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之所予·不止治愈”為主題的“第十二屆輝瑞新視角乳腺癌高峰論壇”,5月21 以線上方式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兵河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宋爾衛教授等受邀擔任大會主席。宋爾衛院士在致辭中表示,期待各位同道在臨床工作中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共同推動乳腺癌規范化診療在全國范圍內的落地。多位國內乳腺癌領域知名學者齊聚云端開啟乳腺癌診療“新視角”,共同分享了國內外乳腺癌診療現狀,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治療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院長助理、乳腺內科主任王曉稼教授, 在題為 《健康中國2030——開啟HR+乳腺癌診療規范之路》的報告中介紹說,當前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現狀堪憂,乳腺癌已經超過肺癌成為女性第一大高發腫瘤。2020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顯示,乳腺癌年齡標準化發病率達到47.8/10 萬,而2020年中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乳腺癌年齡標準化發病率達到39.1/10 萬,超過了肺癌、前列腺癌等其他癌腫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腫瘤。

王曉稼教授介紹說,激素受體陽性(HR+)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中占比高, 此類患者生存率高,因此更需關注她們的生活質量。HR+(ER+或/和PR+) 是指超過1%的陽性腫瘤細胞可用于確認內分泌治療獲益的乳腺癌患者群體,在美國SEER 數據庫登記的已知HR/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類型的乳腺癌中,72.7%為HR+/HER2-,10.3%為HR+/HER2+,而在乳腺癌的分子亞型中前三位的均為激素受體陽性,此類患者預后較好。
由圖2可知,在試點中萬家店的菌棒單產最高為510克,其次為王院415克,最低是納黑240克。同一品種接種時間不同以致出菇季節的差異,在該地脫袋與不脫袋轉色及人工管理都致使三者產量互存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該品種在當地的栽培時期選擇,轉色方式及技術管理都需根據當地氣候環境而加強考慮。
前面所描述的行為邏輯表示任意的動態事件,不僅改變了變元指派或者計算機狀態。邏輯更適合處理自然語言,而且適用于會話、博弈策略等。所有涉及語言動態效果的意識,都可以認為是基于初始狀態的可計算情況,自然語言是基于認知行為的程序語言。
王曉稼教授強調,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治療目標不同,但均需采取綜合治療手段,HR+乳腺癌同樣也需采取包括內分泌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手段。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有改良根治手術±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以及保乳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 早期治療的目的是爭取治愈, 因此更要強調標準和規范治療。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以化療或內分泌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對于HR 陰性或低表達的患者需考慮化療,HR 陽性但內分泌治療耐藥者(特別是原發性耐藥的患者),也需考慮化療。
王曉稼教授強調,乳腺癌規范化診療與質控有助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近年來得益于腫瘤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醫療技術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惡性腫瘤患者得以實現帶瘤生存,延長了生存期。2003—2015年我國乳腺癌患者年齡標化的5年生存率逐年提高,2003—2005年為73.1%,2006—2008年為78.9%,2009—2011年 為79.7%,2012—2015年為82.0%,每個時期平均變化率提高了2.5%。
乳腺癌外科治療相關質控指標有,一是早期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結活檢手術比例,定義為早期乳腺癌 (臨床分期為T1~2N0M0)患者乳腺癌手術開展前哨淋巴結活檢的病例數,占同期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手術患者病例數的比例。該指標的意義在于早期乳腺癌僅有20%的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對于大多數未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來說,傳統的腋窩淋巴結轉移清掃不能帶來生存獲益,反而會造成上肢淋巴水腫等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治療。因此,對于臨床早期腋窩淋巴結陰性(T
