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穩穩 王鵬翔 余衛明 張倩文 王立坤▲
1.青島大學醫學部,山東青島 266000;2.山東省臨沂市人民醫院感染控制中心,山東臨沂 276000
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多重耐藥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導致的臨床感染日趨嚴重,在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 住院患者中尤為突出。 根據文獻報道,MDRO 感染發生率占細菌性感染的50%~70%,在不同地區、國家、醫院甚至同一醫院不同科室、不同監測時間段內MDRO 的檢出率均不同, 且呈逐漸上升趨勢,MDRO 感染所致的住院花費、病死率等均明顯升高。 因此,如何有效減緩MDRO 的發生,阻斷其傳播,是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研究發現,MDRO 感染與多種因素相關,如住院時間長、合并多發傷、應用鎮靜劑、長時間應用機械通氣、低白蛋白血癥、病程中出現休克等。 然而,在ICU 重癥患者中,相較于敏感菌感染而言,MDRO 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以及MDRO 的臨床分布特點尚無統一定論。本研究對ICU重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探討ICU 的MDRO 的相關危險因素以及MDRO 的臨床分布特點, 旨在為MDRO 的臨床防治提供臨床依據。
回顧性選取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梁山縣人民醫院ICU 收治的159 例細菌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確診為細菌感染,其中敏感菌(對某一種抗生素藥物具有有效反映的細菌就是這種藥物的敏感菌,其并不是特定的細菌,而是相對于某種藥物而言的)感染65 例,MDRO[連續2 次以上檢測為相同菌株陽性, 并對臨床常用的3 類或3 類以上抗菌藥物同時呈現耐藥的細菌,也包括泛耐藥(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和全耐藥(pandrug reseistant,PDR)]感染94 例。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歲的患者;②病歷資料完整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入ICU 前已診斷為細菌感染的患者;②ICU 住院時間未滿48 h的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根據統計學多變量分析要求,總樣本量至少是變量數5~10 倍, 本研究共選取了26 個預測影響變量,因此總樣本量在130~260 例, 綜合人力和時間限制,本研究實際納入共159 例有效樣本資料。利用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收集患者基本資料、病史、實驗室檢查指標、機械通氣情況、抗生素使用情況等信息。
根據患者病情進行ICU 常規治療, 如機械通氣、手術、有創操作、常規藥物治療等。結合臨床及文獻回顧,本研究納入以下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年齡、性別、入ICU 時間、基礎疾病、外傷情況、手術、意識狀態、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紅蛋白(hemoglobin,Hb)、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albumin,ALB)、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抗生素使用種類、抗生素使用時間、糖皮質激素使用時間、氣管插管時間、氣管切開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深靜脈置管時間、尿管留置時間、胃管留置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輸血情況。 以上研究指標通過查閱電子病歷收集,研究結局指標為敏感菌感染或MDRO 感染。

選取梁山縣人民醫院ICU 內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的159 例細菌感染患者,根據藥敏結果分為敏感菌組65 例和MDRO 組94 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 入ICU 時間、 外傷情況、 手術情況、 意識狀態、WBC、ALB、ALT、AST、Cr、 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使用時間、氣管插管時間、深靜脈置管時間、尿管及胃管留置時間、輸血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MDRO 組76.596%伴有基礎疾病,高于敏感菌組的6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敏感菌組Hb 高于MDRO 組,PCT、CRP 低于MDRO 組, 抗生素使用種類少于MDRO 組,氣管切開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短于MDRO 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n(%)]
本研究進一步探索ICU 患者細菌感染分布情況,發現敏感菌感染100%來源于肺部, 而MDRO 感染89.362%來源于肺部,3.191%來源于肺部以外(如泌尿系、腹腔、軟組織及顱內等),7.447%為混合部位感染。 除此之外,本研究還發現敏感菌感染的患者中12.308%為鮑曼不動桿菌,6.154%為葡萄球菌屬,7.692%為腸桿菌屬,32.308%為銅綠假單胞菌,24.615%為肺炎克雷伯菌,12.308%為混合細菌感染,4.615%為其他細菌感染; 而MDRO 感染的患者中57.447%為鮑曼不動桿菌,4.225%為葡萄球菌屬,4.225%為腸桿菌屬,7.447%為銅綠假單胞菌,7.447%為肺炎克雷伯菌,15.957%為混合細菌感染,3.191%為其他感染(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細菌分布及菌株種類情況[n(%)]
以是否為MDRO 感染作為因變量(不是=0,是=1),以單因素分析中P<0.05 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包括基礎疾病情況、Hb、PCT、CRP、抗生素種類、氣管切開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納入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基礎病賦值為有=1,無=0,其余變量為連續變量,無需賦值),采用Box-Tidwell 方法檢驗得到因變量與上述8 個自變量logit 轉換值間存在線性關系,且自變量之間無多重共線性。結果顯示,基礎疾病和抗生素使用種類是ICU 患者MDRO 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

表3 發生MDRO 感染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MDRO 是指連續2 次以上檢測為相同菌株陽性,并對臨床常用的3 類或3 類以上抗菌藥物同時呈現耐藥的細菌, 也包括XDR 和PDR。 臨床上常見的MDRO 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 lactamases,ESBLs)、腸桿菌科細菌(如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 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multi -drug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DR-PA) 以及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 (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等,其中以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桿菌居多。
