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頌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1-3]。裝置藝術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4]。
現代展覽已經從傳統型展示向敘事型轉變[5]。城市館中的裝置化展品設計和藝術館中的裝置藝術存在區別。在藝術館、美術館中,裝置藝術并不少見,通常作為臨展展品,而且和整體故事脈絡沒有關系,常常自成一派,具有非常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和全館內容敘事關系并不密切。而城市館的裝置化展項與空間敘事具有相關性,展品通常被賦予全館內容敘述的屬性,在城市館內進行裝置藝術展項設計,可以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展館設計的意圖。
城市館作為城市整體形象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城市建設的滄桑巨變以及城市綜合發展的總體趨向[6]。城市館的范疇較廣,典型的是城市規劃展示館,還包含城市未來館、城市體驗館、城市科學館、城市歷史館及城市探索館等。如今的城市館展示設計越來越要求靈活性、開放性、藝術性、美學性,而裝置化設計是展示設計的一種設計手段,兩者應該具有天然的契合度,但對于敘述類的城市館展示設計,裝置化設計并不多見[7]。
本文首先介紹了裝置化設計在城市館中的運用優點和難點,其次從空間表達、敘事邏輯、技術體驗等方面提煉裝置化設計在中國城市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最后通過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以期打破傳統城市規劃館展覽形式的束縛,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
1.1.1 創造較強空間戲劇性和藝術美感
目前,很多城市館,特別是城市規劃館設計存在“千館一面”的現象,展示設計缺乏在地文化特征,難以帶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裝置化設計的自由性和個性化常常可以營造出意想不到的空間“劇情”,通過增強視覺、聽覺、觸覺等觀感,注重空間藝術美感呈現,創造出常規城市館展示方式難以實現的敘事和空間表達,吸引觀眾拍照打卡增加展館參觀流量。
1.1.2 適應現代城市館多樣化建筑空間
裝置化設計相較于注重展墻面展示的傳統展示手法,更能契合千姿百態的現代城市館建筑空間需求。例如,在一些多面開窗的展館建筑內,傳統的沿墻面布局方式會影響采光,大面積的內容展墻常常遮蔽建筑的原有空間結構,不利于表達建筑的原有空間理念。
裝置化設計的方式不依附于建筑原建筑結構,在形式設計上更加自由,有利于引光入室、引景入室,以及適應豐富多樣的建筑空間。比如,在建筑物層高高于7 m 的情況下,展示墻面無法直接對接上層頂面,此時裝置化設計就成為了實現空間銜接以及內容承載的有效手段。
1.1.3 解決展品缺失帶來的問題
在城市館布展設計過程中,常常會面臨展品缺失的問題,而展品缺失會同時造成內容缺乏和空間留白問題。設計師根據在地文化特色以及展館建筑空間定制裝置化展項來創造展品,改變了依賴甲方提供展示內容和展品的傳統布展思路,可以充分發揮設計團隊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同時解決空間、內容、形式等方面的難題,為設計師提供展覽策劃、場地設計的新思路。
1.2.1 對展示設計師的專業性提出更高要求
裝置化設計對展示設計師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展示設計師儲備豐富的跨學科知識。設計師需要將二維的墻面內容展示轉化為三維的立體展品設計,甚至在原建筑中再造建筑。在設計時需充分調動設計師的發散思維、組合思維、逆向思維、動態思維等,并且做好展示形式與展示內容、功能承載與藝術表現等多方面的平衡。
1.2.2 過于抽象導致可讀性降低
藝術館中的裝置藝術不需要過多考慮觀眾的理解,主要是藝術家本身的個性化表達。城市館的受眾群體較藝術館要寬泛,裝置化設計需要把控抽象化、藝術化的尺度,并以觀眾的認知程度和參觀感受作為最終檢驗標準。在通過裝置化設計帶給觀眾創新體驗的同時,也需要關注有效的信息創達和內容敘事的流暢性,在增強展品藝術表現力的同時不影響展品的可讀性和互動性。
1.2.3 有增加展館設計成本的風險
絕大多數裝置化設計依據布展內容以及所在展館空間量身定制,無法運用常規的展示手法去復制,往往需要個性化的手段進行專項化定制。由于定制化的展項在制作時存在一定的風險,對成品效果的色彩比例、材質機理、制作工藝等很難完全把握,對于一些創新性工藝常常需要反復試錯。城市館項目一般都有既定的預算控制要求,裝置化設計中的不確定因素會造成布展造價成本難以把控,設計時應重點考慮。
