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不同的學者和學派對此有著不同的解讀。如孟子提出“天”為萬物之首,而荀子則批判了孟子的觀點,否定了“天”的唯一性和至高無上性,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北宋思想家張載認為天與人是一體的,人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圣人;在《國語》中,認為自然界是有規律地運動發展的,不能被破壞,否則世界就會陷入混亂;在著作《周易》則記有“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神鬼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種觀點認為,自然界萬物都有其運行規律,人的行為必須順應自然,才能實現“天、地、人”三者的和諧共存、協調發展。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采用了“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筆者認為“天與人”即“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們存在于同一個生命系統中,在相處方式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人類在進行造物創造時,既要充分發揮想象力,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進行造物創作,又要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睦共生,不得與自然規律背道而行。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在《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指出我們做事情應該回歸自然,遵循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
在中國古代設計史上,“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涉及器物、書畫、山水等范疇領域。以漢代眾多工藝作品中種類繁多、應用普遍的燈具為例,此時期的燈具在制作材料、裝飾紋樣和外形輪廓等各方面都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將人與自然緊密聯系;在實用性上,也有很強的節約環保意識,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設計理念。
漢代燈具在中國古代燈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燈具的數目和種類繁多,紋樣和造型精美多樣,制作方法也有很強的創新性,具有很高的實用和藝術觀賞價值。縱觀漢代燈具種類,按制作材料分類,可分為陶制燈、鐵制燈、玉制燈等;按造型分類,又可分為豆形燈、淺盤形燈、動物形燈等。深入研究漢代燈具,可以發現“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體現在燈具設計的方方面面。接下來,筆者將從漢代燈具的融入自然、節能環保、傳承文化三個角度逐一分析,探究漢代燈具設計中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
漢代燈具在漢代燈具的設計中,很多作品在制作材料、裝飾紋樣以及外形輪廓的選擇上都遵循了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從自然中尋找靈感,力求在設計中融入自然元素,把自然界中的元素與燈具設計相結合,增加燈具的生機與活力。
陶制燈具是漢代燈具中出現較早的類別,也是漢代燈具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陶制燈具的主要制作原料是大自然中分布廣泛的陶泥,它高溫后質地堅固,易于保存。此外,竹制燈具的制作材料是源于竹,玉制燈具的制作材料則是源于玉石,而漢代燈具的其他材質類型,如鐵制、瓷制等,也都是取之自然。從紋飾的角度來看,漢代燈具設計中使用的紋飾非常豐富,大致可分為植物紋、動物紋和幾何紋。紋樣的搭配也是根據自然規律相匹配,如飛鳥紋配云紋、魚紋配曲水紋等,都是古人師于自然,又根據自然規律加以美感設計而來。
從外形輪廓上來看,漢代燈具設計中的很多造型是根據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和人物進行的復刻。這些元素經過古代設計師的精心打磨,保留其生動的形態,去掉繁瑣的裝飾細節,增強其實用性,將功能與藝術相結合,打造出各類精美的燈具。例如鎏金銅鹿燈,燈具的底座是鹿的形象,鹿的身體呈后蹲式,昂首挺胸,像一只將要起跳的小鹿。動物形象的運用打破了燈具自身的呆板,流線感的線條輪廓,為其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總的來說,當時人們所選擇的模仿對象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古代的設計師們把大自然中的元素融入燈具設計中,既保證了燈具的使用功能,又提高了燈具的可觀賞性,還為其增添了生機和活力,使作品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兼具藝術欣賞價值。在融入自然、順應自然方面,符合“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
除了回歸自然、融入自然的設計理念以外,在漢代燈具的設計中,還體現出強烈的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設計理念。將循環利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融入燈具設計中,真正做到“綠色設計”。
在漢代燈具耳杯形燈的設計中,就體現出了循環可持續利用的特點。耳杯形燈的外形像耳杯,其蓋分為兩半,一半可以向上翻轉形成燈盤,另一半被固定于底上。當燈被使用時,遇熱融化的燈油聚集在燈蓋處,油滿則通過燈蓋上的小口流回燈身里,實現燈油的回收。用完后把蓋子蓋上,燈油就會順著小口流入燈底。這樣做既能實現循環利用,又能防止外界灰塵污染燈油,起到保護的作用。
豆形省油燈的出現是繼循環利用這一功能的又一突破,能有效節約能源。它在外形上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的側面有一注水用的小孔,上層放油盞,下層盛水。燈油燃燒過程中,下層中的冷水有降溫的作用,使燈油的揮發量減少,實現了節能省油,延長了照明時間。豆形省油燈不僅能當作座燈,還能拆開當行燈使用,這種“一燈多用”的多功能燈具不僅具有實用和審美價值,還節約了資源,實現了材料的充分利用。
除了循環利用和節約能源的功能外,還有很多燈具在設計中加入了環保理念,例如虹管燈,它的燈身較大且中空可盛水,燈盤上方的燈蓋中可以連出一條或多條“煙管”。燈油燃燒產生的煙塵會通過“煙管”進入燈身,溶于燈身中的水里,從而過濾掉燈油燃燒所帶來的煙塵,保護環境。總的來說,漢代燈具中的節能環保燈具的功能性主要體現在循環利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三個方面,正是對應了“師從自然,天人合一”造物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設計理念。
