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富
(中交遠洲交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山西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地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質運動,其出現的規律及地點分布具有較強的隨機性,與地質構造有著密切的聯系。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可分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構造地震、誘發地震[1]。斜拉橋是一種由橋塔、主梁、斜拉索3種構件組成的橋梁結構體系[2],其中橋塔主要承擔壓應力,主梁承擔彎矩,斜拉索承擔拉應力[3]。由于地震災害既不可避免,又較難預測,因此對橋梁結構造成了眾多損害。鑒于地震對橋梁結構的強大破壞性,給橋梁增加減隔震保護系統來減輕地震帶來的損害,是一種較為合理、可行的方案。
黏滯阻尼器在我國橋梁工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寧波甬江特大橋安裝了8個黏滯阻尼器[4],該黏滯阻尼器安裝于橋面與橫梁之間,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橋梁結構的地震響應[5],以此減輕地震帶來的影響。
本文以某斜拉橋為依托,建立了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考慮了不設置阻尼器、主塔布置阻尼器、主塔+輔助墩1布置阻尼器、主塔+輔助墩2布置阻尼器、主塔+輔助墩3布置阻尼器5種工況,對各工況下的模型進行了地震波時程分析,分析了黏滯阻尼器對該橋梁地震作用下的結構響應影響。
該依托工程主橋橋跨布置為:(70+70+70+658+70+70+70)m,全長1 108 m,為雙塔雙索面半漂浮體系斜拉橋,橋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橋梁立面布置圖(單位:m)
該橋梁結構類型為混合梁斜拉橋,西側邊跨及東側大堤外邊跨采用重量大、便于支架法施工的混凝土箱梁結構;由于主跨位于水中及東側跨大堤孔受跨徑限制,所以采用了重量輕、便于懸臂拼裝施工的鋼箱梁。西側鋼混結合面設置在跨中段距索塔14.75 m處,東側鋼混結合面設置在次邊跨段距輔助墩9.85 m處,西邊跨混凝土箱梁總長度為223.59 m,鋼箱梁總長度733.4 m,東邊跨混凝土箱梁總長度為148.69 m。
該橋梁的主要設計標準如下:
a)道路等級 城市主干道;
b)設計車速 60 km/h;
c)設計荷載 城市 A級;道路荷載標準:BZZ-100標準車;人群荷載;
d)車道寬度 雙向六車道,車道寬(3.5+3.5+3.5)m;非機動車道3.5 m(含護欄);人行道2 m(含護欄);
e)橋梁設計基準期 100年;
f)橋梁設計使用年限 100年;
g)橋梁安全等級 一級;
h)通航凈空 單孔雙向通航孔,凈高10 m,凈寬150 m,最高通航水位40.28 m;
i)抗風設計 運營階段設計重現期100年,施工階段設計重現期30年;
j)抗震設計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
k)設計洪水頻率 300年一遇,設計水位42.81 m;
l)坐標系統 湘潭市獨立坐標系;
m)高程系統 1985國家高程系統。
建立全橋三維空間有限元計算模型,全橋模型如圖2所示。建立空間模型時所采用的整體坐標系為:順橋向為X軸方向,其正向指向東岸(大里程側);橫橋向為Y軸方向,其正向為順流方向;豎向為Z軸方向,向上為正,水平坐標原點位于主橋跨中中軸線處,高程0點與兩階段施工圖設計一致。按有限位移理論,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進行全橋空間結構非線性分析。全橋空間結構模型中共用了887個節點,704個單元,其中斜拉索單元168個,梁單元536個;彈性連接34個,剛性連接21個,截面類型共有72種。

圖2 全橋結構離散圖
缸式黏滯阻尼器主體是由缸體、活塞、活塞桿和內部黏滯流體組成,外部結構可通過活塞桿帶動活塞進行移動,但內部黏滯材料對活塞運動造成阻力,最終使得橋梁結構承擔的地震阻力轉換為缸體內能。

