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煒/通訊員 王宗陽 張文博
東經76 度,北緯39 度,中國最西端,這里三面高山,一面沙漠。帕米爾高原上冰雪融化而成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河,向東流入塔里木盆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孕育出片片綠洲。
在山東援疆對口城市喀什地區四縣,山東省屬企業水發集團歷經4 年時間,在此開工、建設、生產、豐收,培育出產業援疆龍頭項目——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成為南疆人民的“菜籃子”、當地群眾的“金飯碗”。
今年3 月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新疆調研期間考察該項目,與水發干部員工親切交談。此前,山東省和新疆自治區主要領導多次到該項目調研,對水發產業援疆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跨越八千里路云和月,水發人打造出現代農業“領頭雁”,探索出產業援疆水發模式。如今,現代化溫室里的西紅柿熟了,那恰到好處的酸甜、多汁爽口的口感,透出人間最幸福的味道。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近日,本刊記者從濟南出發,跨越八千里山河,來到山東省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揮部所在地喀什。出城向東南行駛40 多公里,穿過流淌不息的伽師河,到達疏勒縣城。巴合齊鄉道路兩側視野豁然開朗,大門兩側矗立著碩大的白菜和辣椒造型,產業援疆龍頭項目——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就在眼前。
水發農業喀什負責人、新疆東魯水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寧繁華向記者介紹,項目投資10.6億元,占地4711畝。
記者了解到,西側的種植生產區占地4092 畝,以蔬菜種植、展示、育苗、采摘、研學為主,主要包括7 萬平米荷蘭智能溫室、6480 平米潮汐式育苗中心、1000 余座高標準日光溫室、15 座共計35400 平米育苗雙模大拱棚,及倉庫、沉砂池、控制中心、分揀包裝中心等配套設施,目前已全部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

水發農業董事長吳東振(左三)、中科院院士、植物生理學家朱玉賢在新疆查看棉花長勢

豐收的一年。預計今年產業園西紅柿產量突破1 萬噸
與種植區一路之隔,是占地619 畝的功能服務區,以加工、交易、倉儲、物流為主,建設有綜合辦公樓、農產品初/深加工車間、冷鏈倉儲中心、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及部分生活配套設施。“2 座共計1 萬余平辣椒烘干廠房已完成建設,烘干、色選、剪拔等設備已安裝并實現投產,日烘干量達600 噸。綜合辦公樓、加工車間、冷鏈倉儲中心也已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寧繁華介紹說。
綜上可見,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是一種以購物和消費為主要內容,以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炫耀消費為具體表現,具有占有性、破壞性的生活方式。科布認為,社會的整個推動力是經濟進步,但這種單一唯度的進步意味著生態災難[13]。加里·加德納也認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環境問題都能跟消費扯上關系[14]。這些論斷表明: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既是工業文明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現,也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
2017 年,水發落戶疏勒縣。彼時水發農業董事長吳東振到新疆考察水務項目,發現了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契機。“當時正值新疆農業低谷期,很多老板是開寶馬車來,騎自行車走。”新疆雙河水發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智生回憶當時的慘淡時曾說,“土地經營對資源、資金、規模、管理都有很高要求。不光民營企業,甚至實力雄厚的央企,干到一半也做不下去退出了。”
