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衛國

校史館前廳
成立于1994 年的深圳市維業裝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以“唯誠、維信、優質、高效”為經營理念,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工程:以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慈寧宮為代表的國家級工程,以華為、騰訊為代表的世界500 強企業工程,以深圳灣1 號、唯品會總部大廈等為代表的城市地標工程,以百年傳奇萊佛士酒店、北京頤和安縵酒店為代表的奢華五星級酒店工程,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維業股份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深圳速度”和“深圳質量”。
2022 年恰逢東北林業大學建校70 周年,維業股份項目團隊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工期短、任務重、要求高等種種困難,通過有效的施工組織,歷經100 天的緊張施工,確保校史館圓滿開館,得到了甲方、黑龍江兄弟院校及全國農林院校領導的高度認可。
東北林業大學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林業工程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校。學校創建于1952 年7 月,原名東北林學院,是在浙江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和東北農學院森林系基礎上建立的,由原國家林業部直屬管理。1985 年8 月更名為東北林業大學。2000 年2 月,由國家林業局劃歸教育部直屬管理,也是黑龍江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屬的高校。2005 年10 月,經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教育部批準,成為國家“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東北林業大學校史館總建筑面積1 200平方米,擁有大小不等的各類展廳6 個。維業股份項目團隊以史實和史料為依據,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視覺美學,通過圖文、實物、多媒體、虛擬影像、立體造型、場景還原等多種方式,集中展示了學校70 年的辦學歷程,展現了幾代東林人披荊斬棘、修身治學,強林興林、報效祖國的擔當,呈現出一部波瀾壯闊的“看得見的校史”。
整個前廳以“綠葉與根的情意”為設計主題,正前方的書本造型墻和底部的根系圖案,與頂部波瀾起伏的“綠葉”元素結合在一起,既突出了學校的林業特色,也隱喻東林莘莘學子人才輩出。
書本造型采用超大鋁板焊接工藝,為保持板面平整,需經過多次打磨與找平。上方燈箱造型由290 個小燈箱按照不同標高排列,整體組成一幅樹葉圖案,其中連接棚頂的中空超細穿線螺桿,在公司文博展陳項目中屬首次應用。為了保證樹葉造型燈箱的良好效果,項目團隊精益求精,經過反復研討和調試,從制作到安裝,歷經20 天。

時間長廊
序廳展示著一棵東林“生命之樹”,寓意東林作為一所林業高等院校,始終不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培養了大批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生態文明的建設者,為祖國的林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東林時間長廊以學校發展歷程中8 個重要時刻為節點,1952 年學院成立,1968年上山辦學,1973 年回哈復校,1985 年學院更名,2000 年劃歸教育部管理,2005 年成為國家“211 工程”建設高校,2011 年成為國家“985 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2017 年成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學校的20 個院部按照成立時間從左至右排列。通過滑動屏幕,可以詳細了解每個院部的具體情況(各院部簡介、宣傳視頻等)。 滑軌屏可通過中控平板遠程操控滑動,也可通過觸摸屏幕直接滑動。
專業樹展現了學校現有的68 個專業的建立時間和所屬學院。同時,依次點亮的設計也呈現出了東林從最初的2 個專業發展到現在68 個專業的歷史過程。
專業樹的燈箱可通過遠程操控及分控,分別對15 個學院所對應的專業進行控制,針對特定學院的校友進行定向輸出。
在學科樹的展板中,主要呈現了學校現有28 個一級學科的分布狀態:左半邊是10 個一級博士學科,包括林業工程、林學2 個世界一流學科;右半邊是18 個一級碩士學科。
校史館通過場景還原的方式,紀念學校首任院長劉達在東林工作11 年期間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為了讓參觀者有沉浸式的聲音體驗,且不干擾其他展項的聲音,劉達半景畫對應的介紹聲源采用定向音箱輸出,保證了傳聲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半景畫結合實景還原了劉達院長考察時場景

