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婕
歷史文化街區擴展和更新的延續,具備源遠流長的生命力。由于城市不斷地變化,其社會背景、生活方式與觀念均發生了變更。原有的歷史文化街區漸漸出現了問題,比如建筑年久失修、缺乏基礎設施、居住環境惡化等。因此在保護與發展的問題上復雜多樣,不僅需要進行街區的微改造,挖掘沉淀的歷史文化價值,提升街區生活環境,并重新培育出符合時代設計審美觀念下的歷史文化街區。
藝術來源于生活,從美學的角度研究和探討人類的設計行為、日用器物以及生產生活環境。追溯至古代,《長安志》卷八記載:崇仁坊“一街輻輳,遂傾兩市,盡夜喧呼,燈火不絕。”說明在唐代,已經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并輻射到洛陽、開封、揚州等大城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昔日繁榮,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街市上游走,建筑立面上掛滿了吸引人們駐足的招牌。反觀日本、韓國的街道將中國的精髓學以致用,把街道設計得滿滿當當,使各個功能區都清晰地展現出來。側面反映出東亞人喜歡熱鬧,對比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它的設計理念與中國截然相反,不進其中則不知此處的功能,這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是屬于時代城市發展中人們所設計出的符合當下審美的作品。
1986 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針對名城中保護的不足的現象,正式提出了歷史街區的概念[1]。歷史文化街區大多分布在老城區或是城市的中心地段,集中展示了城市的文化淵源,反應了時代審美變化。它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的線性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歷史的重要記憶,而這些記憶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值得一提的是蘇州市的平江路,給街區微改造提供了一條新思路。為防止街區沒落,重現時代風采的途徑就是進行適當的旅游開發,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帶來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實現街區的歷史、教育、美學功能,又發揮了其文化、經濟、社會等多重價值。
歷史文化街區在經歷了大拆大建、仿古造假的一系列改造之后,不僅沒有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還破壞了城市的肌理并且造成文化空洞、千城一面的現象。微改造是在梳理當地文化資源的準備下,挖掘城市的文化特點,重新去定位街區的空間布局、功能定位,并在時代審美觀念的變化下將這些歷史資源,用現代人可接受的方式轉換成文化資本,在吸引游人的同時,帶來經濟價值,使當地文化更好地輸出。
安慶自古就是商貿重鎮,商賈云集,不同商業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業街區[2]。“L”型歷史街區位于安慶市古城中心,宏觀層面上它包括了倒扒獅街、國貨街和四牌樓街3 條歷史街道組成(圖1)。3 條街道各具特色,其中倒扒獅街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以明代隆慶年間所建造的“倒扒獅子”牌坊而著名。國貨街是最具有生活氣息的,四牌樓街是民國風格,且有老字號店鋪集中分布在內。

圖1 “L”型歷史街區概況
“L”型歷史文化街區是目前安慶市重要且為數不多的傳統歷史街區,見證了安慶古城的輝煌歷史。街巷肌理與整體的空間都較為完整,至今保存有倒扒獅牌坊、徐錫麟紀念臺和市郵政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安慶古城的文化氛圍有黃梅戲的戲曲之鄉、商賈云集的老盛會、桐城文派敬敷書院等。多處歷史保護單位及遺址、古樹散落于街區中,使得街區內部充滿歷史氣息。步行街的兩側建筑以二至三層的為主,屬于徽派建筑的樣式,多為上面住宅下面商鋪的格局。建筑的一層因生活需要幾乎全被后人改造,二層保存較為完好,特別是建筑細部的窗扇、馬頭墻、雀替和下掛落等元素,這些延續下來的時代記憶將以現代的方式呈現與世人面前。
一是“L”型歷史文化街區因缺乏整體保護的觀念及居民長期自發性的建設和不合理的維修,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歷史風貌,使街區的空間魅力不如以前。二是“L”型街區曾經是各家老字號及特色商品的售賣地,在群眾中口碑極佳。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建造,消費者們的需求及購買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吸引不了新一代的消費者,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商業中心地位。三是地區內街巷的交通組織不清晰,街巷內部的交通方式以步行、自行車和電瓶車為主,但由于街巷的寬度有限,常常出現人車混雜的現象,加之街巷內缺乏停車位的設置,使得該地區交通可達性差。因此,底蘊深厚的“L”型街區的現實狀況是擁有著不同時期、不同風貌的各類建筑,街區上零亂的生活場景讓人很難捕捉到歷史人文的存在。
2.3.1 功能的美感——總體功能的定位
對于“L”型街區,應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并用現代審美觀念去重新定義它,達到保護和強化區域歷史風貌的效果。從街區環境的改善、傳統文化的延續及場地特色風貌的保護等多個方面進行微改造,最終使街區在當代環境中重現昔日光彩。
對比其他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在不同時代、不同審美觀念下營造出的地域氛圍是不一樣的(表1),每座城市的側重點都不一樣,但其設計均是從人的本質角度,將技術納入了美的視野,從而使設計美學領域擴展到了技術層面[3]。科學技術具有工具屬性,從而實現了人的生活需求與目的。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通過技術應用的人性化和審美化,使人的物質活動由客觀必然性的制約邁向了人的自由。