“比別人快半拍”和“看準的事情就集中力量迅速投入”是水發一貫的風格。就在別人還在觀望的時候,水發人已經沉在疏勒的鹽堿地里甩開了臂膀。“今年全部訂單式種植西紅柿!易儲存,風險小。”寧繁華介紹。記者走進路邊一個日光溫室,大約一畝的大棚里西紅柿長勢喜人,黃花綠葉交相輝映,孕育著勃勃生機。在新疆,西紅柿和土豆、辣椒、皮牙子(洋蔥)并稱餐桌上的四大主角,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蔬菜生產的巨大缺口。喀什夏季蔬菜自給率只有20%-30%,冬天不足10%。每年10 月到次年4 月,蔬菜供應要靠長途跋涉從山東和云南補給。水發的加入有望讓這一比例提升。“我們的目標是夏季50%和冬季30%。”寧繁華介紹,“今年西紅柿已經收獲了八九茬,預計產量將突破1 萬噸。”此外,產業園的溫室目前一次能育苗2000 萬-3000 萬株,未來這一數字將達到7 億株,具備了輻射整個區域西紅柿種植的能力。
以疏勒項目為切入點,水發農業只用了三五年時間就在新疆做得風生水起。吳東振和他的同事們創新推出“1+X”智慧農業產業園運營模式:“1”為核心園區,“X”為輻射小園區,利用“1”現代智能化核心園區功能,吸引周邊合作社或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加盟或入股經營帶動“X”個小園區的發展,按照水發農業提供的標準化技術服務,統一園區規劃建設、管理制度、品牌化運作理念,實現生產方式革新,促使合作社和農戶增收創收。
其中,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園就是喀什地區這個“1”,水發已在疏勒縣流轉土地53 萬畝,積蓄了巨大的能量。未來將按照疏勒縣“穩糧、增果蔬、優棉”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專業種植綜合服務”模式,逐步搭建專業種植戶的產前、產中、產后綜合性服務平臺,鞏固和擴大扶貧成果。
與此同時,水發農業按照自治區和地區農業產業規劃打造南疆蔬菜基地,配套建設倉儲、加工、物流商貿區,起到示范、推廣、引領作用,帶動喀什地區其他縣市蔬菜基地建設,逐步實現復制推廣,打造南疆“菜籃子”工程,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一產蔬菜種植為基礎,拉長蔬菜產業鏈條,增加蔬菜產業附加值。
以此為引領,水發農業在新疆全域發展現代化規模農業,通過土地流轉建設高標準農田,為農戶提供統購統銷、農技農資服務等手段,探索出現代農業版的“產業援疆模式”,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中央“推進產業援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對口援疆要求。
從全局來看,產業援疆的成功也大大激發出水發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集團制定出“立足新疆內蒙古,布局全國,走向世界”的經營戰略,構造農業科技一體化綜合性服務平臺,把這一成功經驗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復制。光溫室實踐,三成時間在學校學習農業理論。”阿迪力介紹說,此舉讓農民在家門口能打工、能顧家、有收入。水發農校也為喀什涉農企業、農民致富帶頭人、普通農民工、在校實習學生培訓生產技能、管理技能、經營技能,為園區和社會農業生產不斷輸送生產技術與管理運營人員。
來自農業強省的水發,還以魯疆兩地農業技術交流為抓手,充分發揮技術專家“傳幫帶”作用,不斷壯大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寧繁華介紹:“我們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打通農業科技下鄉的‘最后一公里’,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農業科研、農業技術力量。同時,也從內地聘請專家過來,助力當地農業提質增效。”
在產業園的荷蘭溫室中,記者發現了一款有著濃濃兒時美味的普羅旺斯沙瓤西紅柿。
“這是當下最時興的‘水果蔬菜’,產量高、質量優、抗逆性強。”26 歲的疏勒小伙兒尼昂斯畢業于新疆農業大學,現在是荷蘭溫室的技術員。他向記者介紹,普羅旺斯西紅柿的生長速度比一般西紅柿要快,兩周就能成熟。它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外形美觀、色澤誘人、口感討喜之外,也和它這個浪漫的名字有很大關系。目前,普羅旺斯西紅柿在產業園已實現大批量種植,訂單也
疏勒縣巴合齊鄉,就在鄉政府駐地不遠,坐落著水發現代農民技能培訓學校。干凈的院落里是3000 平方米的四層教學樓,還有配套的餐廳、宿舍等設施,可同時容納300 余名學員。“去年我們總共培訓了3800 人,今年估計有4000 人,明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 萬人。”阿迪力自豪地對記者說。作為一個在當地農業系統工作32 年的專家,阿迪力現在的身份是水發農校副校長。
