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帆 朱穎杰 孫茜 常威
(唐山師范學院)
我國作為國際大國和世界大國,一直秉承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進行創建優秀的社會風氣。同時反映現代社會對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青年的需求,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職業道德水平及學生的發展潛力,其中蘊含了創新發展及愛崗敬業等精神,并規范新時代青年的社會行為,成為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條例。工匠精神在高校學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現已成為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積極推進高校美術類專業學生將工匠精神漸融到美育的教育[1]。
從古至今,中華兒女在勞動和專業上秉持愛崗敬業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從簡約質樸和德藝雙修到精雕細琢和堅持不懈。工匠精神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但其根本宗旨是亙古不變的。不管處于什么時代都能夠成為激勵各行各業的人不斷的精益求精的創新發展。緊跟時代奮進的步伐,不斷的更新應對變化。在習總書記指出的工匠精神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并繼承將其發揚光大,工匠精神是專注并持之以恒進行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及應用。對自己的技能及工藝水平提出更高的標準。同樣是熱愛勞動、辛勤勞動和誠信勞動的勞動精神和愛崗敬業和吃苦在前、努力奮斗及樂于奉獻的勞模精神都是高校學生應當學習的,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呈現,也是勇往直前的動力。作為教書育人的高校更應該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作為德育美育教育的根本[2],推動新時代青年熱愛勞動、勇于勞動和創新勞動的發展,高校美術類專業的學生應將專業知識和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融會貫通于繪畫及專業。美育是學校在課堂上教學培養出來的,同時也是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影響出來的,工匠精神是立德樹人的標準之一,而且美育應將落實到學生的教育中,將工匠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規范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高校通過進行多渠道的輸出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體現在實際生活中,促進學生的素質及專業能力的提高,在學生中工匠精神的培養,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高校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美術專業類學生的課程活動中,加速美育教育的進程。
在高校提倡工匠精神時,高校學生只能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未能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深層含義,存在無法區分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問題,無法掌握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同時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不深入導致學生無法將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價值觀中,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建筑工人、電子器械廠及鞋廠工人等制造業具有的,與存在于各行各業的職工人員。同樣不僅僅是工人或手藝人日復一日的練習精神,不僅僅是只存在于過去的生產中,沒有深刻理解到工匠精神中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特點[3],也存在于現在及未來的建設及生產中,是一代一代人的傳承,需秉承不驕傲自滿及虛心求教中的不斷進步。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創新創業成為發展的潮流方向,在高校上開展了很多的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以及社會上建立創業創新公司,但很多高校學生沒有參與到大學生的創業創新項目中,其中高校學生可能存在抵觸心理或遲疑態度,同時高校學生沒有創新創業的想法,導致學生們對學校項目的開展進度緩慢,創新性差并且實用性低等問題。例如沒有創新創業的成果過于形式化成果或沒有辦法向實際轉化,同樣部分學生為了增加學分而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只求完成項目進程而不要求質量及卓越,沒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來完成創新創業項目。
相對于初高中階段來說,部分高校的管理比較松懈并且伴隨外界多種誘惑,導致學生沒有踏踏實實學習,最終大多數學生變得自由散漫,對待課堂及作業也沒有力求最好。同時除了在高校的管理沒有做到精益求精外,部分老師在教育工作中也是囫圇吞棗,老師將工作經歷可能沒有全部用在課堂及活動的教育工作中,而是追求科研項目的數量及進展,從而忽略了課堂管理。間接導致課堂質量的降低,學生變得自由散漫,在課堂及課下沒有認真完成教學任務所要求的部分,最終導致高校學生在無人引領及指導的情況下,無法做到精益求精的完成專業相關技能教育其應達到的效果。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作為社會的主要思想百家思想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同時沒有對職業技能給予足夠重視,從而影響了各個職業的尊敬程度及認識程度。在古代,通常以試圖考取功名并當官作為首選職業,而具有手藝人的工匠及商人被認為是社會的下層。因對工人及手藝人的重視程度不足,使工匠及商人沒有基本的尊重和認可,而在現今及未來階段,制造業是是國泰民安的根本保障,這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體現。在我國快速發展中存在著追求量而忽略質的弊端,因此整個社會的工匠精神有所缺失。目前我們只完成產品的制作,但沒有將產品進行精益求精的發展。只在乎數量的多少,而沒有注重質量的保障。我國作為世界大國要將中國的產品外銷到全國各地,這樣就強調了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同時因為憂患意識推動我國制造業產品的卓越和創新發展。在未來,工匠精神是我們全國人民應該深入了解和學習的,作為新時代青年的高校美術類專業學生更應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
