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輝 張晴 董小龍
(河北美術學院)
每座古城都有自己的故事,因為歷史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文化脈絡和科學價值。但每座古城都會面對同樣的問題:歲月的不斷侵蝕,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和旅游經濟的斷侵入。比如古建筑的風化問題、古建筑的未能做到全面保護、古建筑消防措施不足、城市建設中的亂拆亂建亂占、公眾對古建筑保護意識不強,發展旅游產業中的破壞現象等等問。古城街坊該如何保護和發展,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議題。本文以正定為例,探索古城街坊的空間優化策略。
正定自建城起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先后曾是鮮虞國和中山國的都城;秦統一中國后被立為縣,名曰東垣;漢高祖時期更名為真定,清雍正時期因避諱皇帝名號而改名正定。
從地理環境角度,正定縣地理位置處于太行山東麓,為山前傾斜平原。位于石家莊中部,轄區總面積為486平方千米。其氣候特征為半干旱和半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春秋短、冬夏長,且四季分明。滹沱河、磁河流經地界。砂礦資源豐富。2021年,旅游業總收入54.7億。截至2022年初,正定縣總人口接近51.7萬。
對正定古城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對正定的初次考察,并有詳實的學術記載,奠定了正定古城及其建筑保護的基礎。梁先生對正定的建筑形式、古城年代跨度給予了高度評價。基于梁思成先生對正定歷史的研究,之后,又有諸多學者從宗教、文化、歷史、建筑、詩歌、園林、民間藝術等不同角度對正定古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尋,推動了正定古城的古城研究、保護與開發。
歷史上,正定古城有“北方三雄鎮”之一的稱號,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地位;同時,對佛教文化在北方的傳承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從歷史文化角度,當代對正定古城文化發展的定義可以理解為:歷史悠久且名人輩出,其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品品類豐富,尤其以“九樓四塔”為主,文化中強調佛教文化、子龍文化、元曲文化和紅樓文化,是當代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正定古城的發展需要結合當代社會文明的進步,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推進民族大團結的重要文化工具。
1.文化傳承價值
每座古城因其發展時間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進而有著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文化發展,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但都是中國歷史的重要部分,是中國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重要物證。正定古城,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和社會遺產的一部分,具有繼承意義。
2.學術價值
古城的歷史痕跡,是當時社會生活形態和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表達。為歷史研究、古代科學發展研究和文化形態研究等提供重要佐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正定古城千年的歷史發展,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3.教育意義
歷史的輝煌,是當代人的驕傲;歷史的頹敗,是當代人的反思。我們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中找到民族的信仰和脊梁。歷史文化,是建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方式,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啟發愛國和民族熱情的實物。正定古城的發展及變遷,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
1.古城建筑與景觀損壞較為嚴重
正定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建城歷史,是一座一直有百姓居住的古城。其古建筑必然因時間而風化。隨著朝代的更迭,因戰爭破壞和生活建筑更迭,也帶來古建筑與景觀一定程度的損壞。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現代化生活的發展和一段時間的盲目建設,古建筑與景觀再一次遭到破壞。
2.對古城的研究缺少空間與文化溯源的研究
一座城市的建筑和景觀,其表面風貌一直都在變化。但在變化的同時,其文化“基因”會被不斷傳承下來。我們需要看到其內在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對古建筑和景觀的研究中,需要做好文化溯源工作。
隨著現代計算機科學的進步,計算機輔助城市空間規劃得以發展。基于空間句法和GIS技術的空間分析新方式,為空間研究提供了基于各種關系的理論模板。
對古城的研究,需要在古建筑、古文物、古園林等表象研究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探究古城空間與生活的關系、空間與文化的關系、古城空間變化脈絡、文化變遷脈絡等等,進而建立古城的時空脈絡圖。過對古城空間、文化在時間上的脈絡推演,指導當今古城的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
1.古城的空間與文化分析方法
對正定古城空間與文化的分析,需要結合古城的歷史變遷、文化發展與變革、現代社會生活與文化發展需要等,通過空間句法和基于GIS地理信息模型進行統籌分析與規劃。
在具體的空間分析中,需要找出古人城市建造與規劃的目的與用途,探究當時社會生活對古城發展的影響,以及當時文化與技術能力的發展與限制等等。通過對古城在功能定義、設計美學、文化內涵等的理解,找出古城空間形態中的文化脈絡與設計準則,找出古人城市規劃的內在邏輯。
因而,需要結合風景園林學、城市形態學、人類文化學等不同的學科知識,通過對古城的選址、空間布局、功能定義、美學定義、古城墻及護城河的戰略地位、古城各類生活空間是否便利了百姓的安全與生活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只有明白了古城的發展脈絡與建造邏輯,才能有的放矢的對古城進行保護與發展。
2.基于文化脈絡的古城空間
基于文化脈絡的正定古城,其選址主要從當時的軍事戰略出發;其規模隨城市發展而變化;其空間格局具有圍合性和秩序性;其防御功能突顯,城市功能定義屬于復合型,在防御基礎上兼具各種生活功能;其空間格局與形態,首先是基于城墻圍合的安全防御作用而建;其城內建筑美學體現了儒家禮制、中國山水人文風格、以及佛教與當時傳統文化融合后的建筑特點。
具體的古城保護與發展,需要結合古城的功能脈絡,融合古城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空間區域的劃分,需要考慮當代生活的影響與便利,進行必要的改變或遷移;在古城整體風格的改建上,需要體現傳統文化特色;對城市中心節點、軸線、道路、邊界等的保護,需要基于古城功能定義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對城市歷史的保護,需要對歷史建筑與景觀進行必要的恢復和修復。
