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二級巡視員 沈小平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前進道路上,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就必須深刻認識到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極端重要性,切實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筑牢黨長期執政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2022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同當地干部群眾親切交談。圖:李學仁/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離開這一政治優勢,黨的事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馬克思主義政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共產主義社會。一個政黨是不是先進的,就看它是代表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還是代表少數人的利益;是以人民為中心,還是以資本和選票為中心。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代表著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肩負著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雙重歷史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終不渝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革命、建設、改革的一切成就,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都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戰略性的重大舉措,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奪取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扎實開展黨內集中學習教育,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懲惡。經過持續努力,廣大黨員干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明顯增強,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進一步樹立,黨心民心進一步凝聚。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心中始終裝著人民,就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從而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
誰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人民一起苦、一塊干,人民就會選擇誰、跟誰干。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才能始終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創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開辟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以人民偉力推進復興偉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堅持問題導向,以整治“四風”為突破口,著力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雷霆萬鈞之力反對腐敗,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容易剎住的歪風邪氣,克服了一些司空見慣的頑瘴痼疾,黨風政風明顯好轉。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將長期存在,面臨的“四種危險”將長期存在,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還要看到,“四風”問題樹倒根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依然突出,特別是一些黨員干部為民服務不實在、不上心、不盡力,脫離群眾。因此,強調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就是繼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堅決斗爭,不斷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永葆人民公仆政治本色。

2022年8月19日,在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雋水鎮油坊村,縣農業農村局黨員志愿服務隊幫助村民抽水抗旱。圖:劉建平/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我們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為我們理解把握和切實踐行這一要求,指明了方向。
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就要站穩政治立場,牢記自己位置和身份、擺正同群眾關系,在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的生動實踐中進一步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
我們都來自人民,群眾是我們成長進步的所依所靠。與群眾心相連、情相系,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要求。我們黨有許多優勢,根本的一條就是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黨執政之后,環境、條件大大改善,這為我們聯系群眾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容易在作風上發生變化。為什么交通發達了,通信先進了,有的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溝通卻少了,說到底是對群眾的感情淡漠了。黨員干部大多數都是直接面對廣大群眾,做的是組織群眾、推動落實的工作,尤其需要增進群眾感情、樹立大眾情懷,走近群眾、融入群眾,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這就要把深入基層、走進群眾作為開展工作的一種理念、一種常態,多到基層一線,了解他們盼在何處、難在何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同群眾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

2022年6月12日,在新疆喀什市乃則爾巴格鎮尤喀克喀孜熱克村,乃則爾巴格派出所志愿者服務隊的隊員幫助村民清理打碎的小麥秸稈。圖:丁磊/新華社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人民群眾是生活的直接感知者,冷暖甘苦體會最深刻,也最有發言權。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長期斗爭實踐啟示我們,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就找到了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制勝法寶;反之,關起門來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往往會南轅北轍、事倍功半。只有更加注重發揮群眾積極性,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讓群眾說了算,才能把工作開展到群眾的心坎上。因此,要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進一步端正態度,主動放下架子、拋開面子,把“面對面”與“背靠背”,“個別聽”與“集體談”結合起來,讓群眾既有直接提、當面提的機會,又有側面提、匿名提的機會,營造出便捷、暢通的提意見渠道,為群眾營造一個能敞開心扉的環境,讓群眾可以毫無顧忌地打開天窗說亮話。這樣,我們所做的工作才能順應民心。
人民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無論是制定政策、出臺規范,還是上馬項目、資金安排,都要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注重群眾評價,增加群眾的話語權、評判權,群眾贊成什么就鼓勵什么,群眾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眾反對什么就堅決糾正什么。經常看一看我們的工作是不是按照群眾的要求在開展,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辦法還需要改進,讓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使我們的各項工作始終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我們黨來自群眾,始終以人民為靠山。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這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始終同人民共命運,就要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用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事業前進。
“知恩圖報,善莫大焉”,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黨性修養的應有之義。人民群眾養育了我們的黨、成就了我們黨的偉大事業,是人民群眾給了我們干事創業的舞臺、施展才華的天地。離開了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付出,就沒有了依托、沒有了支撐,就會一無所有、一事無成。作為黨的干部,要把感恩群眾作為政治要求、基本修養,常懷感恩之心,無論生活在何地、工作在什么崗位,為群眾服務永遠是我們的分內職責。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只有始終感念人民的哺育與支持,才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要保持赤誠之心、赤子之心,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像對親人一樣為他們服務,把感恩之心轉化為利民、惠民的實際行動。
鄧小平同志曾經講過,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要怕黨、怕人民群眾。古今中外,一些政權更迭、政黨興衰,也一再告誡我們,群眾的力量最強大,對群眾心懷敬畏,才能獲得支持擁護、站得穩立得住,如果忽略了群眾,就會被群眾所拋棄。只有心存敬畏,才能始終心中裝著人民群眾,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勁頭和銳意進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創業、為民服務上,敢做敢闖、敢上敢為,履好職、盡好責。我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守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經常用群眾這面鏡子照照自己,匡正自己的人生追求,校驗自己的責任態度,衡量自己的職業精神,努力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業績,不負黨的重托,不負人民厚望。
黨對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前進方向,引導群眾知曉自身利益所在,發動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提出了響亮的政治口號,號召民眾積極投身偉大事業。現在,我們黨正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順應人民群眾愿望、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歷史選擇,也是實現民生幸福、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偉大實踐。要說群眾利益,這是最大的利益;要說為了群眾,教育引導群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真正代表了人民根本利益。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宣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講清楚黨的方針政策同人民群眾利益的內在聯系,講清楚高質量發展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密切關系,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激勵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創造美好未來而努力。

