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迎
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2
頭部直接或者間接受到暴力沖擊是造成重癥顱腦損傷的主要原因,隨著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發展,該疾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患者通常伴有意識障礙、肢體癱瘓、惡心、嘔吐等癥狀[1]。重癥顱腦損傷具有治療難度大、預后差等特點,臨床多運用標準大骨瓣開顱術治療該疾病,但手術具有較強的侵入性,易導致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進一步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不利于預后。常規護理措施具有單一性,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占據主體地位,稍加不慎,則易引發護患糾紛,已無法滿足臨床需要[2]。針對性護理模式以患者為出發點,從多個護理環節對其進行護理,旨在為其提供更優良的護理方式,以此減少患者肺部感染等并發癥[3-4]。但臨床上關于針對性護理在老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的研究報道較為缺乏。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樣本醫院收治的142 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針對性護理模式在老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樣本醫院收治的142 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成兩組,每組各71 例。對照組男36 例,女35 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7.32±2.46)歲;致病原因:交通事故22例、鈍器傷31 例、墜落傷18 例;文化水平:小學21 例、中學22 例、本科及以上28 例;身體質量指數(BMI)19~26 kg/m2,平均BMI(24.67±0.52)kg/m2。觀察組男34 例,女37 例;年齡63~79 歲,平均年齡(67.21±2.43)歲;致病原因:交通事故21 例、鈍器傷30 例、墜落傷20 例;文化水平:小學20 例、中學23 例、本科及以上28 例;BMI 19~27 kg/m2,平均BMI(24.75±0.56)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1)經CT 檢查確定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2)入院后均采用機械通氣;(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4)所有患者具有較高的依從性;(5)所有患者的病例有關資料齊全。
排除標準:(1)孕婦;(2)有嚴重認知、心理障礙;(3)存在神經疾病;(4)合并腦器質性疾病;(5)存有酒精、藥物依賴史;(6)意識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7)合并全身性感染;(8)既往存在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胸膜瘺的動呼吸道疾病;(9)脫機時痰液重度黏稠。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按時吸痰,按照醫生囑咐予以抗炎、抗感染等藥物。
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模式,具體如下:(1)病房環境護理。定時對患者病房進行全面消毒處理,調控病房溫度在22 ℃~26 ℃,濕度處于50%~60%,對進行探視的人數和次數進行限制,預防交叉感染。(2)口腔護理。采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口腔,2~3 次/d,并通過鼻飼補充機體所需蛋白質與能量,以免感染。(3)排痰干預。每2 h 為患者翻一次身,防止肺不張以及肺泡萎縮導致的肺部感染,在翻身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叩背、排痰等操作。(4)飲食指導。抬高床頭至半臥位,控制患者進食,防止患者因食管反流造成誤吸,并根據患者病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表,合理膳食,增強機體免疫力。對于清醒的患者則鼓勵其及早開始進食,并以高熱量、蛋白的食物為主;而對于未清醒的患者則運用鼻飼與靜脈營養補充的手段對營養物質施行供給。(5)呼吸道管理。選取3%的高滲鹽水和0.9%氯化鈉溶液,依據患者痰液特性對氣道濕化液進行調控,穩定氣道內環境接近于生理狀態;在護理過程中,指導患者取半臥位,協助其翻身,3 次/d,促進痰液排出,針對呼吸困難者,以緩慢輕柔的動作行吸痰處理,時間控制在15 s左右,30~120 min/次;針對痰液難以吸出者,操作前采用超聲霧化吸入慶大霉素(8 萬U)+生理鹽水(20 mL)+糜蛋白酶(5 mg),4 次/d,促進痰液排出。(6)無菌操作。為護理人員設定嚴格的洗手程序,并將消毒液放在患者床頭旁,同時對患者使用過的器械進行消毒,防止感染的出現。(7)并發癥預防。除了依據常規落實無菌操作之外,還應該注意維持床單的干燥和平整,同時于患者皮膚受到壓迫區域施以植物油進行擦涂,期間密切觀察皮膚顏色、溫度的轉變情況,以防止壓瘡出現;眼瞼難以閉合的患者,在對其施行生理鹽水清潔后,用聚乙烯薄膜包蓋,再佩戴眼罩,預防眼部受到損害。(8)機械通氣。定時清理呼吸機管道,以防冷凝水反流感染肺部;并且每天按時對患者的頸部以及上胸部進行清潔。
