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銀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某公路隧道為左右線分離式隧道,兩隧道左側邊墻最大間距約為25 m,隧道右線全長2 288 m,隧道底板最大埋深178.36 m;隧道左線全長2 308 m,隧道底板最大埋深177.26 m。左右線均屬長隧道,隧道總體走向呈257°~266°。
根據勘察結果,隧道進口位于基巖陡坡上,基巖巖性由三疊系劉家溝組強風化砂巖夾薄層泥巖組成,坡面植被發育,巖層受風化影響,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較破碎,且巖層傾向與邊坡坡向一致,呈不利組合,仰坡穩定性較差。
施工過程中,在進口端洞頂截水溝、邊仰坡施工完成后,左右洞之間邊仰坡山體發生滑塌,見圖1。根據現場調查,隧道左洞仰坡在距離洞口約50 m處出現一條長40 m,寬1.2 m,深約6 m左右的斜向裂縫,洞口邊坡整體處于不穩定狀態,屬于被開挖切腳的順層巖質邊坡滑坡[1]。

圖1 滑坡全貌照片
隧址區地貌單元為侵蝕剝蝕基巖中山區,區內地形起伏較大,沖溝發育,隧道與山體走向斜交。隧道進口為基巖陡坡,植被發育,主要為松木等。隧道地表海拔高程介于1 093~1279 m,相對高差約為186 m。
勘察區范圍內地層主要由三疊系劉家溝組磚紅色中-厚層細粒長石砂巖、粉砂巖為主,上部夾泥巖、砂質泥巖或砂質頁巖,中下部為中-厚層狀砂巖偶夾少量薄層泥質砂巖。整個隧道圍巖97%位于該組地層中。鉆探揭示其強風化層厚度為10~15 m。
項目區展布于Ⅱ級構造單元呂梁-太行斷塊及疊加于其上的Ⅲ級構造單元沁水塊坳內,路線所處的Ⅳ級構造單元為郭道-安澤近南北向褶帶,隧址區構造較復雜,隧道中部發現一南-北向對稱背斜構造-Sb,滑坡附近無斷層通過。隧道進口巖體產狀:94°∠22°,發育兩組節理產狀:180°~190°∠75°~82°(3條 /m),90°~95°∠67°(6條 /m)。
由圖2、圖3可知,巖層傾向和隧洞進口坡面傾向基本相同,屬順向坡,所發育的兩組優勢節理傾角皆比較大,因此存在沿層面和節理面組合面滑坡的可能性,呈不利組合關系。

圖2 隧道進口節理走向玫瑰花圖

圖3 結構面赤平極射投影圖
隧址區圍巖巖性以中-薄層狀砂巖為主,偶夾薄層砂質泥巖,砂巖具大孔隙或裂隙,是很好的含水介質,有利于大氣降水的下滲補給,而砂質泥巖具有一定的隔水性,使地下水進一步富集。
隧址區地表小型沖溝發育,大部分屬于季節性沖溝,平時無水,雨季可形成短暫水流,隧道出口分布有少量地表水,其水面標高高于隧道前半段設計標高,說明隧洞內有地下水分布,地下水類型為碎屑巖裂隙水,補給來源主要靠大氣降水。
該滑坡從滑動特征上,可分為南北2塊次級滑體。
①號次級滑體(北側)已經發生整體滑動,坡體變形較為劇烈,平面形態近似紡錘形,滑體周界清晰,主要受巖體2組節理裂隙控制,后緣(見圖4)呈陡坎狀,較為光滑,可見明顯擦痕,高度約3.5 m左右,南側周界(見圖5)較為平整,為巖體一組(275°∠67°~75°)結構面,深度3~4 m,北側周界位于軟弱面與砂巖分界位置,較為明顯,前緣剪出口已被滑坡掩埋,根據施工單位介紹,剪出口位于斜坡底部軟弱夾層位置;滑動面位于砂巖所夾的泥巖接觸面,厚度約0.01~0.02 m,滑動傾角為20°~25°左右。滑體主要由三疊系劉家溝組強風化砂巖夾薄層泥巖構成,滑坡體塊碎石多呈稍密狀,且局部含孔隙水稍明顯,有滲水現象,滑坡體中南部相對較厚,北側較薄,其主軸長約80 m,平均寬度18 m,滑體厚度5~8 m,滑體體積約0.6萬m3,滑動方向98°,與巖層傾向基本一致,滑坡體自然坡面20°~30°,坡面上以松木為主。屬小型順層基巖滑坡。

