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文,方軍,張瑜,杜妙嬋,殷鳳如
東莞市橫瀝醫院急診科,廣東東莞 523460
呼吸心跳驟停作為一種危急重癥,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如溺水窒息、中毒、休克及嚴重創傷等,致死率高,最佳救治時間在4 min內,搶救成功率高達90%,救治以心肺復蘇為主要手段,即胸外心臟按壓,通氣設備主要有球囊面罩通氣、球囊氣管插管通氣等,不同通氣方式的救治效果不盡相同,確定最佳通氣方式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3]。本研究以2019年1月—2021年9月東莞市橫瀝醫院收治的56例心跳呼吸驟停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搶救中球囊面罩通氣與球囊氣管插管通氣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56例心跳呼吸驟停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搶救方式分為對照組(28例)與研究組(28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23~80歲,平均(51.95±10.43)歲;病因:消化道出血1例,糖尿病3例,窒息1例,心肌炎1例,風心病1例,低鉀1例,外傷5例,冠脈綜合征8例,中毒1例,肺炎1例,溺水1例,腫瘤2例,不明原因猝死2例。研究組中男13例,女15例;年齡24~79歲,平均(51.98±9.56)歲;病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1例,糖尿病3例,窒息2例,惡性心律失常1例,尿毒癥1例,高鉀1例,外傷4例,冠脈綜合征8例,動脈瘤破裂1例,肺炎1例,溺水1例,腫瘤1例,不明原因猝死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心臟病學詞典》[4]中心跳呼吸驟停診斷標準;②入院前接受通氣救治;③家屬知情并同意研究;④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伴器質性病癥者;②伴精神病癥者;③拒絕研究者;④接受呼吸抑制藥物治療者。
對照組采用球囊面罩通氣,即:給予患者胸外心臟按壓處理,按壓深度控制在5~6 cm范圍內,按壓頻率控制在100~120次/min范圍內,然后予以球囊面罩通氣,于患者面部戴上球囊面罩,面罩通氣頻率控制在10次/min范圍內,避免過度通氣,必要時予以電擊除顫或腎上腺素靜脈推注。
研究組采用球囊氣管插管通氣,即:給予患者胸外心臟按壓處理,按壓深度控制在5~6 cm范圍內,按壓頻率控制在100~120次/min范圍內,然后予以球囊氣管插管通氣,氣管插管時暫時停止胸外按壓,暫停時間控制在10 s內,氣管插管完成后持續性予以胸外按壓,必要時予以電擊除顫或腎上腺素靜脈推注。呼吸機參數設置,即:呼吸頻率為10次/min,通氣量4~5 L/min,潮氣量6~8 mL/kg,吸/呼時間比1:1.5~1:3.0,呼氣壓力0.147~1.96 kPa,呼氣末正壓0.49~0.98 kPa,供氧濃度30%~40%。
觀察兩組搶救前后生理指標(血氧飽和度、平均動脈壓)變化與搶救情況(人工通氣建立時間、心肺復蘇成功時間、自主循環恢復時間)、搶救成功率。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差異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搶救前,兩組血氧飽和度、平均動脈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較搶救前,兩組搶救5 min后血氧飽和度、平均動脈壓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較對照組搶救5 min后血氧飽和度、平均動脈壓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組較對照組人工通氣建立時間更長,心肺復蘇成功時間、自主循環恢復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搶救成功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兩組患者搶救前后生理指標水平變化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index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rescue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兩組患者搶救前后生理指標水平變化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index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rescue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組別研究組(n=28)對照組(n=28)t值P值血氧飽和度(%)搶救前69.02±14.15 69.08±14.09 0.016 0.987搶救5 min后87.41±11.42 80.23±11.29 2.366 0.022 t值5.352 3.268 P值<0.001 0.002平均動脈壓(mmHg)搶救前25.09±4.67 25.16±4.71 0.056 0.956搶救5 min后49.04±9.13 42.62±8.58 2.711 0.009 t值12.358 9.439 P值<0.001<0.001
