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王浩
改革發展亮點
● 煙臺國有企業以占全省16市4%的資產總額,實現了14%的營業收入,貢獻了37%的利潤。
● 煙臺市管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占主營業務收入2.5%以上。
● 萬華化學、泰和新材、冰輪環境是山東省目前僅有的3 家國有整體上市公司。
● 萬華化學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經驗被中央改革辦推廣,作為唯一一家市級國企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動員部署會議上作典型發言。
2018 年6 月13 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煙臺萬華視察時深刻指出:“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煙臺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國企改革部署要求,持續深化改革攻堅,不斷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蹚出了一條符合中央精神、契合煙臺實際的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新路子。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21 年底,13 戶市管企業資產總額達到3839 億元,較2019 年增長70%,實現營業收入2008 億元、利潤總額317 億元,較2019 年分別增長98%、103%,創下歷史最好水平。煙臺國有企業以占全省16市4%的資產總額,實現了14%的營業收入,貢獻了37%的利潤。
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國有企業已發展為煙臺市支柱產業的龍頭,5 家國企進入全市納稅10 強,萬華MDI 產能居全球首位,張裕成為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經營企業,泰和新材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高性能纖維研發制造企業,帶動形成了綠色石化、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等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煙臺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王浩
動力活力明顯增強。市管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占主營業務收入2.5%以上,其中2021 年科研投入43 億元、同比增長46.5%。累計建立31 個國家級、35 個省級創新平臺,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0 余項,多項科研成果打破國外壟斷封鎖、填補國內空白,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改革品牌全面叫響。萬華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經驗被中央改革辦推廣,作為唯一一家市級國企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動員部署會議上作典型發言;萬華化學、泰和新材分別入選全國“雙百企業”和“科改示范企業”;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投資運營公司改革發展、國有資產大監督格局等一系列改革亮點得到了國務院國資委的充分肯定。
以總書記視察萬華為契機,搶抓發展機遇,突出戰略引領,科學統籌推進,推動國企改革走深走實、干在前列。
“站高望遠”系統謀劃。高規格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全市深化企業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市委全會專門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比國家和省提前一年實施,率先推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突破性改革舉措,2021 年115 項具體任務全部如期完成。在全市開展“學萬華精神促高質量發展”活動,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擔當的萬華精神,放大萬華改革效應,推動企業改革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有破有立”夯實保障。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3 年來及時修訂完善、清理廢止不適應新一輪改革要求和企業發展的制度文件25 個,出臺涵蓋投融資管理、市場化經營、中長期激勵、加強黨的建設等制度文件53 個,以制度創新、流程再造激發企業敢闖敢干、創新創造活力。
“一企一策”精準發力。堅持不搞“一刀切”“齊步走”,對市屬國有企業逐戶專項“把脈”,按照因企制宜原則,“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一事一議”精準定向施策,推出泰和新材科改方案、冰輪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方案、北極星“1+4”綜合改革方案等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改革舉措。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改革承諾公示和改革公開問效活動,助推企業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
按照總書記“三個有利于”要求,多措并舉、縱深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
積極穩妥“混改一批”。按照“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原則,把優質資產、優質企業拿出來,通過以資源換資本、以股權引戰投的方式,引導國有資本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對接合作。目前,市管實體企業混合所有制比例、資產證券化率均突破75%。藍天集團下屬10 戶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資產總量32.94 億元;國豐集團引入優質民營、外企進行戰略合作,采取51 ∶49 的股權模式,各級子企業混合所有制比例達90%以上;蓬長客港集團、正浩制鹽、東方智能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基本完成。
