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閔志遠 黃夢如
九江,一座“三水四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城市,散居在深山區、庫區、湖區和地質災害頻發區的群眾脫貧之路格外難走,易地扶貧搬遷無疑是挪窮窩、換窮業、斬窮根的一把利刃。
從前,向著“脫貧”“遷徙”。自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九江市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來抓,如期全面完成九江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建設任務,共安置7159戶27351人搬遷入住,其中搬遷脫貧戶4672戶16595人,走出了一條易地扶貧搬遷的“九江經驗”。在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公布的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中,九江市1縣1集體2安置區3人入選,其中,修水縣獲評“十三五”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姜家坳安置區、武寧縣武安錦城安置區獲評“十三五”美麗安置區。

▲武寧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武安錦城
現在,向著“振興”“遷徙”。今年以來,九江市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首要任務,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確保搬遷農戶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如果沒有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我們哪有機會住進這么好的房子?這里交通方便,生活好多了?!闭f起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好處,萬繼華的臉上洋溢著笑容。萬繼華曾經是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貧困戶,一家六口住在深山坳危舊的土坯房里,2016年修水縣開始對村莊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017年春節前,全家就搬進了姜家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點雖不大,但設施齊全,與城里沒有區別。
“十三五”期間,九江市共建集中安置點168個,其中修水縣就有141個。該縣創新幫扶舉措,全面推廣黨建聯抓、機制聯創、產業聯扶、服務聯動、自治聯建和“一選三定一連心”后續扶持服務機制,持續鞏固搬遷脫貧成果。規范建立了良瑞、紫竹等中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著力抓好監測幫扶、環境衛生、政策落實、思想教育等工作,為搬遷群眾公共服務事項辦理提供便捷服務,減少群眾辦事“兩頭跑”。
“山頭”到“城頭”,不只“挪個窩”,更要做到“群眾搬遷到哪里,新服務就在哪里跟進”。在九江市,像修水縣一樣以持續提升易地搬遷社區治理水平做實做細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并非個例。易地扶貧搬遷之后,九江市相關工作重心便由“以搬遷為主”向“后續幫扶和社區管理”轉變:選優配強支部班子19個、社區工作人員286人筑牢一線堡壘;選派31名駐村第一書記和49名工作隊員“沉在一線、干在一線”;建立并充分發揮170個村民理事會(社區)作用,168個安置點積極完善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經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奮力把搬遷安置點打造成為搬遷群眾的平安家園、文明家園、暖心家園、幸福家園。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武寧縣武安錦城安置小區,只見綠樹掩映下一排排嶄新的房屋錯落有致,寬闊的街道整潔干凈,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小區距離縣城只有8分鐘車程,小區內幼兒園、小學、農貿市場、綜合商場、衛生院等設施應有盡有。傍晚時分,居民在休閑廣場或跳舞,或散步,在陣陣喧鬧的笑聲里享受難得的休閑時光。
為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徹底改善武寧縣深山區、回水區、地質災害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市、縣兩級緊密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和水庫移民避險解困,建設了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2個,武安錦城安置小區就是其中1個,該小區是全省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全的移民安置小區。居民方麗燕高興地說:“我是2017年搬過來的,這里環境好,外出也很方便,鄰里之間相處也很愉快?!本用窳_會信說:“這里建了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兒童快樂天地,‘四點半學?!€安排了老師輪流免費看護輔導孩子,真的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p>
“村民”成“居民”,不只“挪個窩”,更要做到“群眾搬遷到哪里,新生活就在哪里融入”。 為進一步鞏固拓展易地扶貧搬遷成果,近年來,九江市聚焦易地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探索建立后續幫扶長效機制,全面提高搬遷群眾的融入感、歸屬感。
監測幫扶有強度。針對搬遷脫貧戶和“三類人群”,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戶因人進行精準幫扶,確保監測對象生產生活得到及時有效幫助,直至風險穩定消除。目前,全市易地搬遷戶監測對象123戶中已消除風險73戶。
志智雙扶有深度。以159個建立在安置點或周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為陣地,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講好搬遷故事,引導搬遷群眾崇德向善、移風易俗,共開展“三講一評頌黨恩”活動357次,有8698名搬遷群眾參加。
政策落實有力度。繼續按照“四個不摘”要求,對搬遷脫貧戶的后扶措施實現全覆蓋。九江市鄉村振興局不定期對照幫扶臺賬開展抽查了解幫扶政策落實情況,并制定“點長”幫扶規劃,加大政策落實落地力度;按照有關要求,穩妥推進穩定脫貧戶安置住房擴建加層工作。目前,全市加層擴建的共有361戶,其中193戶已完成擴建。
“易地”,談何容易。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政策性最強、難度最大的一批,易地搬遷也絕不只是空間的簡單挪移,而是一個復雜、系統、長期的艱巨工程?!鞍岢鰜怼?需要決心勇氣,“穩得住” 需要用心用力,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之初,九江市在安置區選址上就有了規劃,安置盡量選擇在置業、就業、創業十分便利的城區、園區或者中心集鎮,如修水縣良瑞佳園安置小區就位于該縣五大專業市場附近的縣城核心區良塘新區;武寧縣武安錦城安置小區就位于該縣工業園內。
2018年搬遷至武安錦城安置小區的住戶羅利原先家境貧困,與妻子在工業園里從事豆制品加工和銷售行業后,收入可達7萬余元,還一舉償還了債務,在他們小區像羅利一樣自主創業的脫貧戶就有26戶。在武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下,該小區不僅成立了就業服務中心,附近還有了每季舉行大型招聘活動的人才交流市場,在積極引導下,共實現該小區545戶搬遷脫貧戶實現穩定就業1057人,戶均達1.9人。
“安置”變“安居”,不只“挪個窩”,更要做到“群眾搬遷到哪里,新動能就在哪里生根”。武寧縣多措并舉幫助搬遷群眾穩崗就業,正是九江市“持續聚焦鄉村振興‘兩業’發展,促進后續幫扶”的有力表現。
近年來,九江市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好搬遷群眾就業、發展后續特色產業:實施就業幫扶專項行動,積極引導當地企業和用人單位吸納搬遷勞動力,推廣以工代賑、扶貧車間和開發公益崗位模式;將安置區產業發展融入各地優勢產業重點產業發展大局,以該地優勢產業發展帶動安置區產業。修水縣優先在安置點及周邊建設特色產業項目、彭澤縣率先實現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鄉鎮全覆蓋、都昌縣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搬遷戶參與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因村因戶施策,九江市已形成一批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目前,全市帶動搬遷脫貧戶2230戶2753人參與產業發展,4089戶9455人實現穩定就業。
“現在我們也是有家業、有就業、有產業的一群人了?!币椎胤鲐毎徇w戶們搬出了窮地方,也迎來了富足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