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
一年前的9月15日,時任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同美英兩國領導人共同高調宣布,三國決定組成“奧庫斯”。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美國傳統同盟體系中的“盟中盟”。莫里森不無溢美之詞地將這稱為一次“歷史性機遇”。如今一年過去,澳大利亞從中得到了什么?
根據三國達成的協議,澳取消購買價值900億澳元的12艘法國常規動力潛艇的大型合同,轉而向英美購買8艘能夠執行遠程任務的核動力潛艇廣這被稱為“奧庫斯”的“第一支柱”。然而,據估算,即使從去年9月就開始設計并著手潛艇的制造,根據最樂觀的估計,澳大利亞要建成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可能要等到2040年。澳大利亞一方面得向法國支付8.3億澳元的巨額違約賠款,另一方面還需斥巨資從美英等國購買核動力潛艇所需的技術和設備。如此高昂的代價,換來的卻只是一個遙遙無期的前景。
作為權宜之計,澳大利亞方面提出可以免從美國購買一到兩艘“弗吉尼亞級”或“洛杉磯級”核動力潛艇,先行入列,或者先編入美國海軍艦隊接受訓練。但是極其諷刺的是,美國海軍少將斯科特?帕帕噌近日稱,目前美國的潛艇制造能力有限,額外接受來自澳大利亞的訂單“將有損我們(美國)自身的利益”。
一番操作猛如虎,然而一年之后這個“雄心勃勃”的潛艇計劃卻仍然只是一個泡影。莫里森政府已經在今年的大選中落敗,留給新一屆政府的就是這樣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正如澳大利亞媒體所言,“很難想象一項重大的防務或外交政策倡議,會在公眾認知與政府及其官員所知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差異”。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澳大利亞奉行對美“一邊倒”的外交與安全政策,視美國為最重要的軍事盟友,不惜成本地參與美國幾乎每一次海外軍事行動。但是,對于澳大利亞來說,美國向來是一個“靠不住”的朋友。
就“奧庫斯”而言,它沒有說明,如果澳大利亞安全受到直接威脅時,美國是否會提供援助。這方面有必要復習一下歷史。20世紀60年代,當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之間發生戰泰時,澳大利亞認為對自身構成威脅,當時的孟席斯政府向美國求助,希望予以軍事更持,卻遭到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斷然拒絕。之后澳也曾因西伊里安和東帝汶相關事件兩度向美尋求幫助,同樣遭到無情拒絕。
莫里森政府想借“奧庫斯”將澳大利亞的命運同美國的霸權戰略進一步牢牢捆綁在一起,阿爾巴內塞領導的工黨政府也對此表示支持。國防部長馬勒斯近期表示,澳大利亞將同美國、英國以及其他“戰略伙伴”更緊密地進行戰術整合和協同行動。
然而,對于“奧庫斯”,一年前澳大利亞公眾不了解,一年后依然不了解。前后兩任總理沒有就此發表過講話,協議相關內容直到今天也沒有公布。堪瑞拉如此自以為和美國是超級同盟關系,事實卻是,華盛頓在利己主義外交政策的指引下,過去不曾、將來也不會將澳大利亞的安全和利益置于重要位置。驗大利亞前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曾經說過,美國是澳大利亞“最危險的盟友”。難怪有澳媒不僅提出“應反思與美深度捆綁戰略”,還發出犀利質問:“我們可以依靠美國嗎?”▲(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