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明 盧君
流行性感冒是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流感病毒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發熱、頭痛等,以秋冬季節為高發期。兒童抵抗力較差,比成年人更易感染,是流行性感冒的易感群體及高危人群[1]。患兒發病急驟且病情進展迅速,若不給予及時治療,可致心肌炎、腦炎等多種并發癥,威脅患兒健康。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種類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造成人群流感大流行的病原體。臨床對于流感患兒常采用藥物療法加以治療,磷酸奧司他韋是首選藥物。本研究將探析磷酸奧司他韋在流感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并著重探究其對C 反應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22 年1 月佳木斯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80 例流感患兒。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2]《兒童流感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15 年版)》中流感的診斷標準,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2)具有咳嗽、發熱及咽痛等癥狀。排除標準:(1)心肝腎功能異常;(2)合并細菌等其他病原體感染;(3)具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史;(4)入組前1 周經過抗病毒藥物、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5)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6)治療依從性差。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此研究,患兒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癥支持包括退熱、抗感染、止咳等。B 組在對癥支持的基礎上加用利巴韋林治療。利巴韋林片(生產廠家:江西匯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3538,規格:100 mg)口服,10 mg/(kg·d)。A 組在B 組基礎上加用磷酸奧司他韋(生產廠家: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763,規格:15 mg)口服,75 mg/次,2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指標。采集患兒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清液,使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兩組CRP、α1-AT、α1-AG 水平。(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白介素指標。采集患兒靜脈血5 mL,離心后取上清液,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水平。(3)比較兩組臨床癥狀指標。記錄兩組患兒咳嗽、發熱、咽痛三種癥狀的消退時間,記錄并對比。(4)比較兩組療效。于治療后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表現,綜合評定治療效果。治療72 h 內體溫恢復正常,咳嗽、發熱、咽痛等癥狀改善≥80%,則為顯效。治療72 h 內體溫降低0.5~1.0 ℃,咳嗽、發熱、咽痛等癥狀改善≥50%,則為有效。治療72 h 內體溫未降低,咳嗽、發熱、咽痛等癥狀改善<50%,則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5)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于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兒嘔吐、皮疹、上腹部不適、頭暈的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進行數據分析,患者性別、治療總有效率、癥狀例數等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患者年齡、體重指數、病程、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指標、白介素水平等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兒年齡均為6~11 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CRP、α1-AT、α1-AG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P、α1-AT、α1-AG 均低于治療前,且A 組均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白介素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IL-4、IL-6、IL-8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4、IL-6、IL-8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A 組均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白介素指標比較[pg/mL,()]

表3 兩組白介素指標比較[pg/mL,()]
*與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臨床癥狀指標比較 A 組咳嗽、發熱、咽痛消退時間均早于B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指標比較[d,()]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指標比較[d,()]
2.5 兩組療效比較 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高于B 組的8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0,P<0.05),見表5。

表5 兩組療效比較[例(%)]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A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低于B 組的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甲型流感的病毒極易變異,其抗原變異后具有更強的感染性,可迅速傳播且在大范圍內流行,患者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較高[3]。該病毒進入呼吸道后,其表面的糖蛋白神經氨酸酶會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的神經氨酸,黏蛋白因此分解,從而使得糖蛋白受體得以暴露;糖蛋白受體與上皮細胞結合,從而引起感染[4]。在細胞內吞的作用下,結合體進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內部并繁殖,產生大量甲型流感病毒,加重感染,機體的炎癥反應因此得以進一步強化[5]。兒童免疫力低下,免疫機制尚未發育完全,為甲型流感病毒的易感人群。其中,6 個月~3 歲的嬰幼兒患病后易發展為重型流感,5~18 歲的兒童發病率是成年人的1.5~3 倍[6]。小兒流感具有發病急驟、病情進展快等特點,若不加以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心肌炎、肺炎等多種嚴重并發癥,加重病情,加大治療難度及預后,影響患兒生命安全。臨床對于小兒流感的治療以抗病毒及對癥為主[7]。
利巴韋林為廣譜強效抗病毒藥物,是病毒合成過程中所需酶的競爭性抑制劑,可抑制DNA、RNA病毒,對呼吸道合胞病毒具有良好的抗體中和作用。利巴韋林進入人體后,人體細胞中的腺苷激酶可促使其酸化,使之轉變成為三磷酸及單磷酸,抑制體內病毒細胞的聚合及復制,從而控制病毒的生長及增殖[8]。但該藥物長期服用會對肝腎功能產生影響,且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患兒使用該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成年患者更高,使得整體療效欠佳,預后不盡人意。磷酸奧司他韋是一種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可顯著抑制神經氨酸酶的活性[9]。神經氨酸酶可促進成熟病毒脫離宿主細胞后感染新的細胞。磷酸奧司他韋通過抑制神經氨酸酶,阻止子代病毒顆粒在人體內繁殖。磷酸奧司他韋進入人體后,與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的親和力較高,從而抑制病毒的增殖[10]。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磷酸奧司他韋與利巴韋林聯合用藥方案治療的A 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5%,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5.0%,兩項結果均優于僅接受利巴韋林治療的B 組患兒,提示磷酸奧司他韋對于甲型流感病毒具有顯著抑制作用。鄧麗芬[11]的研究顯示,磷酸奧司他韋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甲型流感樣患兒效果優異,安全性較高,本研究與其研究結果一致。
急性時相蛋白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指標,可用來評估早期感染情況。CRP 是急性時相蛋白的代表性指標,可反映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的程度[12-13]。α1-AT 是一種糖蛋白,是血清中主要的蛋白酶抑制劑,對凝血酶及尿激酶等諸多酶種具有同樣的抑制作用。在患者機體出現炎癥反應時,α1-AT 可透過毛細血管進入組織液,在炎癥局部呈現出高表達量[14]。α1-AG 則為一種最穩定的呈陽性的急性時相反應物,機體感染、出現炎癥反應時,刺激IL-1的產生,IL-1 對吞噬細胞釋放出的脂多聚糖具有刺激作用,對α1-AG 的合成具有促進作用,使得血清α1-AG 表達量隨之增高[15-16]。
感染流感病毒后,人體會產生輔助性T 淋巴細胞,其中Th1 淋巴細胞主要產生干擾素(IFN-β)等細胞因子,可介導細胞免疫應答,在遲發性的免疫反應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7-18]。Th1 細胞主要分泌IL-4、IL-6、IL-8 等細胞因子,在機體體液免疫中具有重要參與性[19-21]。本研究結果顯示,行聯合用藥方案的A 組患兒三項急性時相蛋白指標均優于治療前,且優于單獨用藥的B 組患兒,提示磷酸奧司他韋可顯著抑制流感患兒體內的炎癥反應。與趙偉欣等[22]的研究結果磷酸奧司他韋可顯著降低季節性流感患兒體內的CRP 水平,抑制流感病毒的生長及擴散相一致。孫樹雅等[23]研究亦顯示,奧司他韋聯合炎琥寧顯著降低流感患兒IL-6、IL-8 水平,對患兒炎癥反應有顯著抑制效果。足見磷酸奧司他韋對于流感患兒體內炎癥反應的顯著抑制作用。
綜上所述,磷酸奧司他韋可顯著減輕流感患兒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炎癥反應,效果優異,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