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萌錁 匡小榮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發展中的養老及撫幼問題日益明顯。老人和幼兒作為弱勢群體,其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他們作為老舊社區的主要使用者,對社區環境有很大的依賴性,但我國城市在“增量”到“存量”的發展轉變中,老舊社區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如何為老幼群體提供更加宜居的老舊社區環境,成為該領域學者關注的焦點。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智慧社區”理念應運而生,將科技與傳統設計相結合的模式已經成為社區更新的趨勢。
老年群體需求具有多樣性。隨著年齡增長,老人的社會角色以及身體習性都逐漸發生改變,對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的需求比較強烈。這些需求主要劃分為安全活動需求、健康生活需求、社交多樣化需求以及自我價值需求[1]。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身體、心理及活動行為方面都會有區別。兒童行為心理特征可劃分為生理脆弱性、心理多變性和活動方式多樣性3 種。生理脆弱性表現為在公共活動過程中,年齡越小的兒童身體免疫越差,應對環境的變化能力也越弱,導致兒童的活動范圍具有局限性。心里多變性主要表現為年齡差異性和交往隨機性,兒童對于事物的認知發展在每個年齡段都存在差異,根據皮亞杰理論主要劃分為0 ~2 歲、3 ~6 歲、7 ~12 歲[2]。兒童發生社會交往行為一般都是隨機的,可與同齡人、非同齡人甚至年齡跨度較大的老年人進行交流。活動方式多樣性表現為兒童由于想象力豐富、活潑好動,活動方式也多樣化。
老人和兒童在心理、生理以及行為模式等方面具有關聯性。兩者存在的相似之處包括活動范圍有局限、身體協調性差、對外界環境變化敏感、適應能力較差、免疫力較弱等[3]。在心理需求上,老幼群體都渴望與同伴交流,渴望融入群體,向往聚集性活動。此外,老幼群體需求又具有互補性,老人尋求認同感及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兒童則需要成人的帶領及照顧,兩者可找到交叉點,達到雙方價值共贏。
唐家墩街西馬新村社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香港路264 號,臨近地鐵站及公交站,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西馬新村始建于1992 年,住戶約3 000多人,主要以老人、小孩和租客為主。項目設計選址為小區西南門入口的中心廣場,設計場地長32.97 m,寬38.43 m。
2.2.1 文獻搜集
使用中國知網進行查閱,以微改造、智慧社區、老舊社區、老幼友好及廣場設計等作為關鍵詞進行多次組合檢索。整合了目前已有的老舊社區微改造設計方法,能夠為本次老舊社區廣場微改造設計提供借鑒。
2.2.2 問卷調查
筆者通過發放問卷了解不同住戶對于廣場的使用需求。調查主要對象為60歲以上老人及12 歲以下兒童,主要群體為居住3 年及以上的以及居住半年以上的租客。本次調查共發放150 份問卷,回收142 份有效問卷,老人76 份、兒童66 份。調查的主要內容有使用廣場的頻率、時間、目的、活動范圍、活動方式、對小區廣場的優缺點評價及建議等內容。
通過分析可發現中心廣場存在很多問題。第一,中心廣場的樹木過于密集,缺乏充足光照,部分地面鋪裝硬化不到位,黏濕的泥土易造成老人及小孩走路側滑。第二,樹木以及廣場雜物隨意堆放,功能空間過于混亂。第三,廣場中心雕塑小品過于單調,部分雕塑表面殘缺,整體較臟亂。第四,部分鋪裝因年久失修已破損,在使用及觀賞性方面皆有欠缺。第五,小區主要以老人和兒童為主,但中心廣場與周邊車行道及人行道有約20 cm 的高差,安全性缺乏考慮[4]。
廣場定位為以小區老人、小孩為主的活力廣場,同時滿足對外集中性活動中心的需要。設計理念可提煉為“五化”,即智能化、時尚化、趣味化、多元化以及可持續化。智能化即在“智慧社區”理念的引導下,在廣場引入“傘”這一智能裝置,打造智能廣場;時尚化即在廣場中設計與時代相融的文化景觀;趣味化即為兒童打造適宜玩樂的場所;多元化即打造功能多樣且具有活力的空間,引導居民共同創造健康社區;可持續化即以人為本,盡可能少地對小區原有景觀進行大改[5]。廣場效果如圖1 所示。