在國家提出工匠精神培養的過程中,學校制定實施方案及策略是需要時間及經驗探索的。目前,很多美術專業的高校還沒有完全的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培養方案中。首先,學校的專業設備沒有跟隨時代發展,無法緊跟時代潮流,無法掌握前沿信息,使學生對美術及繪畫的理解仍停留教師講授的課程。其次,全能型教師的缺失。能夠傳授給學生美術知識,但不一定能傳授工匠精神。能夠傳授工匠精神給學生,但不一定能傳授美術知識。因此需要培養全面教師進行課業及美育課程的傳授。然后是學校提供工匠精神的氛圍不足,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專業課中沒有深入的了解或沉浸在工匠精神中。最后學校沒有建立健全對工匠精神培養的方案,同時沒有對培養方案的效果進行評價機制,導致高校在進行美育教育中無法得出教育后的效果,在校師生的積極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
隨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創新是美術類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美術類學生作品的比較就是深度及內涵。沒有這些能力終將一事無成。傳統的教學方式會嚴重影響創新思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來完成教學,使得學習的范圍僅限于課堂,使得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性受到了限制。這也就是導致了美術生固態思維,并且無法獨立完成藝術創作。為了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美術生的美育中,首先應從教師教的角度出發,通過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及課堂模式,打破常規思維,建立新型思維方式,鼓勵并支持學生思維的大膽及跳脫,不斷的突破自我,更新自我,繼承工匠精神,并運用工匠精神提升自我。同時美表現形式也不應該有一種,讓同學們在嘗試中進步,在練習中提升,教師在前方加以引導,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更快更有意識建立創新思維,同時也可以進行戶外課堂活動,在大自然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及想象空間。世界萬物是大自然的饋贈,在大自然中世界萬物體現不同的美,學生應該在大自然中感受風、雨、花和草的生命,使得學生對生命的意義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推動著學生創新思維知識體系的產生。
通過全新的美育教育途徑,讓高校美術生建立創新思維,同時也多種形式的進行訓練,增強自身的綜合能力和藝術修養,最終與工匠精神接軌同步。
美育體系的問題主要是教育方式的單一,導致缺乏親和力,目前的教育體系無法體現工匠精神。我們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策略來進行推動工匠精神的深入,教師所講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學生所能理解并深刻認識到的,不能只是一聽而過,沒有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因此設置的教育課程應對工匠精神進行考核及測評,并在課程進行中收取美術專業學生的意見及建議,對所設置的教育課程進行修改和完善。將工匠精神與美術專業學生的美育教育進行深入結合,不斷探索新方法及新模式,只為學生的發展做好準備,學校為了使學生融入社會及發展自我做出一步有一步的改善,不斷推翻重來,只為更好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在設置的教育課程中,應將教師的培養放入其中。教師處于引領學生培養的重要地位,教師應該首先以身作則,深入貫徹工匠精神,以身作則進行教育活動。這樣會潛移默化的推動工匠精神的深入學生的常生活中。同時教師結合實際案例對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進行講述,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我們自身具有工匠精神才能豐富自己的人生,為祖國的未來做出自己的貢獻。未來的接班人是青年,少年強則國強,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上責任的重擔,并且能夠承擔起責任負重前行,使得自己和國家更上一層樓,
美育教育是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的重要一課,而美育的行程絕非一日之功,因此需要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保持高質量的水平。作為生活及學習的重要場所的校園是培養工匠精神最合適的,校園文化能夠建議孟化的影響學生和教師的價值觀,在塑造校園文化時應加入工匠精神,使得學生漫步在校園中能夠隨處可見并且學習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含義及重要意義,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同時規范學生的各項行為,為祖國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校園文化由隱性文化和顯性文化組成,隱性校園文化是校風、班風及學風等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影響的因素,通過隱性文化能夠培養學生高尚品格。顯性文化是直接面對和接觸到師生的影響因素,包括設施建設、人文環境、培養方案、名人名言,綠化植株及校訓。顯性文化容易達成,但是隱性文化需要時間的積淀才能養成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圍,只有在二者的文化熏陶下才能讓工匠精神滲入每一個學子的內心,因此高校要通過建設工匠精神的隱性文化和顯性文化,從兩個方面對學生的工匠精神進行培養,完善工匠精神漸融美譽的教育體系。
總而言之,工匠精神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動力,使美術專業的學生不斷的精益求精,創新發展,不斷圖稿新時代青年的美術藝術水平。因此,各地高校都應該注重工匠精神的美育建設,不斷健全及完善培養方案,堅定不移的發展工匠精神為我們的職業精神及素養,我們不斷在各行各業進行更新及創新,最終創建文化強國及精神文明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