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華 呂高磊
(1.山東新查莊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肥城 271612;2.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查莊煤礦八層煤厚1.50~2.5 m,均厚2.1 m,煤層上部含褐黑色炭質細砂巖夾石,厚度0~0.60 m,均厚0.3 m,屬于結構復雜、厚度穩定的中厚煤層。該煤層直接頂板為第四層石灰巖,厚度4.13~5.63 m,均厚約5.2 m,含薄層狀泥質粉砂巖,裂隙較為發育。八層煤直接頂板與煤層之間分布著一層厚0~1.0 m石灰巖“二合頂”,與直接頂離層明顯,兩者之間夾有1~5 cm 煤線,在開始揭露及回柱過程中極易脫落,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技術措施[1-5]。
巷道開挖后,圍巖原有的三向應力平衡狀態被打破,直接頂板彎曲下沉,容易發生冒頂事故。懸吊理論就是通過錨桿等支護措施,將破碎、松動的巖層懸吊到深部穩定巖層。以二合頂厚度0.5 m 為例,計算支護參數如下:
(1)錨桿長度計算

式中:L為錨桿長度,m;H為二合頂厚度,0.5 m;K為安全系數,取K=1.5;L1為錨桿錨入穩定巖層的深度,取0.6 m;L2為錨桿在巷道中的外露長度,一般取0.15 m。則L=1.5 m,采用規格為Φ18 mm×L1600 mm 的螺紋錨桿符合支護要求。
(2)錨桿間距、排距計算

式中:a為錨桿間排距,m;Q為錨桿設計錨固力,每根64 kN;H為二合頂高度,m;R為被懸吊巖層的重力密度,取24.99 kN/m3;K為安全系數,取K=1.5。

根據以上計算,支護方案的間排距設為1200 mm×1500 mm,符合支護要求。
工作面一旦揭露二合頂,應先進行臨時支護,保證安全后再順著裂隙、層理確定二合頂范圍,不得硬刨強挖。臨時支護采用3 根前探支架臨時護頂。前探支架采用15 kg/m 鋼軌作挑梁,長度不少于4.0 m,相鄰兩根前探梁間距1.2 m(±100 mm)。前探支架采用40T 型刮板輸送機鏈條、聯接環和螺絲聯接,用木楔加緊,吊掛前探支架的棚子必須背頂幫牢固,撐木齊全有效,每根前探梁固定點不少于3 個。梁以上采用8 根木棒接頂,并用木楔打牢,控制前探部分頂板。木棒規格為長×寬×厚=1200 mm×60 mm×40 mm。
根據揭露二合頂的厚度,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如遇厚度小于0.5 m 的二合頂時,進行強制放頂;如無法進行放頂時或二合頂厚度大于0.5 m,則采取必要的永久支護,保證頂板穩定以及巷道的正常使用。支護設計圖如圖1。

圖1 支護設計圖(mm)
(1)當頂板揭露二合頂,且二合頂裂隙不明顯,邊緣部分無風化、不破碎,便于錨桿、錨索支護時,采取以下支護方式:二合頂厚度小于0.5 m 時,在其預留茬處打錨桿支護,Φ18 mm×L1600 mm螺紋鋼錨桿,每排4 根,間排距為1200 mm×1500 mm,木托盤規格為300 mm×180 mm×40 mm;如果二合頂大于0.5 m,采用Φ18 mm×L1800 mm 螺紋鋼錨桿進行支護,每排布置4 根,間排距為1000 mm×1200 mm。錨桿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適當加長,以確保錨桿錨入穩定巖層的長度不小于0.6 m。每根錨桿用2 塊樹脂錨固劑錨固,預緊力矩為200 N·m,錨固力為64 kN(17.9 MPa)。
(2)當揭露二合頂情況較為復雜,二合頂邊緣風化且破碎,不利于維護時,采用架棚支護。棚子采用礦用11#工字鋼成品梯形棚,規格為棚腿×棚頂×棚腿=2.5 m×3.4 m×2.5 m,棚距0.8 m,背頂棒8 根,背幫棒每側2 根,撐棒每側2 根。
通過安裝圍巖移動傳感器,監測二合頂范圍內頂板離層情況,監測數據如圖2。

圖2 不同厚度二合頂離層曲線
采用錨桿應力傳感器監測錨桿受力情況,確定錨桿是否正常工作,判斷是否需要增強支護措施,監測結果如圖3。

圖3 不同錨桿監測點受力變化曲線
通過分析監測數據發現:在采取設計的支護措施后,頂板變形量控制在設計范圍之內,頂板保持穩定,支護結構受力正常,支護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圍巖變形。
(1)采用前探支架臨時支護的方案,在二合頂初次揭露時及時控制頂板離層,為打設永久支護提供條件。
(2)永久支護采用Φ18 mm×L1600 mm 錨桿,間排距1200 mm×1500 mm,根據二合頂厚度適當調整錨桿長度及間排距,確保錨桿錨入穩定巖層的深度不小于0.6 m。
(3)實時監測證明,支護方案有效控制了頂板變形,保障了安全生產,提高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