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相云
大余丫山,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城東10公里處,地處北緯25度世界公認的黃金生態帶,因最高峰雙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2.6%,空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是一處以山、林、泉、湖、瀑、洞、石等自然生態景觀而稱奇的風景名勝區。

▲丫山旅游度假區全景
近年來,大余縣縣委、縣政府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堅持綠色開發、可持續發展,成功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和文化文明價值,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共鄉村振興一體,綠色生態與經濟發展齊飛”的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十余年的努力,大余丫山從一個資源優勢并不出眾的普通景區變身為國家4A級景區、江西省首個5A級鄉村旅游點、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并榮獲眾多國家級榮譽。目前,大余丫山正在穩步推進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創建工作。
始終堅持大自然就是最美最好規劃師的理念,突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努力讓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時,找到最原始的生態、最美的回憶、最濃的鄉愁。
1.規劃最美的山水。2007年,大余縣引進章源生態旅游有限公司對丫山進行整體經營、深度開發建設,規劃設計時注重與生態保護、文化挖掘、城鄉建設相融合,在海拔200-400米創意鄉村休閑區,以人流聚集的親子旅游為主;在海拔400-600米營建森林康養區,以康養度假為特色;在海拔600-800米打造山地度假區,以高端文化、越野度假為主題,度假區全域配套逐步完備,鄉愁體驗、運動康養、文旅怡居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切實讓每一個景點,都建設成一幅純美的詩畫,一個人文的依托,一個夢想的家園。
2.留住最純的生態。堅持“不移山、不砍伐、不填塘、不倒房”的“四不”原則,度假區鋪設的木塑道,都是環山而鋪,繞塘而走,沿河而架,遇樹讓路,逢田搭路,回歸山水田園的本源;因土耕田、應物呈景,房子搭在林中,樹木長在屋中。景區共投資2億多元打造了石門平湖、萬畝竹海、高山茶田、四季花海等30余處原生態景點,均是依山就勢,因地制宜,保持原有的風貌格局。在用材方面,都是就地取材,大量使用自主研發、設計、生產的以竹、木加工尾料為原材的高新環保木塑建材造景。
3.喚醒最濃的鄉愁。堅持就地取材,創意開發,讓客家特色、鄉土特色的農耕工具、老舊家什等,從“土掉渣”到“美到爆”,從鄉野土變身高大上,成為度假區喚醒鄉愁、留住客人的一張張新名片。比如,修復老房子、古建筑,再現犁田、踩高蹺、打陀螺等故園記憶,回味村部大隊和知青年代的流金歲月。采取原生態食材,重現打黃元、燙皮、爆米花、榨蔗汁、豆腐花及打鐵、竹木手藝等20余種古法、土法工藝,讓游客在這里重溫兒時的味道,追憶昔日的情懷。
在度假區地域所在村大龍村積極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探索“三變三金”的發展模式,即“村民變員工、員工變股東、股東變老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實現“資源入股得股金,景區務工拿薪金,房地租賃收租金”。
1.推進“三步流轉”,激活土地資源。第一步,通過精準丈量、公示認可、確認頒證,明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集體資源權利歸屬。2017年底,大龍村全面完成農田和山林確權工作,頒發土地和林權等承包經營權證書各264本,頒證率達98%。第二步,大力開展以“清資產、定成員、量股份、建機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共核實全村山林、農田、河塘、房屋等資產總額 1595.5 萬元。在此基礎上,創辦大龍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除村集體股權預留 10%外,其余90%資產平均折股量化到每個村民,頒發股權證。第三步,將盤活土地進行集中統籌利用。比如,統一拆除危舊空心房、低矮破舊房、豬牛欄等 27000 余平方米,由公司統一建設和創意開發。對開發鄉村旅游條件較好的壩里組等,由公司統一規劃建設新房。對部分房屋質量較好、具有客家風貌的老房子,由公司改造為星級農家旅館、鄉村酒吧等。

