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建營,劉學財
曲阜市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山東曲阜 273100
頸動脈斑塊是腦梗塞患者典型的常見高危因素。在形成頸動脈斑塊后因其自身不穩定的性質,常有斑塊脫落、管腔狹窄等情況并誘發相關疾病和系列臨床癥狀,對患者預后產生嚴重的不良風險影響[1]。臨床對頸動脈斑塊主要采取影像學手段進行診斷鑒別,在早期發現高風險斑塊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腦卒中,對患者健康和預后都有重要意義[2]。頸部血管CTA成像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臨床常用于診斷頸動脈斑塊的常規影像學手段,但在性質評價方面還難以滿足臨床需求。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是新型影像學技術,能夠提供高清晰度、高分辨率頸動脈血管影像學以為醫生對病情評估和治療方案制訂提供參考依據[3]。本文選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曲阜市人民醫院收治的頸動脈斑塊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探析應用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對頸動脈斑塊性質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頸的動脈斑塊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60例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38~80歲,平均(47.51±5.14)歲。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收治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且癥狀、體征與頸動脈斑塊相關診斷內容相符合;②經CT、MR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為缺血性腦梗塞;③接受頸動脈超聲篩查后發現存在異常。
排除標準:①存在有CT檢查禁忌證者;②存在精神障礙者;③明確表示拒絕配合本次研究者。
60例患者均采用3種檢測方式。
雙源CT單能量頸部血管成像:采用Siemens第二代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設置單能量掃描模式后掃描,范圍為主動脈弓下緣氣管分叉處至頭頂,足側至頭側。使用高壓注射器單相團注劑量50~70 mL碘必醇350,注射速度4.5 mL/s,采用主動脈弓部閾值(100 HU)觸發,觸發后延遲5 s后掃描。設置A球管為掃描球管,電壓及管電流為100 kV、270 mAs。
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學檢查:超聲診斷儀產自Philips公司,型號為HDI 5000,采取高分辨率超聲成像、頻譜多普勒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檢查。受檢期間患者保持后仰臥體位,對一側頸動脈進行檢查,讓患者將頭偏向對側(約45°),從上到下做橫縱檢查(范圍包括頸部總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
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技術檢查:采用Siemens第二代雙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設置雙能掃描模式后掃描,范圍為動脈弓下緣氣管分叉處至頭頂,足側至頭側。使用高壓注射器單相團注劑量50~70 mL碘必醇350(國藥準字H20110375,規格:50 mL∶17.5 g),注射速度4.5 mL/s,采用主動脈弓部閾值(100 HU)觸發。觸發后延遲5 s后掃描。A球管電壓及管電流為140 kV、100 mAs,B球管電壓及管電流為100 kV、140 mAs,層厚及準直器寬度均為1.0、0.6 mm。完成掃描后將圖像傳輸到工作站后處理。
由科室2名高年資(>10年)主治醫師后處理工作站單獨閱片,將斑塊的性質分為軟斑塊、纖維斑塊、鈣化斑塊、混合斑塊。斑塊成分分為扁平斑、軟斑、硬斑、潰瘍斑[4]。
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 行χ2檢驗,P<0.05為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對斑塊性質評價中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檢出率96.67%顯著高于雙源單能+超聲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診斷見圖1、圖2、圖3。

圖1雙源CT單能量頸動脈斑塊Figure 1 Dual-source CT single-energy carotid plaque
對斑塊成分分類評價中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檢出率93.33%顯著高于雙源單能+超聲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頸動脈是全身動脈重要組成部分,因患者動脈壁增厚使其彈性相應地衰退,在動脈局部區域出現脂質沉積并長期積累,產生粥樣硬化斑塊,是頸動脈斑塊的產生原因[5]。頸動脈硬化后血管壁會形成斑塊并影響血流運行,導致血管阻塞,大腦逐漸萎縮,是誘發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有一定的致殘、致死風險[6-7]。臨床對收治頸動脈斑塊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通過所得影像學圖像可直觀掌握動脈血管的結構,近年來,己有學者通過應用超聲造影觀察斑塊造影后增強特點判斷其穩定性[8]。提出經超聲造影后顯示斑塊由周邊向內部呈密度較高的點狀及短線狀增強為易損斑塊(不穩定斑塊),斑塊無增強或周邊及內部呈稀疏點狀增強為穩定斑塊。因頸動脈位置相對較淺,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獲得清晰的視野,全面顯示頸動脈結構,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更好地判斷頸動脈是否有斑塊存在。但對于評價斑塊性質以及為后續治療方案提供數據方面卻不能滿足臨床需求[9]。

表1兩種診斷方式的斑塊性質診斷情況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laque nature between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n(%)]

表2兩種診斷方式斑塊分類診斷情況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plaqu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between the two diagnostic methods[n(%)]

圖2頸動脈斑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Figure 2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carotid plaque

圖3雙源CT雙能量頸動脈斑塊Figure 3 Dual-source CT dual-energy carotid plaque
頸動脈為大腦血液重要通道,一旦其出現病變則會成為誘發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不同性質的斑塊在制訂治療方案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早期階段確認頸動脈斑塊性質有重要意義[10-11]。王超等[12]研究顯示,80例患者經頸動脈雙能量自動減影去骨后,顯示頸動脈血管總體檢出率為86.0%,其中頸內動脈顱外段血管檢出率最高(96.3%)。30例陽性患者頸動脈雙能量自動去骨后與DSA對照,狹窄吻合率基本一致,中度以上狹窄吻合率超過90.0%,不同類型的斑塊在頸動脈各段分布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17,P<0.05)。本研究將收治的頸動脈斑塊患者給予雙源CT單能量頸部血管造影與彩色多普勒超聲、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技術檢查,在對斑塊性質評價中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技術診斷檢出率96.67%顯著高于雙源CT單能量頸部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聲的70.00%(P<0.05),對斑塊成分分類評價中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技術診斷檢出率93.33%顯著高于雙源CT單能量頸部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聲的70.00%(P<0.05)。提示了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技術用于評價頸動脈斑塊可滿足臨床需求。雙源CT雙能量掃描所得影像學能夠降低偽影對于準確性的影響,在原始橫斷發現斑塊并對其邊緣形態進行重建分析,從而明確其中不穩定、易損斑塊[12-13]。而雙源CT值分析能夠讓醫生制訂治療方案更具針對性,患者在接受檢查過程中不會對其機體造成嚴重損傷,所得圖像質量高,可保障患者受檢依從性[14-15]。用雙源CT雙能量血管掃描技術能在頸動脈斑塊早期階段確診病情,有助于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發生風險,避免因病情長期影響而破壞內皮功能正常運行并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另一方面雙源CT診斷技術具備較高的分辨率,對于各種密度的斑塊有良好的鑒別效果,CT能譜成像在掃描后可得到系列單能量圖像,醫生能夠根據需求選擇最理想的單能量指標,將其產生的硬化偽影進行處理,得到高質量圖像[16-18]。
綜上所述,頸動脈斑塊患者應用雙源CT雙能量血管成像技術進行檢查能夠幫助醫生更準確地評價斑塊性質并做好細化分類,為選擇對應治療手段提供有效參考依據,更有利于對患者的預后質量評估與細節調整,對于保障患者治療效果和體驗有重要意義,值得繼續深化及推廣。本研究限于入組數量偏少,還不能更有利地證明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特殊性,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收集更多的病例,分析出一定的特殊性和普 遍性,更好地適用于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