比較兩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康復效果以及肺部感染發生率。(1)痰液黏稠度:以痰液稀痰、顏色呈米湯或白色泡沫狀且易咳出為Ⅰ度,以痰液較黏稠、顏色呈白色或黃白色且用力即可咳出為Ⅱ度,以痰液明顯黏稠、顏色呈黃色伴血痰且不易咳出為Ⅲ度。(2)康復效果:統計兩組患者每日吸痰次數、吸痰間隔時間以及機械通氣時間。(3)肺部感染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痰液黏稠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506,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痰液黏稠度情況 例(%)
觀察組每日吸痰次數少于對照組且機械通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吸痰間隔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情況(±s)
組別對照組(n=71)觀察組(n=71)t值P值每日吸痰次數(次)8.39±2.01 4.67±1.31 13.065 0機械通氣時間(d)14.31±3.24 8.12±2.01 13.680 0吸痰間隔時間(h)1.31±0.64 2.46±1.43 6.185 0
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情況
重癥顱腦損傷主要是由于外傷所致,按照昏迷時間、陽性體征以及生命體征可以將病情分為輕、中、重三級,患者常表現出意識障礙、呼吸吞咽受阻等特征[5]。由于該疾病導致腦組織損傷嚴重,易導致彌漫性軸索損傷、硬膜外血腫等嚴重情況的發生,加之該病的病情進展較為迅速,患者生命體征極不穩定,因而具有極高的致死率[6-7]。針對該疾病,臨床以標準大骨瓣開顱術為主要的治療方法,雖能夠提高術后生存率,但由于該手術侵入性較強,易引發肺部感染、術后顱內高壓、低氧血癥、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因此,對此類患者施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減少并發癥,保障患者可獲得良好的預后至關重要。
在常規護理中,護士占據主導地位,常忽略患者的主觀感受,從而導致護理效果不佳。因此,選擇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痰液黏稠度優于對照組,每日吸痰次數少于對照組,肺部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機械通氣時間短于對照組、吸痰間隔時間長于對照組,說明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能夠顯著降低痰液黏稠度,減輕肺部感染的發生,以此促進患者快速恢復。分析其原因認為,針對性護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為出發點的護理模式,該模式較常規的護理模式更注重從患者角度出發,從多個環節給予患者精細、個性化的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此減輕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8]。由于病房環境復雜,以及探望人員的經常走動易帶來多種細菌,環境護理通過對病房環境進行及時有效的消毒清潔,減少細菌的滋生,進而降低交叉感染幾率[9-10]。重癥顱腦損傷易導致患者肺順應性降低,通常伴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損害,導致痰液難以排出,采取翻身拍背等方法幫助患者將痰液排出,保護肺功能免受損害。患者自身行動能力較差,無法有效清潔口腔,易導致細菌滋生,故應對患者采取必要的口腔護理,以防口腔細菌進入呼吸道,造成患者肺部感染[11-12]。在術后,人工氣道因直接接觸外界,患者自身清潔、溫化、濕化等生理功能明顯減弱甚至喪失,氣道水分與熱量嚴重丟失,易造成氣道黏膜干燥及痰液黏稠,從而誘發肺部感染[13-14]。通過動態調節氣道濕化液,給予加溫霧化處理,促使患者呼吸道接近生理狀態,有利于患者免疫能力恢復[15-16]。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要求細致且規范,因此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是一個巨大考驗,對護理人員進行無菌操作流程培訓,可提高護理人員操作的規范性和護理水平,從而避免醫源性感染的發生。機械通氣屬于侵入操作,會對呼吸道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導致過濾性降低,而通過清理及加裝濕化裝置,最大限度保護和改善呼吸道功能。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本研究還存在納入樣本量較少等不足,可能會影響試驗結果的精準性。因此,后續臨床上還需不斷完善試驗設計,繼續擴大樣本量的納入,以此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從而進一步證實針對性護理在老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針對性護理模式應用于老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以此有效促進患者恢復,且可減少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