2022年6月21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中山街道舂陵社區,消防救援人員在轉移被洪水圍困群眾。圖:劉貴雄/新華社
始終同人民心連心,就是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
著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應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困難群眾,考察調研總是進村入戶、訪貧問苦,惦記的就是群眾愁不愁吃穿,教育、醫療、住房有沒有保障,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黨員干部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把群眾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對群眾的疾苦決不能麻木不仁,對群眾的利益決不能漠視不顧,對群眾的呼聲決不能置若罔聞。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把群眾利益作為辦事情的依據,把群眾當親人來貼心服務,把群眾的小事當作大事來辦,把群眾最關心、最關注、最關切的事情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
辦實事不是簡單幫錢幫物、搞花架子、堆幾個“盆景”,而是要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造福于民,不僅要看是怎么說的,更要看是怎么做的,急難愁盼問題是為民服務的著力點。深入落實黨中央各項惠民政策,認真研究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突出問題導向,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口”,按照“切口小、發力準、效果好”的標準,確定為群眾辦實事的具體內容,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回應“槽點”、紓解痛點、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老問題解決了還會有新問題不斷產生,要密切關注和及時掌握新情況,豐富解決問題的工具箱,推動為群眾辦實事制度化常態化。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的應有之義。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的長期執政基礎。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持續做大“蛋糕”;同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加快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努力分好“蛋糕”。更加關注城鄉困難群體,在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能提過高的目標,搞過頭的保障,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把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
回望歷史,我們黨之所以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歸根到底在于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面向未來,我們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切實讓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要求入腦入心入行,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人民幸福不懈奮斗。
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對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我們黨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加強唯物史觀教育,就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共產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標準。多為群眾謀福祉,才能讓政績經得起歷史檢驗,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清醒認識到,黨把干部放在各個崗位上是要大家擔當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自己手中的權力、所處的崗位,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來為民謀利。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要先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不是有助于解決群眾的難題,是不是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什么是好事實事,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里就能創造真正的業績。

2021年7月22日,河北省遷安市萬寶溝村村民在綜合服務站內辦理業務。圖:牟宇/新華社
我們是“行動黨”,不是“口號黨”,要求真務實、講真話、辦實事,防止急功近利,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工作是干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業績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一切不思進取、庸政怠政、明哲保身、得過且過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同群眾期盼、新時代新要求不相容的。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對民生領域的種種現實問題,敢于動真碰硬、拿出真招實招,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入手,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把人民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標準,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堅決糾正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等錯誤做法;做到親力親為、躬身實踐,以嚴的作風、緊的思想、實的舉措把事關群眾利益的事一件件辦好、辦實,切實把時間精力投入到干事創業中,凝聚起實干興邦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永恒課題,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必須經常抓、長期抓,特別是要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密切聯系群眾,要靠自覺,更要靠制度。制度到位,血肉聯系才能長久。一方面,堅持從健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配套制度入手,建立完善信息收集機制,建立健全調查研究、民主懇談征集意見、重大事項民主聽證、重要決策調研論證等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機制,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實現聯系服務群眾的常態化與長效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獎懲制度,經常組織群眾對黨員干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進行民主評議和民主測評,將群眾的反饋情況及解決問題的結果作為黨員干部獎懲提升的重要參考,為黨員干部積極主動有效地與群眾增強聯系注入動力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改進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水平。”為群眾服務,既要站穩立場、端正態度,又要提高能力和水平。要看到,群眾工作的對象、環境、內容都在發生深刻變化,迫切需要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善于做群眾工作,是體現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要方面。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解決眼前問題與解決長遠問題結合起來,增強服務群眾的精準度、精細度。善于利用互聯網了解群眾訴求,健全網絡公共服務平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重心下移,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到基層一線錘煉自己,學會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手段與群眾進行溝通和交流,不斷提高宣傳引導群眾的能力、組織動員群眾的能力、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團結帶領群眾的能力。
討論題:
1.如何充分認識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重大意義?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