漢代燈具從古至今,在流傳下來的許多神話故事和傳統風俗中,也大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孕育出來的,一年四季的特征可以通過“天人合一”概括為:春生、夏長、秋收、冬成,四時各有當令節慶、合令節俗。神話故事中的盤古開天地、《山海經》中的燭龍之神等也蘊含著這一思想。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個家庭都會裝飾燈籠、掛燈籠、做元宵、猜燈謎。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元宵節的傳說,其中一個說法是,漢文帝在這一天掌燈,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的這一天就被選為“元宵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大街上家家戶戶都點上燈籠,幽靜的街道里星火點點,顯得格外壯觀。
在漢代燈具中,也有很多動物形燈具選材于神話故事,其動物原型并非存在于現實世界,是源于人們自己的想象。例如收藏于咸陽博物館的熏燈兩用朱雀爐,此設計中朱雀昂首挺胸,雙眼平視前方站立。朱雀的身體是中空的,為橢圓形蓋,它的尾巴與雀身蓋體相連,蓋可以自由地開啟和關閉。該燈具造型獨特新穎,一器兩用,朱雀的運用為其增添了些許神話色彩。
由此可見,漢代燈具的設計除了融入自然、節約環保以外,還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而這些也正是“師從自然,天人合一”的造物觀。在“師從自然,天人合一”造物理念的指導下,漢代燈具不僅造型豐富、紋樣精美,其巧妙的、人性化的設計,使其在具有很強的藝術欣賞價值外,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真正實現了燈具實用功能與藝術審美的和諧統一。
在漢代燈具“師法自然,天人合一”設計理念的影響下,現代燈具也吸取了其融入自然、節能環保、文化傳承的設計理念,并加入了新時代的新科技、新思想,將實用與藝術、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態問題,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燈具設計師在現代燈具的設計中開始加入自然元素,并給予了它新的代名詞“仿生設計”。法國設計師Mickael Koska的Cactus系列燈具),靈感來自多肉植物的對稱,將自然融入室內,有機光雕塑的清晰線條設置了視覺亮點和柔和的燈光亮點。熱帶雨林風格枝形吊燈Nana,延續了將真實植物形態融入照明產品的設計理念。形狀是一個大香蕉葉的復版,加以充滿活力的綠色,自然下垂的葉子巧妙地包裹了光源。這樣精心的設計為用戶營造了一個自然而又夢幻的居室環境,讓用戶仿佛置身于刺激浪漫的熱帶雨林中。
Mischa Couvrette柳樹系列的設計靈感來自初春的柳樹,木燈臺上旋轉地鑲嵌著一串球狀燈泡,仿佛柳枝上長出了一排嫩芽。落地燈微微傾斜,像一棵立在池邊的柳樹。水平吊燈的球形燈泡給人一種無限生長的活力感。垂直的吊燈看起來像一根即將落入水中的樹枝,似乎可以在風中搖擺。設計師通過精致的設計制作,創造出三款具有優美的線條、和諧的比例的燈具。柳樹燈臺系列有四種顏色可供選擇,主要顏色為紅棕色和橡木茶色。天然木色與這組燈具的“柳樹”造型語義相匹配。富有節奏感的木紋是燈具的自然表面裝飾,突出了燈具的自然、低調的特點。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現代燈具設計也開始更加重視節能環保的功能,不斷嘗試開發新材料,開發新技術。資料顯示,目前價格相對較貴的LED燈在整個燈具市場上的占有六成以上。LED燈的使用,不僅可以減少熱輻射效應,讓用戶不再感受到燈下的熱量,還為用戶節省了每月的電費,給用戶帶來了更舒適更便捷的體驗。此外,許多燈具設計師也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燈具的設計,他們本著減少能源的排放、保護環境理念,進一步研究和開發新能源在現代燈具中的使用,優先考慮使用可回收,可降解材料的性質,嘗試新模式的數碼印刷技術,合理選擇光的強度和顏色,避免造成“光污染”。
品牌文化理念是產品的支柱。有了骨干,才能在此基礎上構建完整的體系。照明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設計師應該從照明品牌的文化意識開始,注意品牌文化概念帶來的產品效應,從而長期在現代燈具市場站穩腳跟。近日,隨著熱門綜藝節目《朗讀者》和《詩詞大會》的播出,受到了觀眾廣泛關注,繼而出現了“詩詞熱”和“朗讀熱”現象,激發了年輕人對詩歌和詩歌的熱愛。從這一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今社會的人們正在逐漸追求自身文化素養的塑造和精神財富的豐富。這種“文化風”體現在現代生活的各個方面,設計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熱潮,努力設計出更多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燈具。
通過以上的舉例分析可以看出,新時代的現代燈具設計繼承和發展了漢代燈具設計中“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將其融入自然、節能環保、文化傳承的設計理念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并根據時代特點,在設計中融入了新技術、新思想,為燈具設計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文中筆者首先從“師從自然,天人合一”造物理念的角度出發,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整體。接著從回歸自然、節能環保、傳承傳統文化三個方面,對漢代燈具設計中的“天人合一”造物思想進行研究。最后通過分析現代燈具,發現在現代燈具設計中繼承和發展了漢代燈具設計中“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經過一系列的調查思考,筆者發現無論是漢代燈具還是現代燈具,“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都是燈具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見“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對燈具設計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技術的產生也為“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表現方式提供了新可能,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