N
M
)的患者應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二是腋窩淋巴結清掃數量為10 枚以上的比例,其定義是乳腺癌患者術中清掃腋窩淋巴結數量為10 枚以上的病例數,占乳腺癌患者術中行腋窩淋巴結清掃的病例數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乳腺癌患者術中清掃腋窩淋巴結的規范性。
王曉稼教授介紹,乳腺癌患者術后HR+患者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的比例是評價乳腺癌術后治療規范的重要指標,其定義為乳腺癌患者術后HR+患者實際接受內分泌治療的病例數,占同期收治的此類患者應接受內分泌治療的病例數的比例。乳腺癌患者術后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患者HR+比例,也體現了乳腺癌術后治療的規范化水平,其人群被定義為乳腺癌患者術后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患者HR+患者病例數,占同期所有接受內分泌治療的病例數的比例。上述兩者的區別在于,HR+患者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的比例體現了在符合指征的患者中內分泌治療的覆蓋情況;接受輔助內分泌治療患者HR+比例,則是體現了對乳腺癌患者正確進行內分泌治療的水平。
王曉稼教授說,得益于篩查及早診早治的普及和治療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大幅提升,但不同地區之間的診斷及治療水平仍存在較大差異。2013年,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導成立了國家腫瘤質控中心,目的是推行腫瘤診療質量控制,規范腫瘤診療行為,促進全國范圍內腫瘤診療規范化、同質化、標準化,最終目標是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例2Alice在社交應用上發布了一條消息,消息中有“教師”這個詞匯,她的朋友Bob(在Alice的社交應用中屬于“朋友”這一訪問者類型)要訪問這條消息。首先,社交應用中的訪問控制模塊會對Bob的請求進行攔截,然后檢查分配給“朋友”這一訪問者類型的隱私規則,以確定Bob的訪問水平(教育工作者),然后調出含有“教育工作者”的這一支(圖3),“教師”節點在“教育工作者”節點下面,最終,訪問控制模塊將消息中的“教師”替換成“教育工作者”(Bob的訪問水平)發送給Bob。
王曉稼教授介紹,乳腺癌診療質量管理至關重要, 近年來國內外發布了多個外乳腺癌診療指南,旨在促進乳腺癌診療規范化、標準化、同質化。2022年2月《中國乳腺癌規范診療質量控制指標(2022版)》發布,進一步推動了乳腺癌規范化診療質控工作。2022年4月《乳腺癌診療指南(2022 版)》發布,該指南明確了乳腺癌要根據是否為激素受體陽性或HER2+,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王曉稼教授以HR+晚期乳腺癌為例,結合《中國乳腺癌規范診療質量控制指標(2022 版)》和《乳腺癌診療指南(2022版)》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解讀。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環境監測是其基本環節,能夠及時向社會傳遞具備法律效應的監測信息。這類數據可以清楚地將環境監測質量數據展現出來,使得環境監測質量成為審核階段最重要的數據信息。因此,要特別注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保證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完好性,環境監測質量是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內容,要在監測流程中重點突出。
王曉稼教授介紹了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策略與用藥注意事項。乳腺癌輔助內分泌治療常用藥物包括:一是抑制或拮抗卵巢功能的藥物如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如孕酮類藥物、雄激素等;二是抑制外周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的藥物,如芳香化酶抑制劑(AI)類藥物; 三是干擾ER 信號的藥物,包括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選擇性雌激素受體下調劑(SERD)等。在藥物選擇上,對于年輕35 歲以下的乳腺癌患者,更推薦卵巢功能抑制劑+芳香化酶抑制劑類藥物;對于中高復發風險的絕經前患者,推薦應用卵巢功能抑制劑, 絕經前患者首選他莫昔芬,他莫昔芬治療期間如果患者已經絕經, 可以換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絕經后患者優先選擇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劑, 建議起始使用;不耐受芳香化酶抑制劑的絕經后患者仍可選擇他莫昔芬治療。患者應在治療前進行激素水平測定,判斷月經狀態;術后輔助內分泌治療的治療期限為5年,延長內分泌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個體化處理,需要結合腫瘤復發的高危因素和患者的意愿綜合決策。輔助內分泌治療(促黃體素釋放激素激動劑除外) 不建議與輔助化療同時使用,一般在化療之后使用,可以與放療及曲妥珠單抗治療同時使用,ER 或PR 陰性的患者不推薦進行輔助內分泌治療。在應用他莫昔芬過程中應注意避孕,需要對子宮內膜進行超聲監測,每6~12 個月進行一次婦科檢查。對于應用芳香化酶抑制劑的患者應監測骨密度和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患者在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期間還應監測血脂。
