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凱文
(海南大學)
海南盅盤舞是流傳于海南漢族中的一種傳統歌舞,海南的民間藝人將盤、盅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具用作道具,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盅盤舞具有風趣幽默、鄉土氣息濃厚、氣氛愉快、挑逗性強等諸多優點,備受人們的追崇。2005年,盅盤舞入選第一批海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海南省傳統舞蹈項目。整個海南島,現有兩個地區盛行盅盤舞,一是文昌市;一是海口市。
文昌盅盤舞最初是在紀念南北朝時俚人首領冼夫人的軍坡節時表演的舞蹈,在每年年初的農歷二月初九到十二日進行表演。舞蹈由一男(生角)一女(旦角)裝扮成新郎和新娘、一丑角三人進行表演。“新娘”在“新郎”的配合下,左右手各持疊置的瓷盅,使瓷盅上下相擊,伴隨著瓷盅擊打的節奏翩翩起舞;“新郎”則配合新娘的節奏與舞蹈以筷擊盤;丑角則需要戴面具,且動作稚拙,在表演中風趣的戲逗生、旦,渲染了喜劇的氣氛。在每年的春節時期,文昌的大部分村落會邀請文昌盅盤舞隊到村中進行表演。盅盤舞表演隊則會走家串戶,載歌載舞,來到每戶人家門口都會大聲喊道“恭喜發財、發財發丁”等吉祥的話語,以祈禱戶主財丁興旺。
海口盅盤舞是由一男童和兩女童表演的兒童三人舞,多在鄉村舉行婚禮或鬧軍坡之日表演,增添節日的喜慶。表演時男孩手持錢棍,兩女孩各持銅盅、盤和筷,在八音樂隊的伴奏和鑼鼓的敲擊中,通過兩個銅盅的上下相擊、筷與盤的敲擊、錢棍的甩打等動作來進行舞蹈表演。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初四、四月十三等民間節日上,盅盤舞的舞者便以三角形排列走在舞隊的最前端,以自由步行的形式進行表演。每當當地一帶有結婚、祝壽等喜事時,也會邀請盅盤舞隊到場助興,這時,盅盤舞便以舞臺的形式進行表演。
海南文昌盅盤舞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表演歷史。晚唐五代時期,中原地區戰火連天、動蕩不安,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很多居民便在此時遷移到了海南島。大量移民的涌入,為海南島帶來的中原音樂文化,使得海南島的音樂文化迅速發展了起來。到了元末明初之際,海南島東部和北部的居民逐漸習慣了將彈奏樂器當做茶余飯后的消遣活動,在村頭的椰子樹下進行樂舞娛樂活動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后來,這種音樂活動逐漸演變成為眾人所熟悉的“海南八音”。1海南文昌盅盤舞最初是在紀年俚人女首領冼夫人的軍坡節上演出,根據海南各地冼夫人廟中石碑上所記載的內容看,紀念冼夫人的軍坡節是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九到十二日,而軍坡節從明代就開始盛行的節日。盅盤舞又叫八音舞,自盅盤舞登上歷史的舞臺之后,海南八音始終為其伴奏,由此可見盅盤舞的出現時間晚于海南八音。有學者考證了海口和文昌地區流傳的民謠:二月初九軍坡期,軍鼓咚咚響連天,奏起八音打盅盤,舞獅做戲萬人迷。歌謠不僅描繪了軍坡節的熱鬧場面,關于軍坡節的時間、所使用的伴奏樂器與冼夫人廟石碑上所刻的內容也完全相同。據海口長流鎮的老人回憶,海口盅盤舞是長流鎮的傳統節目,流傳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海口盅盤舞在長流一帶都有表演,建國后在新秧歌運動的影響下,秧歌這種藝術形式逐漸地興起,各村才慢慢停止了盅盤舞的表演。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文藝工作者重新整理地方民間歌舞時,盅盤舞才被重新發掘。