圖1 廣場效果圖
圍繞“智慧社區”理念,中心廣場設計了“傘”這一智能化裝置,利用智能技術整合社區廣場現有資源及居民需求,在廣場植入趣味化的服務設施。俯瞰廣場。“傘”的造型在廣場上空排列布陣,如一朵朵盛開的花,“傘花”的理念便應運而生。“傘”裝置主要由傘面、馬達螺紋軸、螺旋結構、照射燈及支撐桿幾部分構成。傘面面積大小不一,最小直徑為1.5 m,最大直徑可達3.5 m。傘面材質為白色張拉膜,其造型自由輕巧,安裝快捷又節能。通過支撐桿上的馬達電機軸實現上升、下降,進而帶動傘面的開合、收縮(圖2),形成氣流流動,達到調節社區微氣候的目的。

圖2 裝置分析圖
“傘”可根據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調整自身的開合程度,達到智能控制。夏天的光照強烈,溫度較高,傘可張開;冬天的廣場光照不足,溫度較低,傘閉合可使廣場獲取更多光照。部分傘的支撐桿帶有圓形座椅,可方便人們在傘下休息,最大程度利用地面空間[6]。“傘”內部設計有照射燈,照射燈投射到傘面上會產生漫射光,可使傘面內部產生各異色彩,為小區帶來廣場燈光秀。此外,光照下,傘的投影會隨著時間推移發生改變,從而打破廣場邊界。
按使用模式分,空間可劃分為入口小廣場、兒童游樂區、漫步區、休憩交流區。優化廣場出入口,重新設置1 個主入口及3 個次入口。設置入口小廣場,增強主入口空間的識別度及開闊性。由于原有廣場與周圍道路之間存在明顯高差,所以在廣場與人行道、車行道的銜接處增設了無障礙緩坡,為老幼及殘疾人提供了方便。針對原有地面鋪裝年久失修,泥土裸露這一問題,廣場鋪裝進行了新設計,主要采用木板、防滑磚、彩色橡膠地墊等進行改造。
此外,由于幼兒園做操基本在廣場上開展,因此在兒童游樂區留出大片空間,以滿足幼兒園使用需求。在該區域,考慮到兒童視覺感受,鋪裝使用彩色橡膠,亮麗的彩色更符合兒童行為心理,同時又能提升廣場活力。從行為模式看,老人沉穩安靜,幼兒活潑好動,因此在劃分功能空間時又將廣場劃分為靜區、動區及過渡區。動區即兒童游樂區,靜區即休憩交流區,過渡區可實現老幼交流、親子互動。
根據不同人群的行為心理,在廣場設置了不同的座椅。考慮到兒童處于成長期,更喜歡體驗新奇好玩的東西,因此在兒童游樂區設置了可隨意組合的圓形座椅。座凳的組合可實現孩童多人互動。此外,座凳還可作為趣味玩樂項目,考慮到孩童存在攀爬玩耍等行為,因此座凳離地較近,兒童可在組合起來的多個座凳中游走、跨步、踩踏、穿梭,每個圓凳中心設置不同高度的支撐桿,可作為抓桿,使兒童在座凳上跨步玩耍時有所依靠,滿足孩子的玩樂需求。另外,座凳凳面設計為無棱角的圓形,可防止磕碰、劃傷等。
通過調查走訪,了解到社區多為老人帶領孫輩進行休閑活動,因此在兒童游樂區還設置了不同高度的木座椅。木座椅與地面木板鋪裝相連,外觀和諧統一。考慮到人們的交往方式不同,一些傾向多人交流,因此在兒童游樂區設置多人座椅;一些傾向雙人一對一交流,因此在休閑娛樂區設置雙人座椅;一些傾向個人冥想,因此在休閑區還設置了單人座椅,滿足部分人安靜獨處的需求。
由于原有廣場雕塑小品較為單調,且部分雕塑表面已殘缺,因此去除原有的陳舊雕塑,設計更時尚、更符合現代審美的雕塑。
武漢市作為歷史悠久的江城,水系發達,因此在設計雕塑時通過打散、變形、重組,把水的形態以簡潔曲線的形式呈現出來,將水的律動融入設計中。原廣場樹木繁多,白天光線昏暗,夜晚視線更加不清晰,因而增加了燈光設計,在漫步小道及休閑區均設置了地燈燈帶。同時還設計了立體垂直燈光,加強了社區廣場的照明,延長了廣場使用時長。
廣場綠化的樹木品種單一,且綠化分布未經過有效的設計,導致廣場缺少美感。樹木種植也過于密集,導致廣場缺少光照,降低了廣場使用率。此次對廣場綠化做了新處理,將部分樹木進行移栽或整修,并加入了樟樹等四季常青樹種以及桂花、銀杏、臘梅等觀賞植物,改善了廣場原來的潮濕環境,使廣場一年四季有景可觀、有花可賞。改造后的廣場增加了草坪、階梯草坡,使廣場排水可更好滲透,同時老人和小孩可在草地上進行活動。小孩可在階梯草坡上進行攀爬,滿足了其好動心理,也有效實現了親子交流。此外,地面草坪與座椅相連,并設計了六邊形樹池,幾個部分相互聯系,使原來單一的綠化空間有了社交活動功能。
武漢市唐家墩街西馬新村社區廣場的微改造從老幼健康友好需求出發,結合當下“智慧社區”的理念提出了“傘花”設計概念,并通過營造廣場公共空間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環境、情感相結合的交流互動場所,有利于促進社區環境的和諧健康發展。
在存量更新規劃中,微改造是大勢所趨,但其意義不僅僅局限于物理空間層面的改造優化,還需探索社區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