式中:F表示阻尼力;C表示阻尼系數;V表示活塞與缸體的相對速度;a表示指數,其常用值范圍在0.3~1.0之內。
當橋梁的減隔震阻尼器安裝于橋梁中時,其支撐作用僅在橋梁承受較大地震荷載時才發揮,從而達到減隔震的作用,當橋梁承擔靜力荷載時,阻尼器并不參與工作。本節在左側、右側主塔與主梁連接處各添加縱向黏滯阻尼器,黏滯阻尼器的阻尼系數取值為2 000 kN/(m/s)a,阻尼指數取值為0.3。
為研究有無阻尼器對橋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結構響應影響,本文選取以下4種黏滯阻尼器布置方案:
a)方案一 主塔與主梁(墩梁連接處)布置豎向阻尼器。
b)方案二 主塔+輔助墩1(墩梁連接處)布置豎向阻尼器。
c)方案三 主塔+輔助墩2(墩梁連接處)布置豎向阻尼器。
d)方案四 主塔+輔助墩3(墩梁連接處)布置豎向阻尼器。
注:如圖1所示,輔助墩1、輔助墩2、輔助墩3表示距主塔由遠到近的橋墩。
E1、E2地震波的模擬如圖3所示。

圖3 地震波
對該模型添加設計荷載,在不考慮阻尼器的情況下,對其成橋狀態進行分析。橋梁成橋狀態主梁彎矩計算結果如圖4a所示,活載作用下主梁最大撓度如圖4b所示。由圖4可以得知:

圖4 靜力計算結果
a)橋梁成橋狀態下最大正彎矩出現在橋塔主梁處,橋塔處主梁最大正彎矩為328 541 kN·m,橋梁跨中截面最大負彎矩數值為-198 000 kN·m。
b)在橋塔處主梁最大變形值為-20 mm,橋梁主梁跨中截面最大位移值為-51.8 mm。
橋梁在地震荷載兩類工況作用下的主跨跨中截面時程分析結果如圖5所示,圖中橫坐標表示時間參數,時間統一為52 s,縱坐標為主梁跨中截面參數值。

圖5 無阻尼狀態下橋梁地震時程分析結果
a)主梁跨中時程位移值范圍為-1.3 m~+1.1 m。
b)主梁跨中彎矩時程范圍為-100 013.4 kN·m~+100 033.7 kN·m。
注:“豎向+縱向”工況表示地震荷載沿著縱向和豎向兩個方向作用于橋梁;“豎向+橫向”工況表示地震荷載沿著橫向和豎向兩個方向作用于橋梁。
提取跨中截面位移、加速度、速度值、彎矩值,主塔塔頂位移、軸力時程計算結果的峰值參數如圖6所示,可知:

圖6 不同縱向黏滯阻尼器時程計算結果峰值參數對比
a)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位移分別為主塔布置阻尼器方案的98.1%、96.5%、96.2%,增設阻尼器后可減小跨中截面位移值。
b)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的跨中截面加速度分別為主塔布置阻尼器方案的98.9%、98.5%、98.5%,增設阻尼器后可減小跨中截面加速度值。
c)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的跨中截面速度分別為主塔布置阻尼器方案的98.8%、97.5%、96.8%,增設阻尼器后可減小跨中截面速度值。
d)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的跨中截面彎矩值分別為主塔布置阻尼器方案的99.3%、98.5%、97.8%,增設阻尼器后可減小跨中截面彎矩值。
e)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的塔頂位移分別為主塔布置阻尼器方案塔頂位移值的97.6%、98.1%、97.8%,增設阻尼器后可減小跨中截面塔頂位移值。
f)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的塔頂軸力分別為主塔布置阻尼器方案塔頂軸力值的98.9%、97.8%、97.2%,增設阻尼器后可減小跨中截面塔頂軸力值。
本文以某斜拉橋為依托,建立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黏滯阻尼器對該橋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結構響應,最終得到以下結論:
a)橋梁成橋狀態下橋塔處主梁最大正彎矩為328 541 kN·m,橋梁跨中截面最大負彎矩數值為-543 977 kN·m,在橋塔處主梁最大變形值為-20 mm,橋梁主梁跨中截面最大位移值為-51.8 mm。
b)當在橋梁輔助墩上添加縱向黏滯阻尼器后,橋梁的各項結構動力性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并不顯著。
c)綜合考慮經濟性等因素,主塔布置阻尼器的方案仍為該橋的最佳阻尼器布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