海南文昌盅盤舞和海口盅盤舞在表演形式、舞蹈動作、道具等方面是有一定的差異性的。
從表演人數和角色的分配上來說。文昌盅盤舞由生、旦和丑三個角色演出,分別扮演新娘,新郎和滑稽角色。海口盅盤舞則由一男童和兩女童共同表演。
從服裝上來看。文昌盅盤舞的生角需頭戴禮帽,身穿淡藍色長袍,右肩斜披紅綢于胸前挽花;旦角身著紅色旗袍,綠便褲,并將一幅粉紅色長紗巾從中間挽一朵大花飾于頭頂;丑角則頭戴藍色圓頂帽,身著藍色長袍,腰系紅綢,三人均穿便鞋。表演海口盅盤舞的男童的衣著均是深藍色,頭戴插茨菇葉的軟羅帽,身穿對襟上衣,著燈籠褲,系腰帶;舞盅的女孩頭飾米黃色蝴蝶飾物,身著粉紅色的對襟上衣和燈籠褲,系米黃色的圍裙;舞盤的女孩服飾的樣式與舞盅女孩相同,但圍裙為淺藍色,衣褲皆為橙紅色,三人均需赤足表演。
從表演道具上看。文昌盅盤舞所需的道具是一個小瓷碟,一對竹筷,四個瓷酒盅,一把彩扇;海口盅盤舞所需的道具則是一對銅盅,一個瓷盤,一對筷子和一個錢棍。2
從舞蹈動作和道具的使用上來看。文昌盅盤舞的生角左手夾盤,右手持筷,旦角雙手各持一盅。生角和旦角的舞蹈動作基本相同,筷擊盤與兩盅互擊發出的聲音隨兩人翩翩起舞。丑角手持彩扇,不停挑逗生角和旦角,以達到整個舞蹈的喜劇效果。表演海口盅盤舞的三人有單獨的舞蹈動作,也有一套集體的舞蹈動作,在舞蹈隊沿街行走進行表演時,三名舞者走在隊列的最前面,做集體舞蹈動作。舞蹈隊到達表演場地后,三名舞者便根據隊形的變換,做各自獨有的舞蹈動作。海口的盅盤舞與文昌盅盤舞的持盅和盤的方式相同。持盅者雙手各執疊在一起的兩盅,大拇指托下方盅的底部,中指扣在上方盅的口沿,食指與無名指夾上方的盅,以指的張合使兩盅上下相碰撞而發出聲響。執盤者左手的五指夾瓷盤,同時中指與食指、無名指之間再夾一根筷子,右手握一根筷子,左手以指的張合使竹筷每拍擊一次盤,右手配合左手的節奏,以竹筷的一端擊盤。不同的是文昌盅盤舞的丑角手持彩扇,有握扇、繞扇和點挑扇等動作來配合舞蹈;海口盅盤舞手執錢棍的男孩則只需右手握錢棍的中段,以甩棍的動作配合舞蹈的進行。
海南盅盤舞的伴奏樂隊主要是海南本地的八音樂隊,因此海南的盅盤舞又叫“八音舞”。八音樂隊是由弦、琴、笛、管、簫、鑼、鼓、鈸的八大類樂器組成的樂隊。在海南本地,前五類樂器被稱為文排樂器,后三類樂器被稱為武排樂器,按照這些樂器的演奏方式可以分為吹奏類、拉弦類、彈撥類和打擊樂四大類,但本地已習慣了“八類”的說法。
弦類樂器主要有調弦、二胡、中胡、椰胡等,其中椰胡因其用椰子殼作音箱,小貝殼作馬而具有濃郁的海南風味。琴類樂器主要有秦琴、揚琴、三弦、中阮、月琴等。笛類樂器主要有大小不等的嗩吶和竹笛。管類樂器是喉管,也被稱為“土色土風”,有高音和低音兩種,外形酷似小嗩吶。蕭類樂器是漢族非常古老的樂器洞簫。鑼類樂器大小不等,名稱也不同,有大文鑼、高邊鑼、虎音鑼、手鑼、京鑼等。鼓類樂器有大鼓、軍鼓、堂鼓、板鼓、班鼓、木魚等。鈸類樂器有大鈸、小鈸、中鈸、京鈸、蘇鈸、啞鈴等。
在盅盤舞演出時,其伴奏樂隊除八音樂隊之外,還額外加入了小鼓、小鑼和小镲三件打擊樂器。這三件打擊樂器的加入,更是增添節日熱鬧喜慶的氣氛。
海南盅盤舞的伴奏樂曲被稱為《盅盤舞曲》,但文昌和海口《盅盤舞曲》的旋律、調式、曲式等卻大不相同。
