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梅 孔少云 戴玉騰 趙小燕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安慶市立醫院新生兒科(安徽安慶 246003)
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又稱新生兒慢性肺疾病,是早產兒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早產兒在救治成活率提高的情況下,早產兒BPD 的發生率也明顯上升[1]。BPD 由多因素引起,發病機制復雜,目前暫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及手段。BPD 不僅對早產兒的肺部造成損傷,還可并發心血管、神經精神系統疾病[2],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存質量,增加了早產兒近期和遠期的病死率。因此,預防BPD的發生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對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入住的胎齡<32 周的早產兒進行研究,分析BPD 患兒的各種臨床資料,尋找其可能高危因素,為降低BPD 的發生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入住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胎齡<32 周、出生時齡<2 h 的202 例早產兒資料,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最終有171 例納入研究,根據臨床診斷將患者分為BPD 組66 例和非BPD 組105 例,胎齡26+1周~31+6周,體重650~2 020 g。BPD 組中,男34 例,女32 例;非BPD 組中,男58 例,女47 例。納入標準:(1)早產兒:胎齡<32 周;(2)在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住院,入院年齡<2 h。排除標準:(1)住院未滿28 d 死亡、放棄或者病情未愈自動出院、轉院者;(2)患有除動脈導管未閉、小的房間隔及室間隔缺損之外的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嚴重的呼吸消化系統畸形、染色體異常或遺傳代謝性疾病;(3)資料不全者。本研究取得所有患兒家長知情同意,且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早產兒BPD診斷標準根據2001美國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標準[3]:任何氧依賴(氧濃度>21%)超過28 d 的早產兒即定義為早產兒BPD。
1.3 資料收集患兒資料:胎齡、體重、性別、分娩方式、多胎(一次妊娠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胎兒)、早破水、前置胎盤、5 min Apgar 評分、產房搶救性氣管插管、入院后第一次動脈血氣(pH、PaO2、PaCO2)、入院時吸氧濃度、剛入科時CRP 及血紅蛋白(Hb)、抗生素使用時間(d)、入科后再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PS)使用、咖啡因使用、是否有創機械通氣、有創通氣時間≥7 d、住院期間輸血次數、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和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敗血癥、入院后CRP增高。母親產前一般資料:母親年齡、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產前是否使用抗生素、產前血紅蛋白值、產前地塞米松使用。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8.0 進行統計分析,對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偏態分布計量資料表示為M(P25,P75),比較用wilcoxon 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到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資料比較兩組患兒出生體重、胎齡、多胎、5 min Apgar 評分、產房搶救性氣管插管、入院后第一次動脈血氣(pH、PaO2、PaCO2)、入院時吸氧濃度、住院期間輸血次數、抗生素使用時間、入科后再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PS)使用、有創機械通氣、有創通氣時間≥7 d、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和動脈導管未閉(PD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性別、分娩方式、前置胎盤、羊水早破、入院時血紅蛋白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主要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ion of main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2.2 兩組患兒母親產前因素比較兩組患兒母親的年齡、產前血紅蛋白、產前地塞米松使用≥4 次、母親患有妊高癥及妊娠期糖尿病、產前是否使用抗生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母親產前一般資料比較Tab.2 Comparision of prenatal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2.3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患BPD 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入院后第一次血pH、PaCO2、PaO2、胎齡、出生體重、多胎、5 min Apgar 評分、RDS、PDA、入院時吸氧濃度、抗生素時間、輸血次數、PS 使用、入科后再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和產房搶救性插管、有創通氣時間≥7 d。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中,胎齡越小(OR=2.033,95%CI:1.161~3.559,P=0.013)、有創機械通氣(OR=0.165,95%CI:0.031~0.883,P=0.035)、入院時PaO2越低(OR=1.025,95%CI:1.002~1.049,P=0.033)是早產兒發生BPD 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早產兒BPD 高危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Tab.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BPD risk factors inpreterm infants
