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梁艷,王冰
1.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眼科,山東淄博 255000;2.煙臺毓璜頂醫院兒童眼科,山東煙臺 264000;3.煙臺山醫院兒童眼科,山東煙臺 264000
患兒在童年時期由于不良的用眼習慣造成斜視,導致患兒視物不清,無法得到視覺刺激,兩眼的使用無法平衡,一只眼成為使用的主眼,臨床上稱之為近視性弱視[1-3]。數據顯示,全世界有1%~5%的人口都是弱視患兒,其中我國有2%~4%的人口患有弱視,在我國青少年及兒童群體中1%~2%的兒童都存在弱視問題。如果放任弱視在患兒視力發育階段繼續發展,患兒會終生攜帶視力問題,對未來的發展、學習、日常生活等產生嚴重的影響[4-6]。傳統常規遮蓋療法、壓抑療法及藥物治療都無法進行根本治療,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在漫長的臨床治療與科學研究中,醫療工作者發現紅光閃爍治療儀可以對晶狀體、瞳孔等進行調節,通過紅色遠距離視力表對患兒進行視力訓練,有效緩解睫狀肌痙攣,彌補近距離視力表容易加重近視的缺陷[7]?;诖耍芯啃〗M研究紅光閃爍治療儀與紅色視力表遠距離進行視功能訓練兩者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對淄博市婦幼保健院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內收治的108名近視性患兒進行治療,旨在使患兒的視力恢復正常狀態,現報道如下。
將本院收治的108例近視性弱視兒童(177只眼)作為研究對象,在科研專家的指導下由本院研究小組將其等分為常規組與科研組,每組54例。科研組中男女患兒比例為28:26;年齡2~11歲,平均(6.54±2.05)歲。常規組中男女患兒比例為29:25;年齡3~12歲,平均(6.61±2.01)歲。將患兒近視程度劃分為3個等級:輕度(≤300度)、中度(301~600度)、重度(>600度)。其中科研組54例患兒83只眼中包含重度近視14只眼,重度近視35只眼,輕度近視34只眼。常規組54例患兒94只眼中包含重度近視20只眼,重度近視38只眼,輕度近視36只眼。將患兒弱視程度劃分為3個等級:輕度(視力0.8~0.6)、中度(視力0.5~0.2)、重度(視力<0.2)。其中科研組54例患兒83只眼中包含重度弱視15只,重度弱視32只,輕度弱視36只;常規組54例患兒94只眼中包含重度弱視25只,重度弱視36只,輕度弱視33只。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患兒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癥狀符合2018版的《弱視診治指南》[8]與《近視診治指南》[9];年齡3~12歲;兩只眼視力差距>100度;可以配合醫生工作。
排除標準:有眼部器質性疾病的患兒;有眼部手術史的患兒;對本研究不認可,拒絕配合的患兒。
對所有患兒進行雙眼視力、眼位、屈光度等檢查。在檢查前<7周歲的患兒需要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國藥準字H41025475,規格:10 g/L)進行散瞳,3次/d,連續3滴/次,≥7周歲患兒使用復方托吡卡氨滴眼液(國藥準字J20180051,規格:10 mL)進行散瞳,滴4次,中間間隔5 min,每日早晚各1次。等到睫狀肌達到標準麻痹效果后,檢測患兒眼球屈光狀態。
常規組患兒采用短小覆蓋及近距離視功能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①短小遮蓋法:遮蓋單眼弱視患兒健康的眼睛;兩只眼弱視程度相等或相近的患兒,對其兩只眼進行等日間隔交替遮蓋;兩只眼弱視程度較大的患兒,對視力較差的眼睛進行訓練,待兩只眼視力水平相當后,再進行等間隔交替遮蓋,2~4 h/d。
②近距離視功能訓練:分析患兒具體情況,對年齡、智力、喜好及受教育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如穿針、縫紉、繪畫等,具體方案根據患兒的接受程度制訂,如更換針孔較小的針等。由于需要長期進行訓練,所以要變換訓練方案保證患兒興趣,2次/d,在30 min/次,持續1年。
科研組患兒在常規組患兒基礎上進行紅光閃爍治療儀及紅色視力表遠距離視功能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①紅光閃爍治療儀治療:采用紅光調治閃爍弱視治療儀,將模式調到紅光閃爍+光刷+光柵+描圖,40~50次/min,光譜波長為紅光610~710 nm,綠光530~570 nm。在對患眼進行治療時,對另一只眼進行遮罩,配鏡者需佩戴眼鏡進行治療;中、重度弱視患兒使用單頻檔,輕度弱視患兒使用調頻檔。雙眼弱視差距較大的患兒首先對較為嚴重的一只眼進行治療,當兩眼視力達到相近時,再同時治療雙眼,提高雙眼的同步率。治療≥10 min/次,根據病情的不同,每個患兒進行1~2次/d,3~4次/周,頻率不等的治療,為期1年。
②紅色視力表遠距離視功能訓練:使用字母為“E”,發出波長620~640 nm紅光的視力等,矯正視力<0.1的患兒,在佩戴眼鏡后進行視力訓練,以5 m為最遠距離,依次推近,直到患兒能夠認清標準視力的“E”字;視力>0.1的患兒,開始訓練時距視力表5 m,根據患兒視力的恢復程度,逐漸縮短距離,使患兒識別更小的“E”字,直到患兒視力完全恢復。等患兒視力基本恢復正常后,家長隨機檢查視力表上的任何“E”字,患兒需要在5 min內說出答案,15 min/d。
患兒隨訪:囑患兒每月1號進行眼軸復查,每個季度或半年進行散瞳驗光檢查,持續對患兒進行1年隨訪,包括電話隨訪、門診復查、上門隨訪等,記錄患兒病情變化。
①臨床療效。顯效:患兒兩眼的視力均恢復到≥0.9,眼睛屈光度有很大程度改善,半年內沒有反復發作情況;有效:視力相較于治療前提高≥2行,眼睛屈光度呈改善趨勢,半年內沒有反復發作現象;無效:患兒視力沒有改善,眼睛屈光度沒有改善,1年內反復發作。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②屈光動態變化。使用專業儀器對患兒治療前治療后的屈光度進行測定,對患兒眼睛的球徑等數值進行測定,年平均屈光度變化值=(治療結束值-治療初始值)/治療時間。
③記錄兩組患兒未治療時、治療6個月、治療1年時的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④記錄兩組患兒在治療結束1年內弱視復發情況。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科研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兒臨床有效率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n(%)]
