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靜
(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江蘇 南京 210019)
毫無疑問,單元教學整體設計的理念與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教學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根據小學統版編語文教材的編排理念,除了突出方法、技能、內容等單元語文學科要素,還強調以活動統攝的學習經歷的融合和提升,這是素養導向和學生主體的重要體現。
通常,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都應該立足于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用分層任務驅動學習進程,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落實單元語文要素,讓學生獲得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一般認為,單元教學整體設計的關鍵,是真實情境和任務驅動。在具體的活動主題提煉、層級任務分解和手段支持環節,在跨學科視域下,有意識地引入相關學科資源,會使得單元整體設計更具有開放性、深度性和體驗性,也有利于調動和增強學生的學習經驗。
那么,什么是跨學科視域?跨學科視域是一種融匯學生不同學科知識和經驗的教學視野和理念。“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是指低、中、高三個學段的小學生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語文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在真實的情境中,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整合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的信息、數據、技術、視角、概念等,進行合作與探究,解決問題,創作作品等。跨學科的語文教學視域不僅關注跨學科知識的融匯,還包含跨學科技能的運用和態度體驗的激發喚醒。它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科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那么,在跨學科視域下,其他學科的相關資源是如何融入并促進單元教學整體設計的呢?本文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為例加以說明。
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圍繞“世界各地”這個人文主題,編排了《威尼斯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三篇課文,分別描寫意大利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風光、荷蘭寧靜安閑的美麗牧場、埃及古老的金字塔。單元內容如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展現了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觀,激發了學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興趣。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本單元所設置的課后習題和“交流平臺”等都對單元要素的落實有所體現;而習作任務“介紹一處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則應該從主題到手法落實本單元的語文目標。從上述本單元涉及的人文主題和相關內容出發,我們梳理跨學科的相關內容如下。
通過上述從人文主題角度的梳理,“家鄉名勝風景”“祖國的名山大川”“自然環境之美”等主題與本單元人文主題相關,借鑒道德與法治學科和音樂學科涉及的主題內容,結合本單元的語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我們可以將本單元的主要活動任務確定為“舉辦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博覽會”。以這個主要任務為驅動,可以嘗試重組本單元相關學習要素,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任務驅動下,聯系跨學科的資源積淀,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達成本單元的語文學習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如陸志平先生所說,單元總任務是引導、統領整個單元學習活動的任務,要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
根據通常的單元整合教學設計原則,在確定了單元主要活動任務之后,總任務需要按照一定的邏輯系統地分解為若干個子任務來驅動單元學習進程。
以本單元總任務“舉辦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博覽會”為例,這個任務是一項系統工程,通常按照任務進程統籌分解任務。
分任務一:分組查找資料,確定推介項目。
將班級學生分為4個自然組,分別查找資料,確定各組推介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并做組際交流。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2021年7月25日,共有56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4處,世界自然遺產14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4處,世界文化景觀遺產4處。源遠流長的歷史使中國繼承了十分寶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它們是人類的共同瑰寶。本次活動擬分小組選擇4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舉辦班級推介博覽會。
分任務二:研讀單元課文,擬寫推介文書。
擬寫推介文書是本次旅博會的重中之重。這個環節的任務包括了本單元習作:“介紹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所有能力點——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撰寫文章。那么,介紹哪些方面,如何介紹,不僅要建立在資料檢索的基礎上,還需要認真研讀本單元的3篇課文,以做內容、方法上的借鑒。此環節為閱讀與表達,重點落實單元語文要素——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
分任務三:再次借鑒課文,完成文書配圖。
這個環節首先研究借鑒課文介紹的重點內容和課本插圖的聯系,給項目推介文書配上幾幅合適的插圖,以期圖文并茂,增加吸引力。此環節繼續落實課文閱讀能力點。
分任務四:確定解說人員,小組分頭開展。
每一小組選擇一名去過或者熟悉該文化遺產的學生,作為展臺前的解說人員。一般旅游博覽會設有“文旅大咖分享”環節,在本次活動中,解說、分享由展臺解說員擔任。此環節旨在落實本單元“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的能力點。
通過將總任務活動分解為若干分任務,重新組合本單元語文要素,學生在研讀本單元文本的基礎上,在真實情境下完成活動任務,達成語文目標。
真實情境下的任務驅動式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式學習,強調的是全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基于跨學科學習的視域,我們梳理與本活動相關的跨學科學習經驗如下。

表2 與分層設計相關的跨學科學習經驗
通過上述梳理,可以啟發單元設計分任務的進一步劃分。比如,我們發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分享”“合作”“展示環保成果”等經驗,已經被有機融入上述單元分解任務中;而三年級下冊的“體驗交通方式,設計旅游路線”的學習經驗,則可以被運用于“分任務三:完成圖文配合”,這既是旅游推介的真實需要,又是過往學習經驗的調動。
因此,通過梳理和提煉相關跨學科學習經驗,可以為單元總任務的逐級分層設計提供靈感,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重溫以往的學習經驗,讓學生深度體驗學習的價值感與成就感,并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
任務驅動式單元學習任務的完成,不僅需要學生情感、興趣的投入和學習體驗的調動,還需要基于學生相關的跨學科技能。沒有跨學科綜合技能的支持,活動的順利完成和課程目標的完美落實是不實際的。
那么,以本單元的整體設計為例,完成“舉辦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博覽會”的總任務,具體會涉及哪些跨學科的技能呢?梳理如下。

表3 與本活動相關的跨學科學習技能
通過梳理學生跨學科學習的內容,語文教師能清晰地了解學生已經在其他學科中掌握的相關技能。這樣的跨學科視域,可以開闊教師設計語文活動的視野;所有相關技能,均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凸顯并運用,以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完成各項活動任務,最終達成語文學習的目標。
以本單元的整合活動設計為例,數學學科的“確定位置”“多邊形”等內容產生的技能,有助于分解任務“手繪導游路線圖”的完成;科學學科“關心天氣”“植物與環境”“動物大家庭”等專題技能,可助力學生完成推介文書和解說詞的寫作;而美術學科的“設計標志”“廣告招貼畫”“電腦畫圖”等技能,都能促進各環節分任務的完成,并提升活動體驗,最終達成單元語文目標。
綜上所述,跨學科視域下進行的單元整合教學設計,在研究單元語文目標并以此為核心的前提下,梳理、了解相關跨學科內容,可以更好地從主題選擇、任務分解及技術支持等角度助力設計的完善,同時便于調動學生綜合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最終促成任務完成,落實語文目標。
當然,跨學科視域并不需要生硬機械地使用。所有跨學科資源,都必須以語文要素的落實為歸依,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科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促進學生的語感提升,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思維或習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