海口盅盤舞的伴奏樂曲是以商音為主音的五聲調式樂曲,4/4拍,全曲中速,有兩個樂句,共8個小節。打擊樂器也跟隨旋律進行伴奏,如譜例一。文昌盅盤舞的伴奏樂器有兩首:曲一是加入變宮的六聲宮調式樂曲,2/4拍,全曲快速,共兩個樂句,每個樂句有8小節,并在樂曲的結尾處有反復,如譜例二;曲二也是加入變宮的六聲徵調式樂曲,2/4拍,全曲中速稍快,有兩個樂句,共32小節,在結尾處亦有反復,如譜例三。兩曲的旋律雖然不同,但鑼鼓、小鼓、小鑼和小镲所擊的節奏卻是相同,如譜例四。演出時,打擊樂器一直重復演出四小節,配合兩首樂曲,為盅盤舞的演出進行伴奏。
盅盤舞原本是在紀念冼夫人的軍坡節時表演的歌舞,由于盅盤舞情緒歡快,氣氛熱烈,于是逢年過節、祝壽開宴、送燈舞獅、開張志喜或是結婚迎親時,也會邀請盅盤舞隊來表演助興。原本為紀念冼夫人而表演的舞蹈隨著時間的流逝,又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
盅盤舞是當地人們的信仰。紀念冼夫人的軍坡節在海南東北部地區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在軍坡節上跳盅盤舞的歷史也超過三百年。每年的軍坡節,海南島北部和東部等地的村民便用寶輦抬著冼夫人的雕像來游村,所到之處便有村民焚香朝拜。此時,冼夫人寶輦之后的“軍裝”隊伍中會吹奏《鬧煙波》,后面還有撲撲翻騰的獅子舞隊伍。跳盅盤舞時,丑角帶著假面具,戲逗生旦角,生旦角則邊擊盅盤邊起舞。冼夫人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俚人女首領,一生審時度勢,致力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在海南人民心中,冼夫人不僅是一名巾幗英雄,更是海南島人們心中的守護神。盅盤舞是為冼夫人而舞,是為冼夫人愛國愛民的精神而舞,更是為海南人民心中的信仰而舞。
盅盤舞是維系親族關系的舞蹈。在海南島東北部的部分鄉鎮,每年元宵節前后會舉行“送燈”的活動,正如《咸豐文昌縣志》中所載:“自十二夜起,曰開燈。作燈市,剪彩為花及魚,走馬各樣……人或掇燈球歸家,置席下以許生兒則‘送燈’。”據學者考證,在海南島東北部地區,“燈”的讀音與“丁”相同,“送燈”即是“送丁”的意思,寓意著添人進口、家族興旺。而在每年的“送燈”活動中,盅盤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演出時,盅盤舞的隊伍游走在村鎮的街道,所到之處必定是炮竹連天,隊伍中的花燈上也寫滿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祝福。據當地人說,這一天也是親朋好友前來拜年祝福的日子,跟著花燈隊伍觀看盅盤舞的表演也有沾福氣的意思。除了在每年送燈時表演外,盅盤舞也會作為賀喜的舞蹈,在辦婚壽喜宴之時被邀請于該家族祠堂門口表演,增添喜氣,村里的其他家族也會被邀請一同觀賞。在當地人眼中,盅盤舞的演出不僅是一個家族家世顯赫的象征,也代表了這個家族團結互助,和氣圓滿。盅盤舞飽含了老一輩對后輩子孫的深切祝福,代表了青年一輩努力維系家族的繁榮昌盛,也寓意了家族中的孩童在長輩的護佑下能茁壯成長。