▲生態康養
2.發展“三次產業”,實現資源創收。一是發展特色農業。整合丫山及周邊鄉村林田,開發高山茶園、無公害綠色蔬菜基地及百果園、生態養殖園等六大生態林農基地共1200 余畝,實現蔬果、禽畜等有機食材“自給、自足、自銷”的同時,還可休閑觀光、外銷創收。二是發展農業加工。企業旗下創立了食品加工廠、礦泉水廠等生態加工廠,生產的丫山紅糖、大米、茶葉、林下山珍等生態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其中,開辦的竹木加工廠,自主研發用竹木加工的尾料加工生產木塑,可循環利用,使用壽命達20年,累計節約木材1.2萬余噸。三是發展鄉村商貿。在度假區核心地段建設村民自營的龍山圩、鄉村振興大舞臺等集市,向游客售賣特色農產品及旅游商品。打造九回頭美食街、豆腐坊等特色小吃店鋪,向游客銷售土法工藝特色小吃。搭建農創電商平臺,統一包裝、銷售村民和企業的土紅糖、土蜂蜜、野山珍、有機茶等農副特產。
3.構建“三級受益”模式,釋放改革紅利。第一級受益模式:景區務工得薪金。丫山規劃建設以來,累計提供了600多個固定崗位與1年2000多個季節性用工,人均年收入可達35000元以上。第二級受益模式:農資流轉得租金。企業與村民簽訂租賃合同,農戶可得每年每畝600-900元不等的土地、林地租金。在租賃合同期內,每戶民居可固定得到600元/月的無風險經營保障金。度假區共流轉、租用周邊農戶林地、土地8000多畝,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第三級受益模式:投資入股得分紅。鼓勵、引導村民(人才)以資金、技術、資源等形式入股景區包子鋪、越野車隊、廣告公司、餐飲店等眾籌項目。比如:哆淇樂休閑吧,由54名村民和員工以每股1000元的方式眾籌而成,共籌資72萬元。目前,已成功開辦3家連鎖店,每月營業額達6萬元,利潤25%左右,年底分紅人均超過3000元。
依托丫山豐富的生態資源,創意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實現資源變資本,資本創收入,著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實現鄉村旅游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生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
1.“生態+文化”。充分挖掘深厚歷史文化元素,精心打造了禪宗文化、理學心學、書畫音樂藝術、播音主持、山地運動、全方位研學等6大文化基地。同時,依托道源書院、牡丹畫院、森趣長廊等極具生態特色的室內外教學空間,積極研發黨建紅培、國學研學、農事研學、山地團建及生態拓展等自然教育課程,丫山成為“首批江西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并被授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社會實踐點”。
2.“生態+運動”。2017年,大余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合作完成《丫山運動休閑小鎮概念規劃》,同時引進動吧體育發展特色運動休閑業務。目前,已形成了5大類39種特色運動休閑產業集群項目。依托體育中心、國內一流環形自行車泵道、10公里山地自行車越野賽道和UTV全地形越野等豐富的體育設施及體育館所,近3年共舉辦國際山地馬拉松大賽等31類300余次運動賽事。丫山入選全國首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榮膺國家級全民健身戶外基地、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等稱號。
3.“生態+康養”。引入養老、養心、養生、養性等業態,建設了丫山健康養老中心等康養項目和瑜伽館、水療館、藥泉谷等特色康養療愈平臺,推出50多項健康療養方式,構建了康復療養、健康管理、旅居養老、“候鳥”養老等完整康養業態。丫山先后榮獲國家居家養老示范基地、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等稱號,被認定為贛州市職工(勞模)療休養基地。
4.“生態+度假”。突出丫山生態美、人文美,打造清新、健康、舒適的度假生活方式。比如,臥龍谷瀑布群水勢走向,開通了約3公里的親水探秘步道;利用農家菜園及閑置農具、家什等,創意打造了多個特色生態休閑樂園(A哆鄉村、A哆森林、森趣長廊等),被外界譽為“中國鄉村版迪斯尼樂園”;依山形地貌與原住民居環境特色,創意打造了分布各緯度的八大山居特色度假酒店,總床位近千個。
1.創新運營管理機制。以章源生態旅游有限公司為度假區經營管理主體,實施市場化運作。組建縣旅游投資公司,采用PPP、BT、BOT等模式,撬動社會資金、民營資金參與度假區建設。在度假區成立旅游法庭,維護旅游秩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浙江人文園林公司、杭州賽石集團等國內頂尖規劃設計施工團隊參與丫山小鎮基礎設施建設。

▲秀美山水
2.創新政策扶持機制。大余相繼出臺了《大余丫山片區特色小鎮建設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支持度假區建設。財政方面,近年來國家、省、市有關補助近4000余萬元;交通方面,投資7500余萬元完善小鎮交通設施;用地方面,對度假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予以優先安排。林業方面,共辦理了134.7畝的使用林地指標。環保方面,做好度假區周邊的環境監管工作,確保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
3.創新群眾共建機制。積極招攬本土人才和各方英才,鼓勵、引導、扶持他們參與景區的開發建設和運營。比如,組建十八羅漢才藝隊,打造了草木惠花藝隊、花木蘭越野隊等近20個學習型、創收型人才“自造”團隊平臺,其中由50余名本村村民組成的丫可喜演藝團,每周末晚定期公演,已成為丫山夜游的首選節目。有“三臺臺長”美譽的李秀娟(灶臺的掌勺大廚、演出舞臺的山歌皇后、裁剪臺的服裝大師傅),是CCTV2《回家吃飯》欄目的常客嘉賓。
4.創新宣傳營銷機制。強化高端媒體宣傳,央視《朝聞天下》《尋寶》《美麗鄉村快樂行》《新聞聯播》等欄目,《中國旅游報》、鳳凰網等中央、省、市主流媒體頻頻聚焦度假區。推進智慧旅游發展,搭建丫山旅游“020”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線上全網營銷,讓游客全景感受、在線體驗丫山風光、人文特色和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常態化舉辦旅游節、美食節等特色節慶活動,不斷匯聚人氣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