MDRO 感染明顯增加了ICU 重癥患者的住院時間、住院花費、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風險以及病死率,甚至其可成為傳染源導致院內感染爆發流行。陳慧玲等研究發現,近期ICU 入住史、住院時間、血清白蛋白水平、抗生素使用時間、抗生素使用數量是老年墜積性肺炎患者MDRO 感染的危險因素。劉錦明等發現, 留置胃管和有創機械通氣可能是MDRO 感染發生的影響因素。 尹向麗研究顯示,年齡45~56 歲、ICU 住院15~29 d、機械通氣8~14 d、留置尿管8~14 d、人工氣道8~14 d、應用抗菌藥物種類、抗菌使用時間為ICU 發生MDRO 感染的危險因素。 同樣地,在本研究的單因素分析中發現, 伴有基礎疾病、Hb、PCT、CRP、抗生素使用種類、氣管切開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以及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是MDRO 感染的危險因素。 伴有基礎病、低Hb、高PCT 及CRP、多種抗生素聯合應用、長時間開放氣道及機械通氣、長時間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的患者,MDRO 感染的風險明顯高于敏感菌。
研究發現, 院內下呼吸道MDRO 感染以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主要菌屬,可高達83.33%,其中以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多見,而革蘭氏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多見。 多重耐藥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中ESBLs 的大腸埃希菌最多,占比41.03%; 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其次, 占比25.77%;ESBLs 肺炎克雷伯菌第三, 占比24.12%。也有研究發現,MDRO 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 達42.30%。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網(China Antimicrobial Surveil lance Network,CHINET)三級甲等醫院監測結果顯示,目前我國三級甲等醫院常見MDRO 檢出率均較高,耐碳青霉烯類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已在較多醫院出現,且耐藥率出現較快增長。 韓若東等研究表明, 重癥肺炎ICU 住院患者MDRO 醫院感染耐藥菌檢出率較高, 以耐碳青霉烯類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類銅綠假單胞菌、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較多。 韓靜靜等研究發現,導致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中鮑曼不動桿菌以耐藥菌為主,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是耐藥菌還是非耐藥菌均有可能,嗜麥芽窄食單胞菌以非耐藥菌為主。 陳慧玲等研究報告,老年墜積性肺炎MDRO 感染的前兩位常見病原菌為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與國內的綜合醫院環境內常見MDRO 感染一致;但是位居其后的病原菌分別是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粘質沙雷菌,這與其他研究有所不同。可能由于不同醫院和不同疾病特點,不同時期MDRO 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存在差異。類似地,在本研究中發現,ICU 的MDRO 感染患者中57.447%(54/94) 為鮑曼不動桿菌、4.255%(4/94)為葡萄球菌屬、4.255%(4/94)為腸桿菌屬、7.447%(7/94)為銅綠假單胞菌、7.447%(7/94)為肺炎克雷伯菌、15.957%(15/94) 為混合細菌感染、3.191%(3/94)為其他細菌感染。 除ICU 的MDRO 種類外,本研究還發現ICU 的MDRO 感染89.362%(84/94)來源于肺部、3.191%(3/94) 來源于肺部以外 (如泌尿系、腹腔、軟組織及顱內等)、7.447%(7/94)為混合部位感染。
目前研究發現,MDRO 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如住院時間長、合并多發傷、應用鎮靜劑、長時間應用機械通氣、低白蛋白血癥、合并真菌感染、病程中出現休克等。 劉夢元等研究表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ICU 留置時間≥10 d、氣管插管時間≥72 h 和胸腔穿刺會增加肝移植術后患者發生MDRO 感染的風險。同樣地,在本研究中,筆者采用logistic 二元回歸分析發現,基礎疾病和抗生素使用種類是ICU 患者MDRO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即伴有基礎疾病的細菌感染患者MDRO 感染是敏感菌感染的3.178 倍,且抗生素種類每增加1 種,MDRO 感染的風險增加1.995 倍。加強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控制,降低多重耐藥的發生,應從以下幾點出發:加強對MDRO 相關知識的培訓、加大對重點科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加強手衛生依從性、規范的隔離診療和護理操作、醫療用品及環境的清潔等。
細菌具有天然耐藥性和獲得性耐藥性。天然耐藥性與自身基因有關,而獲得性耐藥性主要表現為在出現多重耐藥后,對抗生素的抗感染作用產生抵抗作用從而降低其藥效作用。 研究發現,鮑曼不動桿菌存在多種耐藥機制,如質粒、轉座子及染色體介導的氨基糖苷類修飾酶、ESBLs、外膜孔道蛋白質與量的改變、青霉素結合蛋白改變、染色體介導的強大的獲得耐藥性和克隆傳播能力等。 MRSA 的耐藥機制主要為攜帶mecA 基因編碼的青霉素結合蛋白2α與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親和力極低, 而青霉素結合蛋白具有促進細菌細胞壁合成的作用, 使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能阻礙細胞壁肽聚糖層合成, 從而產生耐藥。
綜上所述,隨著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增多,濫用抗生素的現象逐漸增加;合理應用抗生素可延緩細菌的耐藥性產生。因此對MDRO 的臨床分布特點及耐藥情況調查,可進一步指導抗生素應用,從而減緩MDRO的產生、有效預防和控制MDRO 院內傳播,保障住院患者安全。 除此之外,積極處理基礎疾病可減少ICU重癥患者MDRO 醫院感染的風險。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如樣本量較小、統計指標不完整、醫療技術水平有限等,因此今后還需要進一步長期大樣本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