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凌云 鄭 輝
一曲軍歌,唱不完男兒的忠肝義膽,一聲軍號,道不盡軍人的壯志豪情。在撫州市鄉村振興中有這樣一群“兵支書”。他們曾經身著軍裝保家衛國,如今脫下戰衣仍不改軍人本色,扎根鄉村,揮灑熱血,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尖兵。他們初心不改、軍魂依舊,在鄉村振興疆場上再次吹響激情沖鋒的號角。

張保賢,1991年12月入伍,1995年12月退伍。現任東鄉區孝崗鎮張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他以“黨員聯系戶”為基本框架,發出“群眾點單我接單”“黨員亮燈樹旗”等號召,扎實開展黨員聯系群眾工作,積極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安裝太陽能路燈300余盞、高清攝像頭100余個、大喇叭13個;打造鄉風文化宣傳陣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實現《村規民約》入會、上墻、進群。2016年以來,張保賢以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為突破口,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抓住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契機,積極推動秀美鄉村建設,爭取項目資金30多萬元新修了2條約1.4公里、寬3.5米的公路,道路全線實現綠化、美化、亮化。

徐振華,2020年南城縣徐家鎮下弓村黨支部換屆,退伍軍人徐振華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成了一名“兵支書”。上任后,徐振華帶領村“兩委”不斷加強班子建設,并立足村情民意,全力培植增收產業,重點抓好民生項目。在徐振華的帶領下,下弓村依托當地土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稻種植和農機服務,成立了下弓村農業機械化服務中心,配備割稻機一臺、插秧機三臺,為村民提供育秧、插秧機械化等農事一體化服務。室內育秧流水線不僅能滿足下弓村2000多畝農田作業需求,同時還為周邊村提供育秧服務,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吳林芳,2021當選為南豐縣太和鎮下洋村黨支部書記,成了一名光榮的“兵支書”。下洋村是南豐龜鱉產業大村,龜鱉行情較好,村民都想擴大龜鱉養殖規模。為有效制止私挖亂建破壞耕地行為,吳林芳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逐戶上門宣傳,詳細講解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相關政策;同時,帶領村組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經常性巡查。截至目前,共制止私挖亂建行為13起,保護耕地43畝,完成早稻種植面積826畝,落實一晚種植面積1480畝,以實際行動踐行‘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吳林芳還通過抓好日常環境衛生監管、落實房前屋后“責任三包”、開展“清潔家庭”評比等舉措,提升了群眾愛護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年來,該村先后完成了“三拆”面積1500多平方米,遏制亂搭亂建行為17起。用好“中國龜鱉良種第一鎮”品牌,主攻龜鱉產業發展。通過各方籌集資金170萬元建設了130畝標準化母甲魚(產蛋)養殖基地項目,利用市場化運作,引進投資主體養殖甲魚;積極爭取80萬元項目資金,建設山塘修復加固工程,改建生態甲魚養殖基地;并爭取南豐縣“財政強村貸”項目貸款100萬元,與江西添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發展商品甲魚養殖產業,形成以村級集體經濟為引領,探索“母甲魚+生態甲魚+商品甲魚”產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拉長了南豐龜鱉發展產業鏈,預計到2022年底,下洋村村級集體經濟可實現經營性收入120萬元,增長20%,可解決就業(其中脫貧戶6人)120人。
余連坤,退役軍人本著建設家鄉的初心,響應鄉黨委的號召到里木村委會工作。擔任資溪縣高田鄉里木村村支書以來,他因村施策,落實黨組織工作制度,充分調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促進村級黨組織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形成支部統一領導、各方協調配合的良好局面。積極爭資立項,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改廁工程,重點整治鄉村環境臟亂差和污水治理問題,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致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入村組對戶籍人口進行摸排,做好戶籍人口信息采集,詳細掌握脫貧戶和監測對象的就業情況和收入情況;結合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柑橘和生態優質大米。目前,全村柑橘類種植規模達290畝,其中甜橘柚190畝,“紅美人”柑橘100畝,大米種植面積100畝,帶動大戶種植1000余畝。
聶香貴,2005年12月退伍返鄉,先后擔任廣昌縣水南圩鄉水南村民兵連長、水南村委會主任、水南村黨支部書記等職務。他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聚焦富民產業,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他扎根基層十多年有豐富的村組工作經驗,針對水南村的落后發展狀況,他沉下身摸情況、找“病癥”,組織專業人員實地考察“光伏發電+茶樹菇生產”項目,同時整合相關部門的幫扶資金1300余萬元,啟動“棚光互補”示范工程,探尋綠色發展和茶樹菇產業升級的道路。目前,該工程光伏年發電總量1200千瓦,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0余萬元,棚下還可種植茶樹菇200萬筒,每年可解決近15戶約30人的就業問題,實現創收60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他還狠抓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組織村民開展“清潔家庭示范戶”“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舉辦“道德講堂”“紀律講堂”,讓村民學有目標、學有榜樣。依托村文化活動陣地,他經常組織村民開展技能培訓,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育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
一日當兵,終身是兵。他們時刻按照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身著戎裝時,他們是保家衛國的錚錚男兒;脫下軍裝后將軍裝穿在心里,甘做一名不穿軍裝的“兵”。他們勇擔使命,以村黨支部書記的身份,成為振興鄉村的標兵骨干。守初心、擔使命、走前列、作表率、挑重擔、善作為、立新功,在鄉村振興再出發大潮中,為各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貢獻力量,真正踐行著“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離軍不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