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蘭,朱 君,桑安平,王海峰,劉梅金,閆春梅,李風慶
(甘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肅 合作 747000)
青稞(Hordeum vulgareL.var.nudumHook.f.)是生長在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屬禾本科植物,在植物學上屬于栽培大麥的變種,因其籽粒內外稃與穎果分離,籽粒裸露,故稱裸大麥[1-4]。青稞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產量穩定,種植區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等地。甘南州是甘肅省的青稞主產區,種植面積、產量均居甘南州各類農作物之首[5]。當地青稞田雜草主要以闊葉雜草為主,還有部分禾本科雜草如野燕麥等。
在農業生產中,農田雜草是造成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因雜草的危害,全球每年農作物產量損失約10%~15%[6]。傳統的人工除草技術雖然簡單、針對性強、除草干凈徹底,但勞動強度大、成本高、功效低,不能大面積及時防除。采用化學除草措施控制早期雜草,結合栽培管理促進作物生長優勢,可抑制作物生長中后期的雜草,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目前,市面上防除青稞禾本科雜草除草劑品種單一[7],除草劑防效低,極大地限制了甘南州青稞產業的發展。為了選擇適合當地的除草劑種類,明確其使用效果和安全性,從而提高青稞種植規模和水平,我們經過多年試驗篩選,表明除草劑組合5%唑啉草酯乳油+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在甘南州青稞田中除草效果明顯。為了進一步驗證該組合在青稞田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劑量,我們進行了除草劑組合5%唑啉草酯乳油+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不同劑量配比篩選試驗,以期為甘南州青稞生產中選用適宜的除草劑劑量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在位于甘南州合作市卡加曼鄉新集村的甘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綜合試驗站進行。當地海拔2 737 m,4—8 月平均氣溫10.4 ℃,降水量282.8 mm 左右,日照時數878.6 h,無霜期83 d。試驗地為旱川地,土壤類型為耕種亞高山草甸草原土,地力中等,前茬為油菜。
指示青稞品種為甘青9 號,由甘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供試藥劑為5%唑啉草酯乳油(5%愛秀乳油),由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由江蘇天容集體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
試驗采用多因子裂區設計,其中5%唑啉草酯乳油設3 個用量水平,分別為A1水平900 mL/hm2、A2水平1 200 mL/hm2、A3水平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也設3 個用量水平,分別為B1水平37.5 g/hm2、B2水平75.0 g/hm2、B3水平112.5 g/hm2。試驗共設9 個除草劑處理組合和1 個空白對照,分別為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和CK(空白對照,噴清水)。各除草劑處理兌水量均為450 kg,空白對照噴等量清水。試驗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 次,小區面積10.0 m2(4.0 m×2.5 m)。于2021 年4 月3 日播種,于2021 年5 月8 日(當日晴天,日平均氣溫10.5 ℃)15:00— 17:00時將按試驗設計配制好的藥液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在田間均勻葉面噴施,其余田間管理措施同當地大田。
青稞生長期間田間調查施藥安全性,即在青稞出苗后目測觀察青稞植株有無藥害癥狀。施藥前每小區隨機選取3 個點,每點0.25 m2,調查闊葉雜草和野燕麥基數并定點,并于施藥后15、25 d 再次調查各點闊葉雜草和野燕麥的殘留數量,計算雜草株防效。施藥后60 d 計算鮮重防效。青稞收獲前每小區隨機取樣10 株進行考種,收獲時按小區單收分別計產,計算增產率。
株防效=[(藥前雜草株數-藥后雜草株數)/藥前雜草株數]×100%
鮮重防效=[(對照區鮮重-處理區鮮重)/處理區鮮重]×100%
施藥后連續觀察各處理青稞生長情況,與空白對照處理相比較,各除草劑處理的青稞生長正常,植株健壯,均無藥害癥狀,表明試驗設計除草劑使用劑量對青稞是安全的。
從表1 可以看出,各除草劑處理對青稞田野燕麥和闊葉雜草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藥后15 d對野燕麥防治效果較好的有處理A2B1、A2B2、A2B3、A3B1、A3B2、A3B3,株防效為90.22%~93.08%,均顯著高于處理A1B1、A1B2,其中以處理A2B1株防效最高,為93.08%。對闊葉雜草防治效果較好的有處理A1B2、A1B3、A2B2、A2B3、A3B2、A3B3,株防效為86.77%~88.51%,均極顯著高于處理A1B1、A2B1、A3B1,其中以處理A3B2株防效最高,為88.51%;處理A3B3次之,株防效為88.07%。藥后25 d,各除草劑處理對青稞田野燕麥和闊葉雜草的株防效均高于藥后15 d。對野燕麥防治效果較好的有處理A2B1、A2B2、A2B3、A3B1、A3B2、A3B3,株防效為92.22%~95.25%,均顯著高于處理A1B2,其中處理A2B1與處理A1B1、A1B3差異顯著,其余處理均與處理A1B1、A1B3差異不顯著,其中以處理A2B1株防效最高,為95.25%。對闊葉雜草防治效果較好的有處理A1B2、A1B3、A2B2、A2B3、A3B2、A3B3,株防效為88.40%~91.87%,均極顯著高于處理A1B1、A3B1,其中以處理A3B2株防效最高,為91.87%;處理A2B3次之,株防效為91.79%。總體上5%唑啉草酯乳油1 2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12.5 g/hm2、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12.5 g/hm2這3 個藥劑組合對青稞田野燕麥和闊葉雜草的株防效高,防治效果較好。
從表1 可以看出,對野燕麥和闊葉雜草鮮重防效表現較好的為處理A2B1、A2B2、A2B3、A3B1、A3B2、A3B3,鮮重防效為94.17%~96.32%。其中以處理A2B3株鮮重防效最高,為96.32%;處理A2B1次之,鮮重防效為95.28%。對闊葉雜草鮮重防效表現較好的為處理A1B2、A1B3、A2B2、A2B3、A3B2、A3B3,鮮重防效為91.19%~93.20%。其中以處理A2B3鮮重防效最高,為93.20%;處理A3B2次之,鮮重防效為92.33%。據上分析,對于以野燕麥和闊葉雜草為主的青稞田,防除雜草選用5%唑啉草酯乳油1 2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12.5 g/hm2、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這2 個藥劑組合時鮮重防效表現好,均可以達到理想的防效。

