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文章,原題:中美制度競賽的最終考驗中美當前激烈博弈,龍鷹之爭,不僅看外交語言與軍力,關鍵是經濟實力較量與內部民心凝聚力。最終考驗是:兩國制度的彈性與創新力。最后的賽果,須看自己人民的滿意度。
在各方非常緊張的軍事博弈方面,很多都是虛幻現象。雙方都在維持一種戰爭邊緣的張力,斗而不破,但也斗而不怕破。這樣的對峙也刺激雙方在制度創新上作出突破。制度的實踐在于內部社會與經濟發展最后是否能獲得民意的強大支持。
無疑,美國當下處于極度分裂的狀態,是否再來一次內戰的說法甚囂塵上,但美國經濟總量還在發展。美國采取對疫情“躺平”的做法,要承受老年人與弱勢群體死亡的殘酷現實,反過來卻譏笑中國的動態清零。中國抗疫曾受全球贊賞。但如今西方主流輿論抨擊中國防疫過度,認為影響經濟。面對當前經濟不景氣,中國也在內部不斷研究如何在這方面做出更有彈性的應變。
疫情危機中,中國的優勢是率先復工,過去三年中國制造業已成為全球龍頭,與美國制造業的進一步空洞化對比強烈。最重要的是,中國加強在太空、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領域的突破。即便新能源車發展中國也領先全球。中國汽車出口今年預計將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彝第一。
中國重視內循環與外循環的結合,推動經濟“后發先至”。也許在逆境中,更能激愛中國的干勁與創新能力。中國還加強基礎設施的投資,從高鐵到高速公路增幅飛快,也發揮創造需求,發揮市場的引領作用。美國在這方面急起直追,拜登提出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終于獲得國會通過,但僧多粥少,美國的基礎設施大多年久失修,千瘡百孔,機場、高速公路破舊,高鐵至今是零公里。要追上中國還有待時日,不過拜登畢竟開始了第一步。
疫情嚴峻之際,中國不忘吸納全球科技與制造業的力量。9月上旬,德國的巴斯夫化工企業在廣東湛江設立一體化基地,滿足華南地區和東盟國家的巨大需求。美國的經濟動力則發揮金融業優勢,吸納全球熱錢,提升美國資產的價格,讓投資獲得暴利。美國的房地產這一兩年來飆升至歷史高峰,帶來很多周邊產業的繁榮,但也導致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有房者與無房者對立。美國的租金之高導致一些中,產淪為街頭露宿者,估計現在全美無家可歸者達70萬人。由于能源價格升高,預料今年冬天凍死在街頭的美國人也會上升到最高峰。
中美在外交與軍事上對峙,但經濟上還是關系密切,盡管拜登延續特朗普對華關稅,但中國對美貿易順差還在擴大。這都雄辯地說明,龍鷹之爭,最后的考驗是經濟實力的較量與內部民心的凝聚力,也考驗中美兩國制度的彈性與創新力。▲
環球時報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