東林精神標注塞罕壩

“人拉犁”雕塑
這里還復原了當年東北林學院建校初期的校門立柱。從校牌上斑駁的痕跡可以遙想當年劉達院長帶領師生們劈荒建校的艱苦歲月。
校史館的主展區以時間線為軸,將學校70 年歷史分成五個階段,分別為“建校伊始,創業維艱”“曲折前進,蓄勢待發”“搶抓機遇,跨越發展”“銳意進取,深化內涵”和“改革創新,建設一流”。
該部分展區展示了建校初期,在首任院長劉達高瞻遠矚的帶領下,第一代東林人以拓荒牛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的使命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建設,奠定了東林的基礎。
1958 年初,建設帽兒山實驗林場時缺少耕牛,當時參與建設的干部和師生便決定用人力來代替,1 人在后面扶犁,10 人在前面拉犁,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人拉犁”雕塑反映的就是建校初期,在建設帽兒山實驗林場時,用人來拉犁耕地的一個場景。
從1962 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初期開始,東林便與塞罕壩機械林場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東林47 位畢業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決然地奔赴“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塞罕壩,并成為當時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時的技術骨干和中流砥柱。林場的人們曾這樣評價他們:“可以說如果沒有東北林大的47 個人,就沒有塞罕壩的今天。”本階段的最后一個板塊展示的就是“東林精神標注塞罕壩”。
這一階段主要介紹了學院從1968 年上山辦學到1984 年間的奮斗歷程。
此部分展區擺放了小型錄放機、俄文打字機、英文打字機等學校七八十年代的部分教學設備和儀器,這些設備雖然已老舊、褪色,但它們的存在是那段艱苦歲月最好的證明。
這一階段主要介紹了學院從1985 年更名為東北林業大學,到2004 年間的跨越發展進程。
1985 年,國家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學校由東北林學院更名為東北林業大學。區域中的根石柱是復原了當年學校正式更名為“東北林業大學”的校名石柱。
展柜里還收錄了學校更名的下發文件,還有兩枚校徽,一枚代表塵封于歷史的東北林學院,另一枚代表走向新生的東北林業大學,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學校迎來了“加速發展,拓展辦學形式”的新階段。
此部分展區還展示了這一階段在人才隊伍、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對外交流、黨建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的發展成就。

上山辦學的歷史

老舊教學設備和儀器 (組圖)

裸眼3D折幕系統 (組圖)
1995 年,國家推出了“211 工程”。1996 年,東北林大創造性地提出了以自籌資金的方式進行“211 工程”建設的決策,得到了國家教委、國家林業部和黑龍江省的大力支持。這一決定在當時的全國高校中尚屬首例。2005 年,東北林大正式成為了國家“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異形卡布燈箱突出展示了這一成就的歷程。
這一階段主要介紹了東林從2005 年正式成為國家“211 工程”高校到2016 年間的建設歷程。
此部分展區重點展示了這一階段學校在“隊伍建設”和“教育教學”上取得的斐然成績。2010 年學校“園林”“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獲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 年李堅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4 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開展多輪本科教學工作評估……
這臺機器上設置了重點學科查詢,每一組屏幕內介紹的是學校的不同學科。6 組屏幕共介紹了學校林學、生態學、林業工程、生物學、風景園林學、農林經濟管理等6個重點學科,其中涵蓋了學校的世界一流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學科、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等等。
這一階段主要介紹了學校從2017 年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到迄今為止的新征程。
為學校規劃量身打造的裸眼3D 折幕系統,主要介紹學校的本部校區、帽兒山林場和涼水林場的教學資源,它將3 個幕布融為一體,用裸眼3D 的形式,讓觀看更具沖擊力。
系統有經過特殊制作處理的片源、顯示系統、專業融合技術、同步展示系統等設備。通過借助多臺顯示設備和融合技術將整個畫面無縫銜接起來,并配合3d 影片的特效,讓觀展者體驗全方位沉浸式觀影效果。
東林繁星展區主要展示學校的師生風采。歷屆黨委書記和校長,帶領全體東林人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為學校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經過70 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也發展迅速。
“一次東林行,一生東林情”。東林七十載歲月,桃李芬芳滿天下,培養出了數以萬計的畢業生。這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各地,他們在各個領域百花齊放。
成就展區主要介紹的是學校70 年來的重要辦學成就。這面展墻上層次分明的介紹了多項東林第一,如第一位院士、第一張畢業證、第一棟建筑主樓、第一本刊物等等。
本館的最后一站未來展望廳,展示了眾多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墨寶,弧幕播放著學校校史的影片,觀展者可以通過這段影像系統了解學校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未來藍圖構想。
弧幕投影融合系統是運用多臺投影機組合而成的多通道大屏幕展示系統,相比于簡單的投影系統,弧幕投影系統具備更大的顯示尺寸、更寬的視野、更多的顯示分辨率,還具備強烈的沖擊力和沉浸感的視覺效果,加深觀展者對內容的印象。
校史館以多種形式呈現東北林業大學70 年奮斗和輝煌事跡,為學校厚重的悠久的辦學歷史提供了傳承載體。維業股份秉承著一貫的匠心,在東北林業大學的校史館改造項目中再一次奉獻出富有情懷的高品質工程。

校友展區(東林繁星)

弧幕投影融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