表1 不同處理對青稞田雜草的防治效果 %
從表2 可知,各處理株高為84.1~90.2 cm,其中以處理A1B3最高,為90.2 cm,較空白對照高2.9 cm;處理A1B1次之,為89.0 cm,較空白對照高1.7 cm。各處理穗長為5.54~7.12 cm,其中以處理A1B1最長,為7.12 cm,較空白對照長1.58 cm;處理A2B3次之,為6.87cm,較空白對照長1.33 cm。各處理穗粒數為41~49 粒,其中以處理A1B1、A1B3、A3B3最多,均為49 粒,均較空白對照多7粒;處理A2B1次之,為47 粒,較空白對照多5粒。各處理穗粒重為1.80~2.38 g,其中以處理A1B3最重,為2.38 g,較空白對照增加0.27 g;處理A1B1次之,為2.36 g,較空白對照增加0.25 g。各處理千粒重為40.2~43.2 g,其中以處理A1B3最高,為43.2 g,較空白對照增加0.9 g;處理A2B3次之,為42.6 g,較空白對照增加0.3 g。

表2 不同處理對青稞經濟性狀的影響
從表3 可以看出,各處理均較空白對照增產,其中以處理A3B2折合產量最高,為5 450 kg/hm2,較空白對照增產32.28%;處理A2B2次之,折合產量為5 320 kg/hm2,較空白對照增產29.13%;處理A2B3居第3 位,折合產量為5 280 kg/hm2,較空白對照增產28.16%;其余處理折合產量為4 960~5 180 kg/hm2,較空白對照增產20.39%~25.73%。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表明,各除草劑處理間的折合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空白對照(P<0.01)。

表3 不同處理對青稞產量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5%唑啉草酯乳油+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不同組合對青稞田野燕麥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各處理的株防效均在80%以上;對闊葉雜草的防治效果較差,株防效相對較低,但各處理的株防效均在72%以上。各處理對野燕麥和闊葉雜草的鮮重防效均表現良好,且經濟性狀較好,增產明顯。以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兌水450 kg 處理的折合產量最高,為5 450 kg/hm2,較空白對照(噴清水,不施用除草劑)增產32.28%;5%唑啉草酯乳油1 2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兌水450 kg 處理次之,折合產量為5 320 kg/hm2,較空白對照噴清水增產29.13%。綜合藥后15 d、25 d 的株防效及藥后60 d 的鮮重防效,以及青稞經濟性狀及產量表現,認為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為試驗設計范圍內青稞田防除野燕麥和闊葉雜草的最優除草劑組合,且對青稞安全無藥害。建議在甘南州青稞田間除草應用時,以噴施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為宜。
試驗通過5%唑啉草酯乳油和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混配進行除草,使藥劑除草具有很好的互補性,一次性施藥能有效防除青稞田大部分雜草,可以提高除草效果,減少勞動成本。從總體防效來看,以野燕麥和闊葉雜草為主的青稞田塊,選用5%唑啉草酯乳油1 500 mL/hm2+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75.0 g/hm2可以達到理想的防除效果。由于長期使用同一類除草劑會增加雜草的抗性[8],因此,不同種類的除草劑以及配比對青稞田雜草的防除效果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此外,2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殘留期較長,一般為60~120 d,會影響后茬作物生長,后茬不宜種植大豆、馬鈴薯、油菜等闊葉作物。除草劑的使用效果還與噴霧有關,通過改善噴霧機械、調整種植模式、實行輪作種植、深耕土壤、減少土壤表面及淺層的雜草種子密度來減少雜草的發生[9-11]。為減緩雜草的抗藥性,推薦輪換使用或混用不同靶標的除草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