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帥 黃 騰 高 博 張 隆 魏景超 李文毅 李西成
河北省人民醫院骨科,河北石家莊 051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而硬膜內腰椎間盤突出癥(intradu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ILDH)在臨床中罕見,發病率為0.26%~0.30%[1-2],首例ILDH 由國外學者報道[3],ILDH 通常引起嚴重的臨床癥狀,需積極處理,避免出現嚴重的后果。筆者于近5 年來收治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282 例,其中2020 年收治1 例ILDH 患者,積極給予手術干預治療,術后恢復良好,進行如下報道,與此同時,通過復習回顧相關文獻,對該疾病有充分的認識,避免臨床工作中出現遺漏、誤診。
患者,男,52 歲,2020 年7 月13 日來河北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就診?;颊咴V腰部疼痛20 d,左下肢麻木7 d。患者20 d 前出現腰部疼痛,無下肢不適癥狀,二便無異常改變;7 d 前出現左下肢麻木不適,小便控制差,曾于當地醫院就診,查腰椎MR 提示多節段椎間盤突出,相應椎管狹窄。給予消腫、牽引、臥床休息等治療不見好轉,遂來我院就診。查體:腰椎活動受限,腰3~4 水平明顯壓痛、叩擊痛,無下肢放射;會陰區感覺減弱,左小腿皮膚針刺覺、輕觸覺減弱,雙足踇指背伸肌力Ⅱ級,雙側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消失。腰椎X 線提示腰椎生理曲度改變,腰3~4 推間隙前緣骨質增生,骨橋形成(圖1);腰椎CT 示腰3~4 椎間盤突出伴骨贅形成,腰5~骶1 椎間盤突出伴骨贅形成(圖2);腰椎MRI 示腰3~4、腰5~骶1 椎間盤突出,相應椎管狹窄(圖3)。結合患者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等,考慮腰3~4 水平腰椎間盤疝入硬膜內。