基于古城文化脈絡的空間設計,需要將古城的文化脈絡融入古城的現代生活當中。
我國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建設活動需經依法批準,需依據土地調查成果編制國土空間規劃以及自然資源管理、保護和利用規劃。對國土空間規劃,趨向于集約高效、安全宜居、保護生態平衡和堅持可持續發展。對正定古城的保護工作,強調整合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古城保護和發展,切實保護好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2019年10月1日起,《石家莊市正定古城保護條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確定了正定古城的歷史城區范圍、重點保護對象、規劃發展方向、以及保護和發展中的矛盾處理原則和注意事項。
綜上分析,古城的空間優化需要考慮多方要素。具體優化依據如下:
1.國家政策指引
結合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政策法規,提取古城保護與未來發展規劃的基礎要素與方向。
2.科學分析
對古城的分析,需要結合園林藝術、社會學、人類文化研究等不同領域的科學方法,通過文獻調研、實地調查、專家訪談等獲得更為準確的分析資料;利用分析工具對資料進行分類、對比、歸納、演繹、推理等綜合分析,建立空間形態與文化的關系模型;通過對正定古城的歷史與現狀分析,推演出古城規劃的未來新方向。
3.統籌規劃,細節優化
古城的規劃需要在古城歷史文化價值基礎上,結合當代生活特點進行規劃。要綜合古城歷史文化傳承、當代社會需求與未來城市發展預期統籌規劃,細節優化。
正定古城是歷史文物文化融于現代生活中的城市。其特點是城市里非移動文物眾多,發掘和未發掘的歷史痕跡并存;當代人的生活融于其中,需要建立當代人的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的聯結。因而,在保護歷史文物和文化的同時,必須滿足當代人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需要,文化傳承的同時,還有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古城發展,因其歷史價值而有了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只有保護好地方特色,才能在現代城市發展中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需緊密結合正定古城保護的實際情況,遵循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嚴格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保持古城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傳承性和生活永續性。
正定古城特色在于其具有北方古城建筑特色的建筑,及其空間布局較為完好的留存,以及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因而,需要盡量保留古城原有樣貌和空間布局,優化需在細節處完善。
1.保護策略
古城首要保護的是古城的建筑特色和空間布局。因而,需要減少現代建筑的影響,將現代生活必須且影響古城建筑特色和空間布局的規劃移出城區;同時,需要保證新增建筑、基礎設施等在色彩、形態、質感、空間位置等在視覺和空間上的統一和協調。
保護還需要保證現有物質文化遺產的安全。防范其受風雨閃電、地震等自然因素帶來的損害,因而需要完善古城尤其是非移動文物的防火、抗震、耐腐蝕等性能。同時,還需提高百姓的保護意識,讓百姓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同時避免百姓生活的侵蝕和破壞。
保護還要有古城文化的傳承。因而需要做好對古城文化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接、發揚工作。
同時,實現以上目標,還政府機關的統籌規劃和監管落實。建立古建筑保護檢查通報曝光等機制,進行巡視檢查;完善古建筑保護制度,確立建筑國家保護政策、分層管理、分級保護機制;實行古建筑保護專項政策,擴大古建筑保護宣傳。
2.開發策略
古城是融于當代生活的古城。因而在保護同時,還需提高城市當代生活的品質,保證百姓生活在物質上的富足和在精神層面的豐富。
從百姓生活的角度,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便利老百姓的游憩、工作和生活。
從提升物質富足的角度,需要提升旅游文化的地方特色,創建有別于各地旅游服務照抄的生產模式,滿足游客的獵新獵奇心理。加大古城的宣傳力度以及非物質文化活動的策劃和推廣,并形成統一的文化視覺體系等。同時,加強更多的非旅游業的產業模式,或者基于旅游業擴展產業發展方向。
從滿足百姓精神富足的層面,可以在古城基因的基礎上,提升百姓的文化歸屬感。通過文化宣傳與活動組織,在持久的文化熏陶下,形成百姓生活中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和城市歸屬感,進而提升百姓的民族歸屬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3.統籌策略
古城有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城中百姓的生活也有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從更大層面來講,百姓的生活常常是著眼于眼下利益的,因而需要國家層面的“百年大計”來引導。因而,古城的優化與開發,需要從地方和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與安排。
古城的優化必須立足于生態發展的。需要低碳、環保的保護與開發模式。保證古城的綠化面積;建設集約高效的基礎設施;優化古城的水利、交通等;合理規劃古城的功能和人的空間密度,平衡古城的承載力;利用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提升古城的維護能力;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等提高古城的管理效率。
未來的空間規劃與設計離不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于GIS技術的地理信息模型可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基于空間句法的空間是合計可以更好地從細節上分析和設計空間結構與布局。
在古城未來的規劃上,需要基于科學技術,從國家大局、古城文化、社會經濟發展、民生民意、地理環境變遷、生態結構優化等多方面統籌規劃。在空間規劃的設計細節上,不再只是空間布局、形態、色彩、質感等的協調,更多是完善統籌層面的各種關系的表達、解讀以及重新建構。最終基于歷史文化脈絡,滿足當下百姓的生活綜合體驗、提升民眾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延展文化脈絡。
綜上所述,古城街坊的空間優化需要考慮多層要素。需要考慮古城的自有特點,包括歷史特點、移動和非移動文物特點、空間布局、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特色等;需要考慮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更新、時代的需要以及城市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景等;需要借助國家的力量統籌規劃;需要借用道德與法制的手段規范管理;還需要城市居民的共同參與和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