王曉稼教授介紹,卵泡刺激素(FSH)和血清雌二醇(E
)水平可提示換用芳香化酶抑制劑時機。在卵巢功能完善的女性中芳香化酶抑制劑沒有活性,故芳香化酶抑制劑應在絕經后使用,卵巢仍有功能的患者不可單獨應用芳香化酶抑制劑, 但可聯合卵巢功能抑制劑(OFS)+芳香化酶抑制劑。他莫昔芬治療期間如果患者已經絕經可以換用芳香化酶抑制劑;如果患者最初采用他莫昔芬單藥治療,并在一段時間后維持閉經且FSH 和E
水平都處于絕經后范圍內,可換用芳香化酶抑制劑;換用芳香化酶抑制劑后還需持續評估數月,以確保卵巢功能沒有被重新激活。臨床需監測月經狀態不足以確定是否絕經,因為患者可能閉經但仍有卵巢功能恢復的生化證據,從而導致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的結局更差,所以在換用芳香化酶抑制劑前應評估FSH 和E
的水平。
王曉稼教授說,HR+的各期乳腺癌患者均需接受綜合治療。在原位癌治療方面,對于小葉原位癌指南建議三苯氧胺治療5年+定期隨訪,或行乳房切除(降低風險)±乳房重建;對于導管原位癌行腫瘤擴大切除+放療, 或全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結活檢±乳房重建。在浸潤性癌治療方面,對于可手術的乳腺癌(Ⅰ、Ⅱ期),指南推薦改良根治術±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或保乳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對于局部晚期乳腺癌(Ⅲ期),指南推薦新輔助治療后行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對于晚期乳腺癌(Ⅳ期) 指南推薦以化療或內分泌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對于分葉狀腫瘤指南推薦進行廣泛切除,定期隨訪(不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
王曉稼教授介紹,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的適應證是年齡偏大,無病生存期>2年 (聯合部分靶向藥物時可適當突破該界限), 僅有骨和軟組織轉移,無癥狀的內臟轉移,ER 或/和PR 陽性,即使受體不明或受體為陰性的患者,如臨床病程發展緩慢也可嘗試使用內分泌治療。絕經前或絕經后的患者均可考慮在內分泌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靶向治療。晚期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一線及二線治療策略分別是:一線治療:HR 陽性或HER2 陰性絕經后(自然絕經或手術去勢)或絕經前但經藥物去勢后的乳腺癌患者, 芳香化酶抑制劑聯合CDK4/6抑制劑是一線治療的優先選擇;當CDK4/6 抑制劑不可及時單藥內分泌治療也可行,絕經后(自然絕經或手術去勢) 患者可使用氟維司群、芳香化酶抑制劑。ER 調變劑使用,絕經前患者可使用卵巢功能抑制劑聯合氟維司群,卵巢功能抑制劑聯合芳香化酶抑制劑,卵巢功能抑制劑聯合ER 調變劑;絕經前患者在使用卵巢功能抑制劑后,可按照絕經后模式處理。二線治療,對于尚未使用過CDK4/6 抑制劑的患者,氟維司群聯合CDK4/6 抑制劑是HR 陽性或HER2 陰性絕經后(自然絕經或手術去勢)或絕經前但經藥物去勢后乳腺癌患者二線內分泌治療的優先選擇; 甾體或非甾體類芳香化酶抑制劑(±OFS)或他莫昔芬(±OFS)聯合CDK4/6 抑制劑也可使用。
王曉稼教授介紹,乳腺癌輔助化療的適應證是腋窩淋巴結陽性,對淋巴結陰性的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只適用于那些具有高危復發風險因素的患者,高危復發風險因素包括年齡35 歲以下, 腫瘤直徑2 cm 以上, 腫瘤分級Ⅱ~Ⅲ級,脈管 瘤 栓,HER2 陽 性、ER/PR 陰 性者。乳腺癌輔助化療的相對禁忌證是妊娠早期患者通常禁用化療,妊娠中期患者應慎重選擇化療;明顯衰弱或惡病質,嚴重感染、高熱、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胃腸道梗阻或穿孔者以及心血管、肝腎功能損害者等都是化療相對禁忌證。王曉稼教授強調,早期乳腺癌化療以治愈為目標,早期乳腺癌輔助化療的目的是爭取治愈,因此更強調標準的規范化化療,化療方案包括以蒽環類為主的方案,蒽環類與紫杉類聯合方案,蒽環類與紫杉類序貫方案,不含蒽環類的聯合化療方案等。輔助化療一般不與內分泌治療或放療同時進行,化療結束后再開始內分泌治療,放療與內分泌治療可先后或同時進行。
(1)在進行面板堆石壩填料施工過程中,首先應對料場的填料進行取樣試驗,測定填料的含水量,篩分、擊實等指標,并經監理工程師確認,然后采用自卸汽車倒車卸料攤鋪,推土機整平。此外,為了保證虛鋪厚度的均勻、準確,在碾壓試驗條帶兩側邊線處插鋼筋棍拉線。整平過程中,對局部不平及集料處用人工進行整平,確保填料均勻、平整。
新近發布的《中國乳腺癌規范診療控制質量指標 (2022 版)》包括了診斷部分、外科部分、藥物治療、放療、其他(MDT 及隨訪)等20條乳腺癌質量控制指標,以及乳腺癌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乳腺癌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乳腺癌患者非計劃二次手術率、乳腺癌低風險組患者死亡率4 條乳腺癌質量管理指標,王曉稼教授分別進行了簡要的解讀。
