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菲利普?克萊頓
2022年的夏天讓人們意識到全球氣候破壞的嚴重性:高溫、干旱,以及風暴、淡水。在經歷了這些災難之后,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已經不言自明。
今天,日益惡化的氣候狀況成為全球討論生態文明的起點。氣候惡化讓我們明白了兩件事:首先,日益嚴重的全球氣候破壞表明,人類正面臨我們這一物種歷史上最嚴重的挑戰。其次,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的生態文明探索告訴我們,行動并非毫無意義。后現代社會確實可以拋棄現代社會的過度行為,并將人與健康的生態系統作為經濟與社會建設的首要條件。
然而可悲的是,2021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我作為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觀察員卻深感失望。與向可持續經濟和生活方式轉變的緊迫性相比,大多數國家代表在COP26上的承諾顯然“太少、太遲了”。一多年來,我一直特別對自己的國家——美國提出批評。美國在歷史上排放的溫室氣體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美國仍然是世界上人均碳足跡最高的國家。我們應該像中國一樣成為全球環保運動的領導者。相反,特朗普總統卻讓美國退出了 《巴黎協定》。
在這里,我想重點談一下中國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給美國人在國家政策和個人生活方式上邁出生態文明的第一步帶來一些靈感。
中美為什么不同?
一、政治制度。美國主要有兩個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或可粗分為激進派和保守派。過去十年中(包托特朗普總統任期內),兩黨制已經在國際上展示了其弊端。兩黨對立總是互將對方推向極端,連理性立法都變得遙不可及。此外,競選公職者需要數百萬美元才能成功開展媒體宣傳活動。許多人從企業和公司如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那里撈取政治獻金;作為回報,他們以有利于這些企業發財的方向籠行投票。結果公司會聘請被才爾為“說客”的政治代表,以差右立法者的投票傾向。
由于中國擺脫了這場“兩極之戰”,中國人更容易讓明智的政策獲得通過,而這些政策可以在國家的各種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人們不需要企業給他們數百萬美元來把持政治職務,因此他們也不會像美國人那樣易受私利控制:他們也不會被職業說客左右選票。因此,中國的政治制度冬許更多地關注人民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共同利苦。
此外,當許多美國人還在反對環'境政策的時候,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就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相比之下,“氣候否認者”仍然在美國政治中扮演著強大的角色,尤其是在共和黨中。
二、中國傳統哲學。現代西方世界觀對歐美產生深刻影響。其更多地關注人類而非自然,利潤而非保護,關注自然事實(自然科學和經濟學)而非自然價值。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哲學一直強調天人合一。物理學只看到了死物和特定的能量數量,而儒家哲人卻看到了一張由關系、,責任和美德緊密交織的網Q過程關系思維是當代生態思維的核心,它深植于中國傳統思想,源于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著作《易經》。
擁有數千年關系思維的文化具有某些優勢。一是關系思維已成為大多數中國人本能的思維方式。人類文明應該是生態的,這對中國人來說并非新觀念,西方亦然,雖然許多西方人仍然抵制這一觀念。例如,.一個中國農民知道他必須以可持續的方式管理他的土地,因為他和土地相伴相生。在地球上留下一個溫柔的足跡——為所有人保留“碧水藍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目標。相比之下,對許多美國人來說,這種新鮮的思想表達方式卻難以理解。
這種品質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優勢,因為人們的直覺很快就會變成政策。“向西擴張橫跨美洲大陸并征服它”是一種傳統的美國理念——不幸的是,這種理念導致其全球擴張和殖民主義。對許多美國人來說,以生態環保的方式思考和行動可能是陌生的,但它更接近于中國的傳統思想。的確,像這樣的傳統思想產生的影響之一就是?加州人已經嘗試用十年來建造一條1300公里的高速鐵路線來連接加州蝸市,而中國已經建造了超過4分公里的高速鐵路。盡管中國現代化起步晚于西方,但它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國。還有一些例子可以為證: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道稱:在“能源轉型”方面,中國投資了大約2660億美元,其中僅可再生能源就投資了1850億美元。相比乏下,同項目下美國僅投資了1140億美元。
三、鄉村生活。在美國,已經沒有一個明顯的村莊網絡,村莊被拋諸腦后,人們正在離開小鎮;如今家庭農場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相比之下,中國許多地區還保留著傳統的村莊結構。鄉村正在復興或振興。政府政策支持年輕人回鄉創業。在一些地方,鄉村和鄉村文化正在復興。
通過浙江麗水蓮都柯布院士生態文明工作站和云南普洱柯布院士生態文明工作站,我們獲悉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像浙'江麗水蓮都區和普洱市一樣不再以GDP論英雄;相反,他們以建立在村民生活質量基礎上的人類繁榮指標和人們幸福感與獲得感為衡量標準。過去很多地方政府都追求GDP。如今由于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他們開始尋求另一種可替代方案。與此同時也大力推動有機農耕和倡導低碳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這些都是非常可喜的現象。因為這些都是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
什么樣的科學能真正促進變革?
現代世第對科學充滿信心,現代科學也為世界做了很多。但是科學創造的技術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特別是對環境的破壞。
現代科學實際上并沒有建立和諧統一,因為各個學科都固守一隅,老死不相往來。相比之下,生態文明需要一門既具有綜合性又具有人性溫度的科學——一種“厚道科學”。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西方向世界各國輸出了一種支離破碎的科學形式。因為這門湃學是數學和預測性的,所以它成功催生許多技術進步。但碎片化的思維不能成為整體世界觀的基礎。科學思維只有與環境哲學相結合,正如中國傳統哲學那樣,才能達到和諧。
這就是過程關系思維深入淺出所體現出的重要之處。中國的傳統過程哲學不鼓勵碎片化思維Q恰恰相反,過程關系思維讓中國哲學家能夠整合生活的不同領域,為后現代科學打開了大門J在這種情況下,生態學就不僅僅是眾多學科中的一門學科。它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其次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的指南,是通向生態文明的途徑。
多年來的中國之行教會了我從“第二次啟蒙”的角度、過程的角度看待科學:生態文明的框架是一門后現代或過程導向的科學,也可以說是有溫度的科學:它是溫暖的,因為它關心人與大自然。
“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
我們已經探討了一些中西方對比。基于過程關系原則的文化和哲學的優勢已經浮現。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許多生態變革都可以溯及傳統實踐和思想,如儒家的鄉村實踐和鄉村生活。
但即便有這些強有力的發展,也不能說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已經完全實現了生態文明。某些理想主義者認為這些目標可以在一夜之間實現,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克服貧困、饑餓以及其他社會和環境挑戰需要大量時間。盡管如此,在中國,人們已經看到了向生態文明深度轉變的跡象,這些跡象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多年前我們的老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博士就曾預言:“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今天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確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生態文明不是一個浪漫的夢想,而是人類可以在這個星球上建設的現實。也許最好的理解方式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變化不僅源于充滿希望的思想,而且源于明智的政策、良好的社會變革設計以及真正的后現代科學應用。
重要的是,對待生態文明,中國是認真的:設定目標和指標,然后逐步朝著正確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前進。就習近平主席和中國傳統思想而言,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性框架源于其過程關系思維——一種能夠克服現代社會和科學碎片化的思維。整體的、基于過程的思維不會忽視大自然的需求,也不會將人類從他們共同的地球家園中隔離開來。這才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唯一道路。▲(作者是美國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本文由蕭逸林翻譯)
環球時報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