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珊珊 劉利敏 金潤女 周 潔 韓延澤▲
1.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護理部,福建泉州 362000;2.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呼吸科,福建泉州 362000;3.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神經內科,福建泉州 362000;4.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內分泌科,福建泉州 362000
吸入性損傷是因吸入熱力、有毒或刺激性氣體引起的呼吸道和肺實質損傷。患者吸入大量煙霧、有害氣體等引起急性肺損傷及呼吸窘迫綜合征,死亡率高達80%。相關報道指出,吸入性損傷患者與無吸入性損傷的患者相比,病死率提高2 倍。氣管切開術是治療吸入性損傷的重要舉措。氣管切開對臨床護理提出更高要求,常規護理無法滿足其需求。集束化護理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處理某種臨床問題,目的在于為患者提供優化的護理服務,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本研究選取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接診的90 例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集束化護理預防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患者套管脫出的效果及滿意度。
選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接診的90 例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5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齡21~65 歲,平均(43.59±2.11)歲;人工氣道創建時間1~16 d,平均(8.50±0.62)d;致傷原因:火焰19 例,熱力15 例,熱液11 例。研究組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20~65 歲,平均(43.60±2.13)歲;人工氣道創建時間1~18 d,平均(8.53±0.61)d;致傷原因:火焰18 例,熱力16 例,熱液1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19032302)。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實施氣管切開;②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吸入性損傷前存在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嚴重哮喘或呼吸疾病者;③重度休克者;④預計生存時間少于24 h 者。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氣管切開的治療方法?;颊咝信P位,頸肩部后仰,充分暴露頸部,氣管切開,接呼吸機(瑞邁特,型號:G3B20A)機械通氣。
1.2.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術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做好患者心理護理,針對配合度差的患者及時進行溝通,妥善固定套管,避免意外拔出。護理時間為2 周。
研究組患者采用集束化護理,①氣管切開前與患者及家屬建立溝通,取得其同意,同時對患者給予開導,講解切管切開的必要性,提高患者配合度。②氣管切開時如患者清醒可給予心理支持,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如患者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可對其肢體進行約束,或遵循醫囑給予鎮靜藥物鎮靜,置管過程密切監測患者血氧飽和度及其他生命體征指數。③頸部水腫期間及時調整系帶, 減少醫源性的壓力性損傷,保證患者呼吸順暢,待頸部水腫開始吸收后,密切觀察氣管切開系帶松緊度,根據具體情況對松緊度進行調整,以容納一指為宜。氣管切開術后1 周內護理人員每間隔1 h 觀察一次,并在患者改變體位及移動呼吸機前后進行觀察, 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管路進行固定,翻身過程可將呼吸機管道分離,避免因呼吸機管道重力問題造成導管脫出。④更換喉墊時佩戴無菌手套, 雙手分別固定套管對喉墊進行更換?;颊叻頃r護理人員檢查吸氧管長度,避免造成牽拉,檢查套管和棉墊距離,避免壓迫。頸部創面換藥時,固定套管。⑤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癥狀,如患者頸部存在燒傷,于氣管套管系帶與創面之間墊有殺菌作用的敷料,每日至少更換1 次敷料。⑥加強氣道濕化,促進痰液排出,氣道濕化中使用人工鼻的患者每日必須更換1 次,發現痰痂堵塞立即更換。定時遵循醫囑實施霧化吸入,每日6 次,對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于吸痰前推入5 ml 生理鹽水,待患者出現嗆咳時及時吸出。護理時間為2 周。
比較兩組患者的氣管套管脫出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血氣分析指標水平及滿意度評分。①并發癥:包括創面感染、肺部感染、呼吸道阻塞、呼吸道黏膜出血、低氧血癥。②血氣分析指標:采用血氣分析儀[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cobas b 123<4>POC system]測定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酸堿度(power of hydrogen,pH)、血氧分壓(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血氧飽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水平。③護理滿意度:采用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自評調查問卷進行評價,采取百分制,評分越高,滿意度越高。該問卷信度系數為0.801,有效回收率為100%。

研究組患者未發生氣管套管脫出,對照組套管脫出發生率為8.89%(4/45), 研究組患者的氣管套管脫出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4.186,P=0.041)。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pH、PaCO、PaO、Sp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PaCO水平低于護理前,PaO、SpO水 平 高于護理前,研究組患者的pH 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pH、PaCO水平低于對照組,PaO、SpO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前后pH 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氣分析指標水平的比較(±s)
研究組患者的滿意度評分[(93.09±3.11)分]高于對照組[(84.47±3.7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869,P<0.001)。
吸入性損傷是導致燒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吸入性損傷可導致患者出現肺水腫、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主要原因為化學物質、有毒煙霧、熱力等對呼吸道造成損傷,損傷機制復雜,給臨床治療帶來較大難度,尤其是針對氣管插管的患者,需加大護理力度,以減少套管脫出發生。造成氣管套管脫出的高危因素有多種,如氣管套管型號不合適、患者躁動、氣管套管固定不合適、體位變化時出現牽拉、患者用力咳痰、護理人員護理操作不當等。集束化護理作為新興的護理模式,可有效實施循證實踐指南,其基于證據、護理措施相互關聯。近年來在多種疾病護理過程得以應用,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氣管套管脫出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華菊等研究結果相一致。根據套管脫出風險因素分析結果,集束化護理干預中加強巡視,每間隔1 h 巡視一次,根據頸部水腫吸收情況進行系帶調整,使系帶松緊度適宜,避免因系帶過緊影響患者呼吸,過松導致系帶脫落。翻身過程將呼吸機管道分離,避免因呼吸機管道重力問題造成導管脫出。更換喉墊、患者翻身時護理人員對套管進行固定,并檢查吸氧管長度,避免造成牽拉。同時關注患者是否存在煩躁不安情況,避免因患者煩躁出現自行拔管的現象,預防套管脫出的護理措施更加細致、全面。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水雨研究結果相一致。護理前,兩組患者的pH、PaCO、PaO、Sp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PaCO水平低于護理前,PaO、SpO水平高于護理前, 研究組患者的pH 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pH、PaCO水平低于對照組,PaO、SpO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榮燕等研究結果相一致。集束化護理將循證護理理念引入,對患者進行預見性、計劃性的護理指導,優化護理流程,保證護理工作的條理性。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預防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患者套管脫出的效果顯著,患者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