隨著我國救治成功的早產兒人數增加,BPD成為這些早產兒最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胎齡≤32 周的早產兒BPD 發生率為38.5%(66/171),其中胎齡<28 周的早產兒BPD發生率為87.5%(7/8),胎齡28~32 周的早產兒BPD 發生率為36.1%(59/163)。2019年國內江蘇省多中心回顧性研究[4]報道胎齡<34 周早產兒BPD 發生率為24.9%,其中胎齡<28 周及28~31 周早產兒BPD 發生率分別為51.7%、24.8%。2011年常立文[5]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胎齡<37 周的早產兒BPD 發生率為1.26%,其中胎齡≤28 周及
28~32 周BPD 發生率分別為19.3%、7.87%,可見國內早產兒BPD 發生率在近十年來有明顯上升趨勢。據報道[6]美國胎齡<28 周的早產兒BPD 的發生率也在45%左右。早產和低出生體質量是BPD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7]。國外資料[8]顯示,胎齡≤32 周的早產兒BPD 發生率在35%左右,而超早產兒的BPD 發生率高達80%。國內各中心報道的早產兒BPD 發病率有一定差別,本中心早產兒BPD 的發病率較2019年江蘇省多中心研究相比略有增高,與各中心的不同胎齡早產兒占比、醫療水平及BPD 的不同診斷標準有一定的關系[9]。
BPD 的發病機制復雜,主要是因為早產兒肺部發育極不成熟,在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機械通氣引起的氣道壓力及容量損傷、氧中毒及炎癥感染等因素導致的多種炎癥介質異常產生、釋放,對肺泡和肺血管造成損傷及損傷后異常修復、肺部發育障礙,最終形成早產兒的慢性肺病[10]。國外資料[11]報道胎齡是早產兒發生BPD 的主要驅動因素。本資料統計的結果同樣提示,BPD 組患兒的胎齡及出生體重明顯低于非BPD組,在單因素分析中兩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經多因素回歸分析,本資料顯示胎齡越小、BPD發生越高為BPD的獨立危險因素。根據胎肺發育過程,可依次分為胚胎期、腺體期、小管期、囊泡期、肺泡期,26~32周的胎兒肺部處于小管期至囊泡期內,胎齡越小,肺部發育越不成熟,越容易發展為BPD。
本研究發現多胎早產兒發生BPD 幾率較單胎增多,僅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是否與遺傳易感性有關未做進一步研究。日本等國外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提示可能不同的人種BPD 的遺傳易感性不同[12]。產前激素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RDS 的發生及降低嚴重程度,也減少了有創呼吸機的使用縮短了上機時間,但據文獻報道[13]對早產兒BPD 的發生未見明顯降低。本研究結果與之相同。胎兒宮內感染是早產的重要原因,母親絨毛膜羊膜炎可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對胎兒肺臟造成傷害,增加BPD 發生率[14],故母親產前有效抗感染治療可能減少BPD 的發生。胎膜早破破壞了胎膜的完整性,與胎兒宮內感染密切相關,增加了早發型敗血癥的患病風險[15];亦有研究[16]顯示,胎膜早破時間長短與早發型敗血癥及早產兒BPD 的發生無明顯關聯。本研究母親產前抗生素使用與BPD的發生無明顯關聯,羊水早破在兩組患兒中亦無明顯差異。需要擴大樣本、明確病原體、規范抗生素的使用療程后再進一步研究。JUNG 等[17]多中心研究指出,晚發性敗血癥與BPD 的發生關系密切。但本研究顯示敗血癥不是BPD 的危險因素,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
新型BPD 主要表現為肺泡和肺微血管發育受阻或停滯,多發生在胎齡較小的早產兒。胎齡34 周以下的早產兒發生NRDS 及窒息的比例明顯增加,生后容易出現低氧、CO2潴留甚至呼吸衰竭。氣管插管、INSURE 技術使用PS 及有創機械通氣在NICU 小早產兒的救治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作用,隨之而來的高氧暴露、高壓力及高容量、機械損傷又進一步促進了BPD的發生,加重了BPD嚴重程度。國內吉玲等[18]研究顯示BPD 的發生與嚴重程度與機械通氣及用氧密切相關。NASCIMENTO等[19]研究顯示早產兒生后48 h 內需要持續有創通氣是BPD 的重要預測指標。本研究中,氣管插管率高及入院時需要高濃度氧、有創機械通氣在兩組患兒中均具有差異,經多因素分析,有創機械通氣為BPD 獨立危險因素。在一項早產兒晚發型敗血癥研究[20]中發現,有創通氣需要及持續時間是發生BPD 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在單因素分析中,有創通氣時間≥7 d 同樣為BPD 的危險因素,故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爭取早撤機,減少呼吸機相關的肺損傷對降低BPD 發生大有益處。
在BPD 的發病機制中,高氧導致的氧中毒在早產兒體內可產生大量氧自由基、過氧化氫、高活性的超氧,且早產兒抗氧化劑水平及活性均低,對肺組織等造成損害[21]。故在早產兒的管理過程中,維持目標血氧飽和度在90%~95%,防止氧分壓過高對預防BPD、ROP 非常重要。報道高氧與BPD 的關系的文獻很多,但報道低氧血癥與BPD的關系不多,本研究顯示入院時低氧分壓同樣為BPD 的高危因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血氣提示低氧的患兒多為小胎齡的危重患兒,其肺部發育相對不成熟。(2)低氧時肺血管內皮細胞及肺泡上皮細胞亦受到損傷[22]。(3)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偏倚,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國外有文獻[23]報道生后一周內間歇低氧血癥的早產兒BPD 發生增多。總之,生后及時有效的復蘇,良好的轉運,維持正常的氧合在提高早產兒救治水平中發揮重要作用。
有臨床研究顯示,紅細胞輸注量是早產兒BPD的危險因素[24]。輸血量過多可致氧自由基、鐵離子負荷增加對早產兒肺造成損傷。本研究顯示BPD 組輸血次數較非BPD 組明顯增多,但經多因素分析兩組無明顯差異。早產兒體內鐵儲備減少、生后紅細胞破壞增多、造血功能相對滯后、體重增長導致血容量增加、醫源性失血等因素是導致早產兒貧血的主要因素,輸血治療是小胎齡早產兒治療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措施。陳春等[25]的研究顯示,延遲臍帶結扎和切斷臍帶再進行臍帶擠壓可減少早產兒輸血次數,降低早產兒BPD的發生。
總之,早產兒BPD 發病機制復雜。為減少BPD的發生,需進一步加強產科及新生兒的醫護人員在圍產期內協作,做好圍生期的保健,避免過早早產,提高窒息復蘇水平,嚴格掌握有創呼吸機的使用指征,控制吸氧濃度,使用容量保證的呼吸模式,縮短上機時間,降低BPD 發生,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