治療后,兩組患兒眼球屈光度都有所上升,但科研組患兒眼球屈光度上升趨勢較常規組上升較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眼球屈光值對比[(±s),D]Table 2 Comparison of eye refraction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s),D]

表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眼球屈光值對比[(±s),D]Table 2 Comparison of eye refraction valu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s),D]
組別科研組(n=83)常規組(n=94)t值P值近視性屈光度未治療-3.58±1.47-3.57±1.39 0.046>0.05治療6個月-4.01±1.37-4.54±1.43 2.509<0.05治療1年-4.29±1.39-4.97±1.74 2.847<0.05年均屈光度變化0.53±0.47 0.97±0.41 6.652<0.001
治療后,兩組患兒BCVA都有所下降,但科研組下降幅度相對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患兒治療前后BCVA變化對比[(±s),LogMAR]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BCV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LogMAR]

表3兩組患兒治療前后BCVA變化對比[(±s),LogMAR]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BCV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LogMAR]
組別科研組(n=83)常規組(n=94)t值P值未治療0.57±0.11 0.54±0.15 1.500>0.05治療6個月后0.27±0.04 0.38±0.03 20.841<0.001治療1年后0.21±0.03 0.29±0.01 24.374<0.001
對兩組患兒進行治療后1年跟蹤尋訪,科研組的總復發率1.20%小于常規組總復發率11.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兩組弱視患兒的復發率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recurrence rates of children with amblyopia in the two groups
導致兒童出現近視性弱視的原因多種多樣,目前臨床尚未有定論,包括長期的近視導致視網膜缺乏外界物體光線的刺激,從而眼軸變長、視網膜成像不清,以及視功能未發育成熟均可能有關,患兒眼軸長度會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而變長,患兒近視程度只增不減,患兒的屈光度得不到改善[10-14]。臨床對治療近視性弱視的方式有很多,但就目前看來近視性弱視患兒并沒有取得較為出色的治愈成果。近年臨床上,綜合治療近視性弱視的方法逐漸興起,且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應用得越來越普遍[15-18]。治療患兒近視性弱視的主要步驟是矯正屈光,在改善患兒屈光不正的同時使用短小遮蓋法進行輔助治療,可以幫助患兒逐漸恢復視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眼球屈光度都有所上升,但科研組患兒眼球屈光度上升趨勢較常規組上升較緩(P<0.05)。近距離視功能訓練是針對弱視患兒的較為特殊的治療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對患兒進行閱讀、穿針引線、手繪畫圖等訓練,可幫助患兒協調自身的眼、手、腦平衡,釋放患兒弱視眼黃斑功能和視覺通道,刺激視覺中樞,幫助患兒視覺系統的發育及視力的改善,但長時間進行近距離訓練,會使近距離目力的使用負擔過于集中,患兒的近視度數和屈光度反而上升,因此近距離訓練無法對患兒起到完全的正向作用[19-22]。使用弱視治療儀的治療原則是利用患兒眼底的黃斑錐細胞對紅光的敏感性,刺激視錐細胞及視覺中樞活性,提高視覺細胞的敏感程度及間接地提高患兒視功能。國內外研究顯示,不同波長的閃爍光會使患兒的眼軸變長,患兒近視程度會加重,其中紅色是導致近視加重的最嚴重的光。使用紅色視力表對患兒進行遠距離視力訓練可以幫助患兒鍛煉遠距離用眼,改善調節痙攣的睫狀肌的疲勞現象,幫助患兒恢復近視乃至完全恢復[23-25]。本研究結果顯示,科研組患兒年均屈光度變化及治療6個月、治療1年后的BCVA值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這是由于視力治療儀通過利用黃斑部視錐細胞對紅光存在敏感性的這一理論特點,刺激細胞,改善視細胞的敏感性,從而間接提升患兒的視覺功能。本研究中所采用視功能訓練簡單易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與個性化特性,通過刺激患兒的視覺達到鍛煉其神經元網絡的目的,以及矯正神經視覺信號及改善視力的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科研組臨床有效率為94.44%,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2.22%(P<0.05),與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其研究結果中為“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95.61%,顯著高于對照組72.22%(P<0.05)”[26]。證明對近視性弱視患兒的屈光度及視力矯正中使用紅光閃爍治療儀及紅色視力表遠距離視功能訓練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視力。
綜上所述,使用紅光閃爍治療儀及紅色視力表遠距離對患兒進行視功能訓練可以有效幫助患兒改善弱視情況、恢復視力、降低屈光度,且不良反應較小,治療后不易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