王曉稼教授說,“健康中國2030”提出要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癥開展早診早治工作,將符合條件的癌癥等重大慢性病早診早治的適宜技術納入常規診療。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2015年我國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19.1%,2020年比2015年降低了10%,2030年要達到較2015年降低30%的目標。
(1)強回聲型:共計8例(其中左肺5例,右肺3例),聲像特點為胎兒肺內有強回聲包塊,且邊界較為清晰。并且回聲的強度高于同側其他部分以及對側的肺組織。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提示4例胎兒的病灶內部存在體外循環血流,提示為隔離肺。
與藥物治療相關的質控指標有,一是臨床分期為Ⅲ期的乳腺癌患者術前新輔助治療比例,其定義為臨床分期為Ⅲ期(不含T
N
M
)的乳腺癌手術患者術前行新輔助治療的病例數,占同期收治的臨床分期為Ⅲ期(不含T
N
M
)的乳腺癌手術患者病例數的比例,該指標反映了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療規范性。二是乳腺癌患者化療記錄規范率,這一指標是評估乳腺癌患者治療規范性及制訂后續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指標。其定義為記錄了化療方案、 化療藥物劑量、化療時間的乳腺癌人次數,占同期收治的乳腺癌化療患者人次數的比例。術后輔助化療一般在術后60天內開始,化療方案、化療藥物劑量是化療的關鍵指標,這一指標是評估患者治療規范性及制定后續治療方案的重要參考。全身系統性治療包括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治療、 支持治療等, 晚期轉移性(M
) 乳腺癌首次治療選擇全身系統性治療比例這一指標被定義為,晚期轉移性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療選擇全身系統性治療的病例數,占同期收治的首次治療晚期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數的比例。
課程最終的學業評估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學生在線學習的情況、見面課的表現、各個階段性測試以及期末考試的成績予以綜合評定。此外,由于課程助教也會通過論壇上學生之間的互動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課程的最終學業評估還會將機器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從而實現更為合理的多元化評價。最終通過課程考核的學生會獲得課程修讀證書和相應的學分認證,以此激勵學生的選課、學習熱情。
王曉稼教授指出,中國乳腺癌患者生存率與發達國家仍存在差距,2011—2015年間,中國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82%,2009—2013年間, 美國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91%,2009—2013年間,澳大利亞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為90%。同時,我國乳腺癌診療水平存在地域差異,接受規范治療的患者占比較低。研究數據顯示,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城市人群乳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顯著高于農村,且近年來農村地區的乳腺癌發病率呈快速增長趨勢;我國中西部地區乳腺癌發病率雖然低于東部沿海地區,但中西部地區的疾病藥物可及性和診療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王曉稼教授分析認為,當前我國乳腺癌治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早期發現率低,晚期死亡率高;診療水平存在地域差異; 尚存在治療不足或治療不規范問題; 藥物可及性受限且即使在醫療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北京地區,只有80.1%的HR+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內分泌治療,造成治療不足;而另有9.2%的HR-乳腺癌患者也接受了內分泌治療,造成治療不當,因此中國乳腺癌治療迫切需要構建規范的診治體系,快速提高診療質量。
王曉稼教授介紹, 乳腺癌MDT 和隨訪相關質控指標包括,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療前完成MDT比例和乳腺癌患者治療后隨訪率。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療前完成MDT比例是指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療前完成MDT 討論的病例數, 占同期接受首次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數的比例,該指標是保證腫瘤治療規范化和個體化的重要過程性指標。乳腺癌患者治療后隨訪率是指,乳腺癌住院患者分別于治療后第N年內完成隨訪的病例數,占同期治療乳腺癌住院患者病例數的比例,這一指標反映了醫療機構治療乳腺癌患者的長期管理水平,為進一步評價乳腺癌患者結局提供了評價依據。