圖4 滑體后緣裂縫

圖5 滑坡南側周界照片
②號次級滑體(南側)尚未發生整體滑動,但后緣已經出現拉張裂縫,滑體處于蠕動擠壓變形階段,裂縫寬度約10~25 cm,深度約10~30 cm,延伸長度為8 m左右,且有擴大的趨勢。平面形態近似紡錘形,②號滑體主軸長90 m,平均寬度16 m,滑體厚度約7~9 m,滑體體積約1.15萬m3;根據現場調查和前緣剪出口(滲水點)分布位置,滑動面可分為淺層和深層兩層(見圖6),目前淺層滑動面有剪出跡象,深層滑動面剪出跡象不明顯,根據分析,深層滑動面與①號滑體的滑動為同一層。

圖6 ②號滑體前緣剪出口(潛滑面)位置
3.2.1 地質內因
滑體主要由三疊系劉家溝組強風化砂巖夾薄層泥巖組成。巖體呈強風化,節理發育,層面平滑,結合程度較差;發育兩組節理:180°~190°∠75°~82°(3條 /m),90°~95°∠67°(6條 /m),節理面無充填或泥質充填。巖層產狀為94°∠24°,巖層傾向與邊坡同向,且巖層產狀與節理形成一個楔形體,呈不利組合關系。同時泥巖夾層遇水土體強度降低,形成軟弱結構面,為坡體滑動提供了條件[2-3]。
3.2.2 外因
由于隧道洞口開挖,破壞了山體自然平衡狀態,前緣形成臨空面,坡面巖體破碎,雨水下滲,導致泥巖夾層遇水軟化,形成軟弱結合面,坡體沿軟弱面牽引中后部土體向斜坡低地滑動,造成邊坡滑塌。
3.3.1 工況及計算方法選擇
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分別從正常、非正常2個工況對主滑斷面進行推力計算,采用“理正巖土工程系列軟件”進行計算。
3.3.2 參數選取
該次滑坡穩定性分析參數選取,主要通過滑坡反算并參考同類邊坡中巖層的抗剪強度指標綜合確定。其中滑體土重度γ=22 kN/m3,飽和重度γsat=25 kN/m3,c正常=10.5 kPa,c飽和=7.0 kPa。其中滑坡參數反算時,選取現狀穩定系數K=0.95進行反算,反算參數結果見表1。

表1 滑帶土力學參數反算結果表
3.3.3 滑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①號次級滑體已整體滑塌,坡面仍有滑動的跡象,處于不穩定狀態。 ②號次級滑體(淺層),后緣已經形成拉張裂縫,前緣剪出口有滲水,且有變形跡象,其變形處于蠕動擠壓階段,穩定性狀態為欠穩定。②號次級滑體(深層),剪出口未發現明顯變形跡象,但其滑動面和①號滑體為同一滑動面,屬于潛在滑面。根據工程類比,若左洞口繼續開挖,臨空面擴大后,可能會引發順層滑坡,定性其現狀穩定性處于欠穩定-基本穩定狀態。
根據滑坡體目前的穩定狀態,對主滑斷面進行推力計算。c、φ值采用反算并參考同類邊坡中巖層的抗剪強度指標綜合確定。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剩余下滑力計算表
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15)要求正常工況取安全系數為1.3,非正常工況取1.2,經計算,最后一個條塊剩余下滑力為573 kN/m、150 kN/m、1 324 kN/m,抗滑力小于下滑力,該滑坡穩定系數不滿足規范要求,安全儲備不足。
a)滑坡主要由三疊系劉家溝組強風化砂巖夾薄層泥巖組成,巖體呈強風化,節理發育,層面平滑,結合程度較差,巖層傾向又與邊坡同向,屬順層坡,邊坡開挖,破壞了山體自然平衡狀態,是邊坡產生滑坡的主要原因。
b)①號次級滑體已經滑動,現處于不穩定狀態,建議先進行支擋防護后,再對滑體進行清除,以防止滑體清除后引起規模更大的順層滑坡。
c)②號次級滑體處于欠穩定-基本穩定狀態,為防止后期洞口施工的擾動引起新的滑坡,建議對該滑體坡腳處采用抗滑支擋治理措施,并做好坡面防護等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