定位并測量病灶大小,在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上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病理類型的急性闌尾炎病灶也具有不同的MSCT征象,有助于醫師進行鑒別診斷[11-13]。
最后,本研究結果也顯示:(1)術前MSCT對于化膿性急性闌尾炎的檢出率和對于急性闌尾炎的總體檢出率均優于B超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SCT方法下僅有1例單純性急性闌尾炎未被檢出,可能與患者疾病處于早期,梗阻程度較小有關。這也證實了MSCT的診斷準確率明顯優于傳統影像學檢查技術;(2)三種病理類型的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征象在闌尾是否合并積氣、滲出、闌尾直徑和管壁厚度等征象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表現為:①單純性闌尾炎,闌尾MSCT圖像顯示出現腫脹,但直徑一般在6~8 mm,管壁厚度 >3 mm,CT 密度和周邊組織無明顯差別,邊緣欠清,部分患者管腔內合并糞石、積氣和積液;②化膿性闌尾炎,闌尾部位腫脹、增粗較嚴重,闌尾直徑>10 mm,邊界模糊,盲腸壁明顯增厚,伴有條索、絮狀陰影;③壞疽或穿孔性闌尾炎,闌尾和盲腸壁出現一定程度增粗,邊界不清,闌尾積氣明顯,且這三種類型闌尾炎的MSCT征象差異也在病理切片的比較中得到證實,如圖1、圖2、圖3所示。
綜上,不同病理類型的急性闌尾炎患者的MSCT征象具有各自特點,在術前進行MSCT檢查有助于準確鑒別急性闌尾炎、明確病因,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