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琳宗
“經常有人問,‘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在2020年的科學家座談會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80后研究員付巧妹,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這些年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聽了以后深有感觸:“對冷門怎么看?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門的東西沒有用。這種認識可能把一個領域的事業耽擱了。做科研事業的評估,要有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
付巧妹研究的是古DNA 技術,力求破譯古人類基因密碼。
關于人類進化的歷史,有一個深入人心的精妙比喻:將地球迄今為止的46億年歷史壓縮成一天,人類在倒數第38秒以南方古猿的身份登場。古猿何以演化為今天的“人”?在共存的時間里,滅絕的古人類和早期現代人如何互動?付巧妹就像是面對遠古人類的法醫,不斷追尋著“最后38秒”里一些待解的謎題。
古DNA 研究,簡單地說,就是利用古人類的DNA來了解當時人群的遺傳關系,從而了解當時的人類發生過什么。這項研究除了要收集到合適的人骨樣本,還要對古DNA的信息進行破譯,包括提取、排序、重建古DNA 片段、序列比對組裝等。
這樣一門學科,看似離現代社會十分遙遠,難以產生經濟價值,但是付巧妹全身心投入進去,先后領銜開展了西伯利亞西部4.5萬年前現代人基因組研究、東亞人群古DNA 研究、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等,獲評《自然》期刊的“中國十大科學之星”,在《自然》《科學》《細胞》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20篇……

“不必在意眼前的事到底要有什么意義,唯一要想的就是:你內心深處最想做的事,是不是一直在堅持?”付巧妹說。
甘坐“冷板凳”磨礪科學之劍的還有很多。
屠呦呦數十年如一日,帶領團隊潛心研究青蒿素,試千方、嘗百藥,終為人類健康做出歷史性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帶領團隊負責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傳回數據的研究分析工作。“很多研究人員,就是‘枯燥’地在電腦前分析密密麻麻的數據,長年累月地堅持,你不知道什么時候衛星傳回來的數據有‘大波動’,那可能是個大發現。”常進說。
不管冷門、熱門,靜心篤志、潛心研究,是很多科學家的集中寫照,也是他們賴以成功的必備品質。
實際上,科學知識體系是一個整體,不論熱門、冷門,都是體系中的一部分。科學進步是一個整體性的進步,哪一部分在應用中的率先突破,都離不開其余部分的堅實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研究無冷熱,關鍵是保持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執著向前、追求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