隨著我國建筑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館建筑設計也日益多樣化,建筑越來越強調開放性,增加了引光入室、不規則空間運用等表達方式,打破建筑空間本身的束縛。裝置化設計與城市館的建筑空間之間既有超脫關系又有內生關系,且兩者并不相悖。好的裝置化展項是與建筑的高度契合,不是簡單地擺放在建筑里。
所謂的超脫關系是與傳統的沿墻藏柱等傳統布展形式相比。裝置化設計可以不受原建筑墻面和柱網影響,設計形式時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自由性。對于一些非常規的異形建筑空間,當傳統的墻面布展手法難以滿足設計要求時,裝置化設計成為首選方案。
凱州新城規劃展示館項目位于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興隆鎮凱州新城規劃區,建筑總占地面積1.4 萬m2,布展面積約1 300 m2,著名建筑師朱小地為該項目的主建筑師。建筑設計對外有較多開窗面不宜遮擋,且存在較多異形空間,不適用常規沿墻布展方式。
在該項目城市概況展區(見圖1),建筑從一層到達二層的樓梯平臺空間,面積約為70 m2,展區兩側為大面積玻璃開窗,依照常規沿墻布局展面手法勢必會遮擋開窗透光面。為了增加展示內容展面,在設計上采用裝置化的設計手法,并且配合多媒體演示屏幕,在展區中間設置長條組合展臺面。

圖1 城市概況展區
對于凱州新城總規大沙盤展示區,由于建筑墻體本身不受力,且此處建筑空間為三層不規則通高空間,如何解決沙盤主屏幕承重問題成為本項目的主要難題。通過分析比較,最終采用裝置化設計的做法:第一,設計主屏幕與沙盤的L 型獨立承重鋼架結構,有效解決承重問題以及建筑異形高空間問題;第二,采用主屏與多塊輔屏組合方式與建筑空間形態實現有機融合,突破建筑原有結構的束縛。
城市館展示設計中的裝置化設計方法主要有以下3 種。
裝置化設計是綜合性跨學科的設計。在實際運用場景中,一種設計元素常常并不單一存在,而是以形態多樣的組合形態呈現,因此對于多重材質、形態、色彩、技術、尺寸的整體把握十分關鍵,在進行創意化設計的同時需以人的尺度為基準進行合理化設計。
例如,凱州新城展館中的戰略規劃篇展區(見圖2),需展示的內容量大,但原建筑空間中可供展示的墻面少,在設計時采用頂面圓形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條屏來界定空間范圍,將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城市規劃藍圖利用激光雕刻在透明亞克力板上,寓意著城市發展“機遇之門”,旁邊弧面展墻用于展示凱州新城總體規劃、新城啟動區規劃、新城核心區城市設計等內容。頂面圓形條屏、弧線展面以及四面陣列透明展面互為整體,整體構成了空間裝置化設計效果。

圖2 戰略規劃篇展區
在城展館設計中,利用日常物進行的抽象、解構、復制、重塑等再設計手法,可以打破觀眾對日常物的認知,獲得新的觀察視角和視覺體驗。需要強調的是,場景復原也是城市館展示設計的常用設計手法之一,但采用場景復原方式的展品不一定是裝置藝術,場景復原追求盡可能還原已有場景或者實物,力求逼真,而裝置化設計追求的是升級與再創作。
投影設備、高清屏幕、拼接屏等多媒體設備,以及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等多媒體技術被越來越多地與靜態裝置化形式相結合,數字媒體與裝置化設計的鏈接,能極大增強觀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帶來比靜態裝置藝術更強的表現力與視覺沖擊力。裝置化設計不像傳統展品那樣僅僅被“看到”,而是需要在時間和空間中被觀眾體驗。需要通電的影像裝置要預留電源接口,需要暗環境的多媒體技術則要注意控制光源。
凱州新城規劃館產業展區采用了曲線形裝置展臺,觀眾可以通過互動查詢平臺查詢該地區的產業格局、園區建設信息,構建凱州新城科創一體化平臺。未來展望區采用不銹鋼細鐵鏈簾圍合展區灰空間,在內部吊掛4 個26 寸多媒體影像屏幕,用于展示凱州新城建設前后的對比照片。
裝置化設計作為城市館空間形式與內容承載的一種表達方法,打破了傳統展覽形式的束縛,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會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在中國城市館展示設計中。后期可以通過完善裝置化設計的檢驗標準,來實現裝置化設計的落地應用,以進一步提升城市館的展示設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