龍頭帶動“上市一批”。把推動企業整體上市作為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徑。2019年以來,萬華化學、泰和新材、冰輪環境先后通過“資產重組+反向吸收合并”“資產重組+吸收合并”“存續分立+股權置換+吸收合并”的路徑實現整體上市,成為山東省目前僅有的3家國有整體上市公司。2021年,石川密封科技成為煙臺首家創業板上市的國有企業,全市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達到6 家,總市值達到4500 億元,約占全市55 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2。
瘦身健體“重組一批”。堅持“握緊拳頭干大事”,穩妥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組建鹽糧集團,實現全市糧食系統資源優化配置;組建國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小企業股權管理、資產處置的主業優勢持續做強。目前,市管企業從2018 年的25 戶重組整合到目前的13 戶,主業全部控制在2 個以內,“僵尸企業”處置、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歷史遺留問題全部解決,企業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規范優化“提升一批”。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提升發展專項行動,出臺實施意見,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等方面出臺15 項政策措施,推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規范、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其中,國豐集團、藍天集團、軌道交通集團達到國內最高的3A 信用評級,國豐集團同時實現3B+國際信用評級。2019 年以來,3 戶企業累計市場化融資675.34 億元,債券發行利率屢創全省、全國同類別最低,有力保障了省市重大工程項目建設資金需求。
緊盯制約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深入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打破論資排輩的鐵交椅、一成不變的鐵飯碗、平均主義的鐵工資,加快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
推動干部能上能下。積極推進高級管理人員市場化選聘和退出,在全省率先出臺《市管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試行工作方案》,實現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累計完成46 戶企業85 名職業經理人選聘,在227 家企業實現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藍天集團按照“全體起立、重新上崗、擇優選配”的原則實施全員競崗,293 個崗位全部通過競聘上崗,干部比例由64.7%降為43.98%。萬華集團推行末位淘汰機制,穩妥清退15%的員工。
推動員工能進能出。支持市管企業結合發展戰略明確目標定員,通過調整完善合同制員工增補、用工變化調整人工成本指標等政策,實現企業人力資源統籌配置,員工內部市場化流動。市管企業3 年來累計選聘職工10832 人,退出職工3908 人;2021 年招引博士人才29 人、碩士人才413 人、本科生人才2058 人,新增崗位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比例超過50%。交運集團打破“一錘定終身”僵化體制,與不勝任崗位的655 名富余人員協商辦理解除手續。
推動收入能增能減。秉持“讓價值創造者分享價值”理念,出臺《關于推進市管企業實施中長期激勵試點意見》,完善以業績為導向、與市場接軌的評價考核、激勵約束等機制,推動各企業建立體現崗位價值和員工勝任能力的差異化薪酬分配機制。93 戶競爭類企業建立超額利潤分享機制,市管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保持在19.27%的較高水平,位列全省第一。國豐集團推行年度“360 度”績效考核,實現薪酬分級、分檔、拉開差距。公交集團將職工月應發工資的35%作為活性工資,與本人工作業績掛鉤,員工隊伍動力活力不斷激發。
嚴格落實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的要求,著力打造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監管體系,促進國資國企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放活與管好相結合。一方面充分授權放權,完善出資人監管權責和授權放權2 張清單,先后取消、下放、授權二級以下企業產權公開轉讓、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備案、子企業擔保事項決策、年度投資計劃決策等監管事項27 項,做到該放的徹底放到位、不該管的堅決不管。另一方面突出監管重點,出臺市管企業投資分類監管、境外投資分類監管、投資負面清單3 張清單,清單內的事項堅決管好管住,清單外的事項由企業依法自主決策,全面規范市管企業投資融資行為。修訂完善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意見,“一企一策”實行分類考核、差異考核、精準考核。
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線上,在全省率先搭建國資監管“云平臺”,市管企業全級次接入,實現全時全域在線監管和業務辦理。線下,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建立市管企業國有資產大監督格局的實施方案》,創新建立組織、紀檢監察、財政、國資、審計、人社等6 個部門參與的國資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實現常態化、實體化運行,推動各類監督統籌銜接、有機貫通。
堅持黨的領導與法人治理相結合。堅持把黨的領導融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將全面從嚴治黨貫穿企業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市管企業及各級權屬企業全部實現“黨建入章”,細化制定黨組織前置研究重大事項清單和議事規則,厘清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職責邊界。市管企業及99 戶重要權屬企業董事會全部應建盡建、配齊建強,市管國有獨資企業外部董事實現全覆蓋、占多數。全面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的管理制度,持續提高國有企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