此外,乳腺癌放療相關質控指標有,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放療比例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的放療比例。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放療比例是指乳腺癌患者保乳術后實際接受放療的病例數,占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后應放療病例數的比例。其意義是,原則上所有接受保乳手術的患者均需接受放射治療,該指標反應了乳腺癌患者保乳手術后治療的規范性。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的放療比例是指,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T
~T
或淋巴結轉移個數4 枚及以上患者中實際接受放療的病例數,占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T
~T
或淋巴結轉移個數4 枚及以上患者應接受放療的病例數的比例,該指標反應了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的治療規范情況。乳腺癌放療記錄規范率是指記錄了放療技術、靶區定義、放療劑量的乳腺癌人次數,占同期收治行放療的乳腺癌人次數的比例, 該指標是放療技術、靶區定義、 放療劑量的關鍵指標,體現了乳腺癌治療規范化水平,此外放療記錄也是評估患者再放療可能性及放療并發癥的重要參考。
王曉稼教授介紹,4 項乳腺癌質量管理指標分別是,一、乳腺癌手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其定義是指乳腺癌手術患者發生并發癥的例數,占同期出院的乳腺癌手術患者人數的比例,該指標反應了乳腺癌手術相關的醫療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二、乳腺癌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率,其定義為乳腺癌患者發生Ⅰ類切口手術部位感染人數,占同期乳腺癌Ⅰ類切口手術人數比例,該指標反映了醫院對接受Ⅰ類切口手術的患者的醫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情況。三、乳腺癌患者非計劃二次手術率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間因各種原因導致需進行計劃外再次手術的人數所占比例,該指標反映了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四、乳腺癌患者低風險組病例死亡率是指乳腺癌患者采用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分組器測算產生的低風險組病例,其死亡率是指該組死亡的病例數占低風險組全部病例數量的比例,該指標是衡量醫院對住院患者所提供服務的安全性和質量。
王曉稼教授強調,HR+乳腺癌治療不良反應將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隨著乳腺癌患者治療生存率的不斷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亟待改善;HR 陽性乳腺癌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等都可能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包括出現心血管毒性,骨、關節/肌肉痛,消化道反應,血液學毒性,婦科疾病等并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因此要加強臨床用藥監測。
在剛剛結束的 “2022年中國臨床腫瘤學年度進展研討會(BOC)暨Best of ASCO 2022 China”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理事長、江蘇省人民醫院婦幼分院副院長殷詠梅教授介紹了最新國際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療進展。
殷詠梅教授介紹,HR+/HER2-乳腺癌人數眾多,約占乳腺癌患者的60%。在晚期階段,內分泌治療仍然是HR+患者系統治療的基石。近年來,CDK4/6 抑制劑聯合內分泌治療已成為新的治療標準,CSCO BC 指南將AI 或氟維司群聯合CDK4/6 抑制劑作為HR+/HER2-晚期內分泌治療敏感或失敗的Ⅰ級推薦。目前可供選擇的CDK4/6 抑制劑有四種, 對于經CDK4/6 抑制劑治療進展后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其后續的內分泌治療應如何進行選擇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殷詠梅教授介紹,今年ASCO大會上揭曉了TROPiCS-02 研究結果,Trop-2 ADC 類藥物為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后線治療帶來了更多選擇。研究中入組的HER2-患者,其HER2 表達并不是純粹的陰性,而是HER2 IHC 1+或2+且ISH-的患者。在TROPiCS-02臨床研究中,與TPC 治療相比,SG在經2~4 線化療的MBC 人群中也獲得了陽性結果, 這樣的結果為我們對此類人群的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總體來說,過去對于這部分患者的后線治療,單純使用化療,現在多了新型的ADC 藥物,而且其效果相對化療藥物來說更優。(封面圖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院長助理、乳腺內科主任王曉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