盅盤舞是革命的舞蹈。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林彪的軍隊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成功渡海登島,一舉摧毀了國民黨的“伯陵防線”。同年五月初,為慶祝海南島的解放,在海口舉行了會師祝捷大會,黨組織也臨時建立了許多盅盤舞的隊伍上街游行表演。在1960年上映的電影《紅色娘子軍》中,電影的后段就有戰士們手拿筷子敲擊碟子,吹拉著海南《盅盤舞曲》,跳著歡快的盅盤舞,慶祝豐收,并祝福阿貴和符紅蓮這對革命夫婦恩愛到老的畫面。據學者劉青弋考察,海南島在革命時期的舞蹈活動與紅色娘子軍關系密切,在她們的帶動下,能歌善舞的黎、苗、壯族創造和傳承了許多歌舞,并流傳至今,如棍舞、藤圈舞、竹帽舞、盅盤舞等。上將劉振華在其撰寫的《海南之戰》中講述了解放海南島時的故事:當第一次聽到從延安電臺傳來的呼叫海南的呼號,戰士們高興極了,有的同志唱起了黎族山歌,有的同志跳起了海南盅盤舞。盅盤舞伴隨著革命,見證了海南島的解放,是迎接戰爭勝利,表達喜悅興奮情緒的歌舞。
海南盅盤舞最初是在文昌潭牛鎮一帶為紀念冼夫人而在比較寬闊的坡地上鬧軍坡而表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表演也越來越成熟,并進一步演化成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再后來,盅盤舞由文昌地區逐漸向西傳播,當盅盤舞傳至海口長流一帶時,除了舞蹈中最具特色的盅和盤,舞蹈的表演的形式、音樂、服裝和道具等都發生了變化。現在,除了每年的軍坡節,在祝壽、生日、結婚、喬遷、建房、開張等喜慶熱鬧的場合,都能見到盅盤舞隊的身影。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文昌中學的教師林尤勤經過多次采訪民間盅盤舞藝人,并虛心學習后,將盅盤舞加工創作為舞臺演出節目。1953年藝術加工后的盅盤舞參加了北京“全國第二屆民間歌舞會演”,經大會指定,成為中南海匯報演出的節目之一。2005年,海南文昌盅盤舞被納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文昌市政府有關部門立即針對盅盤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護措施,并邀請林尤勤撰寫了《文昌傳統藝術——盅盤舞》一書。之后,林尤勤還對盅盤舞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將盅盤舞編成《椰花》等作品,這種由盅盤舞改編的舞蹈在海南省中小學文藝比賽中經常能看到。2011年,在“首屆海南鄉村旅游文化節”開幕儀式上,只表演了盅盤舞。當下,盅盤舞還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在瓊劇的演出中,也經常能看見盅盤舞的身影。
為紀念冼夫人而誕生的民間傳統舞蹈盅盤舞自誕生之日起,既承載了當地人們的信仰,又維系了當地家族內的團結,在戰爭與革命的年代,又見證了革命的勝利和海南島的解放。在傳播的過程中,海口盅盤舞在表演形式和舞蹈伴奏等方面與文昌盅盤舞逐漸有了區別。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中小學藝術節或是瓊劇中,都能看見盅盤舞的身影。在繼承學習傳統民間舞蹈時,我們應該探索其歷史根源,學習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舞蹈藝術。
注釋
①海南八音是因用弦、琴、笛、管、簫、鑼、鼓、鈸的八大類樂器演奏而得名,樂器大部分來自傳統民間,為民間藝人所制作,具有濃郁的海南特色。
②錢棍是一個長約55厘米的扁木棍,兩端各鑿12厘米的孔,孔內用粗鐵絲穿上數個銅錢,舞起來嘩嘩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