圖1 患者腰椎正側位X 線表現

圖2 患者腰椎CT 表現

圖3 患者腰椎MR 表現
完善術前相關檢查,評估風險后,在全麻下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減壓椎間盤摘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手術采用常規俯臥位,脊柱后正中入路,剝離各層組織,分別于腰3、腰4 置入椎弓根螺釘,切除腰3 全椎板、腰4 部分椎板,處理腰3~4 椎間隙,刮出終板軟骨,植入合適的融合器,切除椎體后方骨贅,小心分離,硬膜腹側“環抱”狀包裹部分髓核組織,剝離出髓核組織,過程中可見硬膜腹側粘連嚴重,自硬膜背側可觸及硬膜內質硬團塊,頭尾邊界清楚,遂縱行切開硬膜囊,可見髓核組織散在于馬尾神經叢間(圖4A~B),謹慎分離并摘除疝入硬膜內的髓核組織,送病理活檢;梳理馬尾神經,充分松解,可見硬膜囊腹側紊亂,局部瘢痕粘連。為防止術后腦脊液漏,予以嚴密縫合硬膜囊切口,縫合后充分探查見無腦脊液外漏(圖4C),局部貼覆肌肉瓣膜。安裝連接桿,充分止血、沖洗,放置引流管,嚴密縫合各層組織。術中初步明確診斷。
圍手術期應用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充分將ERAS 理念[4]應用在診療過程中,術前進行宣教等準備工作,圍手術期積極給予消腫、鎮痛、預防感染、營養神經等治療,術后在允許情況下早期下地功能活動。術后第1 天攜帶引流管在腰部支具保護下下地功能活動,腰部疼痛消失及下肢麻木癥狀較術前明顯好轉。術后病理報告為退變軟骨組織,局部血管增生。根據術中所見及術后病理結果明確診斷為ILDH。患者術后1 周順利出院,腰痛消失,左下肢麻木癥狀明顯減輕,小便控制情況較前好轉,雙側踇指背伸肌力恢復為Ⅲ級。術后3 個月隨訪,小便基本正常,無腰痛,左下肢殘留部分麻木癥狀,下肢肌力正常;術后6 個月隨訪,大小便正常,肌力、感覺恢復正常。
ILDH 指脫出游離的椎間盤內髓核突破纖維環、后縱韌帶進入硬膜囊。ILDH 是一種罕見且復雜的椎間盤退行性疾病,腰椎最常受累,其次為胸椎、頸椎[5]。ILDH 常見部位是L4~5 節段,與常見椎間盤突出節段相同。目前關于ILDH 的發病機制尚無明確的報道。主要有兩種解釋:①椎間盤纖維環、后縱韌帶、腹側硬膜之間粘連,而粘連的原因有很多,如局部炎癥、手術史、先天粘連等;②退行性變的椎間盤組織受驟然外力時,盤內壓力突然增加,致使髓核突入硬膜內。目前普遍認為在出現粘連的基礎上,突發的外力導致椎間壓力急劇升高,導致ILDH。ILDH 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多數學者認同以上觀點,但也有報道[6],這些理論只能為下腰段的ILDH 作為解釋,但其他節段用以上理論解釋卻略顯牽強,ILDH 的發病機制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結合本例患者,考慮其發病機制符合以上觀點。
ILDH 的病程長短不一,短則幾天,多到數年不等。大多數ILDH 患者常見的癥狀是長期腰背部疼痛、下肢單側或雙側根性刺激癥狀,其中約30%患者出現急性馬尾神經綜合征[7],而ILDH 患者的癥狀往往較普通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嚴重[8-9]。有報道[10],ILDH 還可引發顱神經病變及腦脊液漏和顱內低壓,出現頭痛、凝視障礙、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本例患者出現腰痛、左下肢麻木、疼痛,腰部呈強迫屈曲位改變,符合ILDH 的臨床表現。部分病例沒有腰背部疼痛的病史,10%的患者表現為急性發病,最短的病史僅有幾天[11]。本例患者根據臨床癥狀、查體及影像學檢查考慮為ILDH,但術前未能最終明確,術中及術后病理報告后明確診斷。
ILDH 在臨床中比較少見,診斷具有一定困難。常規臨床表現除外,影像學檢查對于診斷ILDH 同樣十分重要。MRI 作為其中的金標準,有文獻報道[12-13],ILDH 的MRI 矢狀位T2 像特征是顯示“鷹嘴癥”及后縱韌帶的連續性中斷。在增強MRI 影像中,存在“增強環”,由髓核邊緣的肉芽組織及新生血管形成,從而有助和其他疾病鑒別[2,12,14]。ILDH 查CT 提示椎管內存在氣體征象,發現率是一般常規征象的6 倍[15]。脊髓造影或椎間盤造影作為有創操作,同樣有利于ILDH的診斷,表現為梗阻、局部不規則缺損[16]。本例患者的CT 及MRI 影像學檢查符合以上特征。
對于ILDH 的治療,一般保守治療無效,少數報道[13,17],硬膜囊內的椎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有自然吸收的趨勢;但多數患者而言,應積極行手術干預治療[2,18-24],手術方式選擇以開放減壓固定手術為首選。若術者具備顯微鏡手術[25]經驗及技術,可將顯微鏡技術應用在手術治療中,視野更清晰,從而保障手術安全,減少神經損傷風險。手術往往需切開硬膜囊,謹慎分離突出髓核組織與馬尾神經,盡可能完全去除突出髓核組織,從而解除神經壓迫。術中應仔細修補切開的硬膜囊,多數存在硬膜囊腹側裂口,縫合難度較大,此時可應用合適止血材料填塞覆蓋;背側切口要嚴密縫合,并輔以止血材料或自體肌肉貼片;嚴密縫合各層組織,其中尤以筋膜層為甚,防止腦脊液漏的發生。
本例患者經過積極手術干預治療,圍手術期應用ERAS 理念,輔助針灸、康復等治療,目前恢復良好,大小便正常,下肢感覺、肌力恢復正常。若影像學檢查提示硬膜囊內腰椎間盤突出,并且患者出現相應癥狀,應積極行開放手術干預治療,盡早解除壓迫,促進功能恢復,一般術后恢復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