表2兩組患者搶救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scue situ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兩組患者搶救情況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scue situ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研究組(n=28)對照組(n=28)t值P值43.38±2.29 15.33±1.98 49.029<0.001 5.51±3.27 14.39±2.25 11.838<0.001 9.21±2.72 17.43±2.81 11.122<0.001

表3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cue succes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心跳呼吸驟停是一種危急重癥,誘發因素主要有手術麻醉意外、電擊、一氧化碳中毒、失血、心臟病發、中風、藥物過量、溺水窒息、植物神經反射異常、酸堿失衡、休克、電解質紊亂及嚴重創傷等,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應重視及時、有效搶救[5-7]。
現階段,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搶救多選用心肺復蘇方式,這一搶救方式主要通過胸外按壓對驟停心臟產生刺激,以胸泵機制為基礎,促進靜、動脈血循環,且建立人工通氣,人工呼吸為最為迅捷的通氣方式,危急時第一時間給予肺部充分的氧氣,同時能促使肺部內二氧化碳排出,在此基礎上減少組織缺氧時間[8-11]。球囊面罩通氣、球囊氣管插管通氣是目前經常使用的通氣設備,其中球囊面罩通氣方式通過面罩可使患者進行氣道雙水平正壓通氣,而球囊氣管插管通氣方式具有容量體積較大的球囊,可確保通氣充足,且通過氣管插管可為氧氣的正常輸入提供有效保障,并可進一步提升輸入效率,搶救前針對不同患者的實際狀況選取相應的人工通氣技術對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2-14]。
本研究中,研究組搶救5 min后血氧飽和度(87.41±11.42)%、平均動脈壓(49.04±9.13)mmHg高于對照組,人工通氣建立時間(43.38±2.29)s長于對照組,心肺復蘇成功時間(5.51±3.27)min、自主循環恢復時間(9.21±2.72)min短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95.45%高于對照組(P<0.05),馬凱波等[15]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球囊氣管插管通氣后,患者搶救5 min后的血氧飽和度(87.34±11.39)mmHg、平均動脈壓(48.97±9.09)mmHg、心肺復蘇成功時間(5.44±3.32)min、自主循環恢復時間(9.17±5.68)min及搶救成功率84.85%均優于球囊面罩通氣(P<0.05),與本文所得結果相近,提示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搶救中球囊氣管插管通氣的應用效果優于球囊面罩通氣,可進一步提升心肺復蘇效率,減少患者死亡風險。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球囊氣管插管通氣技術在患者氣道處于通暢狀態的情況下幾乎能完全將氣體輸入肺部,可最大程度上確保通氣完全性,而球囊面罩通氣過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風險,一旦患者面部與面罩之間的貼合不緊密,極易出現漏氣等不良狀況,且氣管發生異物或痰液堵塞狀況時,氣管插管可有效清除氣道內的異物或痰液,確保患者肺部組織氧氣供給充足,而球囊面罩通氣方式對氣道內堵塞異物或痰液的清理受多方面限制,氣道清理效果并不理想,極易出現氣道開放不充分狀況,最終導致搶救成功率下降。同時,研究組人工通氣建立時間較對照組更長(P<0.05),提示球囊氣管插管通氣建立人工通氣較球囊面罩通氣需要花費更長時間,主要與氣管插管作為一種侵入性操作,對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配合度的要求較高有關。
綜上所述,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搶救中球囊氣管插管通氣的應用效果優于球囊面罩通氣,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生理指標水平,縮短其心肺復蘇及自主循環恢復時間,搶救成功率更高。同時,球囊氣管插管通氣在基層醫院中應用廣泛,由于基層醫院條件有限,呼吸機設備貴,且重癥患者較多,在呼吸機不夠用的情況下,優先選擇球囊氣管插管通氣方式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生存率,因此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