表1 各大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對比
2.3.2 空間的美感——空間環境美感的營造
“L”型街區用現代手法進行創造和演繹,用場地內原有的材料設計出符合原住民生活習慣的空間優化,合理的進行產業升級。從市井文化的角度讓生活與歷史風貌共生,從空間布局上讓文化與空間環境共生,從時代審美的角度讓現代與傳統共生。
在充滿歷史氛圍感的街區,任何形式的設計似乎都面臨著極大的風險,而細節上的微改造,不但審美角度上經歷了時代的輪回,還適度呈現了隱含的現代感。比如地面鋪裝除了能應用場地本身所具有的瓦片、青磚、麻石,在特殊的節點可將挑花堂中的特色元素提取出來,變形的雕花圖案隱約能折射出現代主義的構圖,形成場地獨有的特色鋪裝。這些形式上的微改造,不僅是出于功能和美學的考量,也是設計師通過空間整體環境的營造,進一步延續老街的景觀特色和特有風貌。
2.3.3 文化的美感——文化傳承與延續
在文化空間中植入特色的主題,形成似曾相識的印象空間。比如街區的入口處的牌坊廣場,在改造前存在著缺乏必要的視覺導向以及停留空間較小的問題,經過調查走訪過后,設計出符合來往行人以及居民的審美及功能要求。我國木構建筑的結構體系主要有穿斗式與抬梁式2 種。此外,還有不少變體和局部利用斜桿組成三角形穩定構架的做法[4]。廣場前把建筑演繹化地置于鏡面水景上,創造性地擴展了空間,提供給人群集散停留的位置(圖2)。

圖2 入口牌坊廣場
在街巷的另一處節點,納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的經典元素(圖3)。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復原歷史場景讓觀者置身于情境之中,這是現代審美與傳統之間碰撞出的火花,也是科技與人文的完美融合。滿足了游人觀看表演、聚會、休憩等行為的空間需求。“L”型街區逐漸完善的物質基礎使其具有極大的旅游開發潛力,能夠更好傳承歷史文化,實現文化發展的活態化[5]。不同的人群對于歷史體驗的訴求不一樣,在時代審美觀念下,需增添一些現代都市的氣息和節奏,比如引進現代性的娛樂功能與傳統文化融合——音樂酒吧、主題性餐廳以及精品文創店等[6]。

圖3 黃梅廣場
建筑是社會記憶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文化符號附著于建筑之上,具有了超越個體和超越時空的意義,使社會記憶得以留存[7]。從“L”型街區走入,這些歷史記憶凝聚入每一處建筑中,像是在訴說昔日的輝煌。當游人置身其中,在文化氛圍的觸動下,自身與空間以更為深刻的記憶相連,對城市的認同感油然而生。街區是社會互動最為頻繁的一個場所,在日常交往的活動中情感的流動超出了靜態的文化符號,為整個街區注入新的活力。對街區建筑的修復與改造,或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用現代的手段進行新的轉譯,古與今、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將強有力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因此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文化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交流與互動。
“L”型街通過微改造,全方面完善了當地原住民的需求,同時能夠滿足不同人群“游”與“吃”的需求。在傳統基礎上加入網紅小吃、咖啡店、公共市集等方式,進一步豐富了游人的體驗。而這些現代性成分的加入,使街區在網絡中廣泛傳播,不僅帶動了當地旅游發展,對歷史文化的傳播也有著積極影響。還通過現代審美的微改造,改變了對傳統建筑空間的刻板印象,使“L”型街區在新時代通過打造自身特色的旅游。
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正在慢慢步入成熟階段。“L”型歷史文化街區通過現代方式的微改造,將場地的歷史、人文、現代化審美設計三者相結合,激發了場地活力。從功能之美、空間之美、文化之美3 個方面加上現代化科技的運用,給游人以置身歷史場景內的感受。時代審美觀念的參與對“L”型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的影響下,增強了社會的互動和文化旅游的品質,也為其他城市歷史街區的改造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