“學員七成時間在園區高標準日紛至沓來。

坐落于疏勒縣巴合奇鄉的水發農校,每年為當地培養大量農業人才
溫室中,記者遇到了正在采摘西紅柿的尼斯熱提古麗和老公哈力克。古麗是班組長,負責分配管理全組32 人的工作,而哈力克是小組的技術工人。兩人的家在巴合齊鄉11 村,產業園就在家門口,他們照顧家中老人和兩個孩子很方便。
除了西紅柿,收獲的還有甜蜜的愛情。
援疆的辛苦,內地人難以體會。靠近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喀什全年降水量很少,氣候十分干燥。沙塵暴來的時候,狂風怒吼,飛沙走石。援疆人員除了要克服語言的障礙、飲食習慣的差異,還要面對與內地完全不同的自然環境。
開始于2018 年的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為艱苦的援疆生活增添了浪漫色彩。
“您好,有什么可以幫助您的?”一個陽光靚麗的維吾爾族女孩坐在喀什疏勒縣政務服務中心的窗口,她的對面,是劉方舟。
“這就是我一直要找的女孩!”劉方舟對面前的美合日妮薩一見鐘情。
劉方舟是水發農業集團新疆喀什蔬菜產業園的一名員工,也是產業園為數不多的單身男青年。工作中的劉方舟出類拔萃、盡職負責,但他的性格內向沉穩,面對心儀的女孩不知如何表白。
為了促成這段維漢一家親的姻緣,產業園的幾位同事沒少出謀劃策。他們有的提醒方舟給美合買禮物,有的和方舟換班讓他接送美合上下班,有的還提前幫方舟訂好和美合約會的餐廳。
好事多磨。這份剛萌芽的感情,由于雙方工作忙碌而陷入了窘境。作為方舟的領導,東魯公司總經理倪祥祥很著急。他組織了一場飯局,喊上了美合。飯桌上,同事們向美合講述了援疆工作的不易和產業園建設工作的辛苦。了解水發人在喀什的付出和艱辛之后,美合對方舟的不滿煙消云散,并開始支持他的工作。
隨著了解的加深,美合逐漸對水發集團的援疆工作產生了興趣。她瞞著方舟,去了水發農業駐喀什的另外一家公司——新疆水發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面試。優秀的美合獲得了公司領導的認可和賞識。經過一番思考之后,美合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公務員的“鐵飯碗”,選擇來到水發,和自己的愛人并肩戰斗。她說:“我很喜歡在水發工作,這里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很有意義。”
2021 年6 月,美合和方舟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今年,他們有了自己的寶寶。為了愛情,憨厚淳樸的小伙子選擇了扎根新疆,水發農業成了劉方舟和美合大展身手的地方。
水發援疆,成為山東國企產業援疆的一個成功注腳。在喀什,山東省國資委援疆干部董曉波向記者介紹,山東國有企業在產業發展、經貿交流、社會民生等方面大力開展援疆工作,山東能源、水發集團等11 戶省屬企業累計在疆投資項目48 個,總投資197.51 億元,涉及能源、特色農業等多個領域,吸納26813 名當地群眾就業,實現上繳稅費15.75 億元。
據悉,僅水發農業就累計投資12 個項目,棉花生產、加工、銷售、經營總量占全國棉花產量的1/5。此外,水發農業還積極參與地方國企改革改制,成功摘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五師旗下昊星農發集團75%股權。
短短4 年,水發農業集團已為新疆累計創造就業崗位10000 余個,帶動脫貧5000 余戶,惠及貧困人口3.4萬人,水發在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產業援疆方面發揮了國企擔當。
正如吳東振所說,水發農業以國家“西部大開發”為契機,以“一帶一路”為紐帶,以“南疆蔬菜”為使命,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目標,以多聯合、多渠道、多產業、多效益為結合點,帶動喀什地區的蔬菜種植,帶動新疆農業產業平行發展,同時也實現了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項項山東國企重點援疆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投產,正在不斷激發著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借力不斷增強的產業基礎,為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山東國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