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田 王傳海 喬小磊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主要表現為持續性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或排便不盡感,排除胃腸道器質性病變(如腫瘤、炎性病變等)、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如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系統)及藥物相關等繼發性因素所引起的便秘。功能性便秘的發病率在逐步上升,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亞洲國家患病率為1.4%~32.9%[1]。在國內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約3.19%~17.6%[2-5],并且南北方具有差異,南方略高于北方[6]。便秘不僅可以引起痔、肛裂等肛門部疾病的發生、誘發結腸癌,而且還會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危及人們的生活質量。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濫用瀉藥,易產成藥物的依賴性和對藥物耐受性降低,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加重病情,出現結腸黑病變,甚至癌變。因此合理治療便秘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飲食結構改變、高脂高熱量飲食增多,便秘的證型也在發生變化,筆者在臨床中發現腸道濕熱型便秘不在少數,現用加味白頭翁湯治療腸道濕熱型便秘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患者來源于2019年1月—2020年7月就診于開封市中醫院肛腸科,符合標準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39.12±3.71)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32±1.01)。對照組中男14例,女15例;年齡21歲~59歲,平均年齡(38.74±4.42)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1.3±0.92)。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周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羅馬Ⅲ標準[7]:(1)具備在過去6個月中至少最近3個月連續或間斷出現以下2個或2個以上癥狀:①25%的排便時間費力;②25%的時間有糞便呈團塊或硬結;③25%的時間有排便不盡感;④25%的時間有排便時肛門阻塞感或肛門直腸梗阻;⑤25%的時間需要用手法協助。每周排便<3次。(2)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1.2.2 中醫診斷標準便秘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相關便秘證候分類標準:腸道濕熱:大便黏膩,腹部脹滿,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肛門墜脹,舌苔黃膩,脈滑數。
1.2.3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發病年齡18~60歲的患者。
1.2.4 排出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報或嚴重腸道疾患,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腸梗阻、直腸病變等;(2)合并有心臟病、高血壓病等嚴重軀體及特殊人群(包括哺乳期、孕期等);(3)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內服方藥:白術60 g,白頭翁15 g,黃連10 g,黃柏10 g,秦皮15 g,炒枳實15 g,三棱15 g,莪術15 g,薤白15 g,柴胡15 g,白芍20 g,當歸15 g,甘草5 g。上藥浸泡半小時后分2次水煎煮,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每次200 m1,分別觀察記錄服藥后第14天、第28天排便情況。
對照組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國藥準字H19990315 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每次5 mg,每日3次,分別觀察服藥后第14天、第28天排便情況。
1.4 觀察指標中醫癥狀量化評分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癥狀量化評分
1.5 療效評定標準疾病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及療效標準》[8]制定便秘療效標準。治愈:2 d以內排便1次, 便質轉潤,自覺癥狀緩解。好轉:3 d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通暢,自覺癥狀較前明顯改善。無效:排便與自覺癥狀均無改善。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療效指數=(治療前的總積分-治療后的總積分)/治療前的總積分×100%。
1.6 統計學方法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評分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均明顯降低,治療前、14 d和28 d每2次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在治療14 d及24 d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 (分,
2.2 臨床療效治療組30例中,治愈 20 例占 66.66%(20/30),好轉8例占 26.66%(5/30),無效 2例占6.66%(2/30),總有效率為93.33%(14/30);對照組 30例中,治愈 14例占46.66%(14/30),好轉9例占30%(9/30),無效7例占 23.00%(7/30),總有效率為77.00%(25/30),2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功能性便秘屬于中醫學“大便難”“秘結”“后不利”“脾約”等范疇。本文闡述的腸道濕熱型便秘屬于濕秘的一種。濕邪致秘的記載最早可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要》言:“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稿……大便難”。明確提出濕秘概念的是南宋的嚴用和[9]在其所著的《嚴氏濟生方》中提出:“秘凡有五,即風秘、氣秘、濕秘、冷秘、熱秘是也”。雖然濕秘及濕熱型便秘目前在中醫教材中很少提及,但由于氣候及現代人飲食結構變化,喜食肥甘厚膩之品,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脾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故內生濕熱,腸道濕熱型便秘患者數量逐漸上升。正如《素問·奇病論》中言:“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近年來對濕熱便秘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劉娜[10]對232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研究發現濕熱質占22.4%。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論述濕熱便秘與脾胃及血瘀的關系:(1)濕熱便秘與脾胃的關系:濕熱秘與脾胃的升清降濁有密切的關系,如吳鞠通[11]在《溫病條辨·下焦》言:“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濕性重濁黏膩不爽,濕熱之邪留戀中焦脾胃,易阻遏脾胃氣機運化。脾胃為氣機之樞紐,不能上通下達,久則化熱入營耗血,耗傷津液,腸道干澀易引起腸道傳輸功能障礙,導致腹脹、大便秘結,濕邪蘊結則大便黏膩不爽。濕為陰邪,熱為陽邪,二者結合,有形之濕邪為無形之熱邪提供依附,如油和面,難解難分,正如清代吳鞠通[11]在《溫病條辨·中焦·濕溫》中言:“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故在治療濕熱便秘時注意調暢脾胃氣機,氣化則濕熱容易化,從而使“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的生理功能的恢復。(2)濕熱便秘與血瘀的關系:彭軍良等[12]認為便秘日久,致氣陰兩虛,氣虛不能行血,可導致血行緩慢,不通則凝,血凝于絡導致血瘀內阻?!把茌d氣”,血瘀則氣行不暢,阻于腸道間,故血瘀又可加重便秘,兩者形成惡性循環,故病程日久要考慮“久病必瘀,久病兼瘀”的理論,正如《普濟方》中言:“人之一身不離乎氣血,凡病經多日療治不痊,須為之調血”。葉天士《醫林改錯》中言:“大凡經主氣、以絡主血,久病血瘀”。有學者研究認為在治療慢性便秘時除辨證論治外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桃仁、紅花、當歸等效果顯著[13-15]。故治療濕熱便秘時除考慮清熱化濕,還要考慮到健脾及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本方重用白術,以鎮脾土,健脾益氣祛濕,健脾則有助于氣機化生, 氣化則津生,津液充足則腸道澀滯可解,胃腸蠕潤有力則便秘得治。如《本草通玄》中記載白術“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降,而糟粕下降”。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共同組成白頭翁湯,具有清熱燥濕、清熱利濕的作用,一掃三焦之濕熱,使濕得已化,正如姚樹坤[16]提出的“熱從濕中而起,濕不去則熱不除也”,切忌為求快而一味的而攻伐壅補。三棱與莪術破血行氣,現代藥理表明有促進胃腸動力之功。當歸具有補血活血、潤燥滑腸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當歸中的揮發油具有改善循環系統病變及促進腸道平滑肌運動的功能的功效[17],與三棱、莪術同用起到攻補兼施之效。枳實具有破氣化痰、消積的作用,使胃氣得降,與白術合用構成《內外傷辨惑論》經典方積術丸,用于脾虛納呆、腹脹等證。薤白以通陽散結之效宣肺氣,肺與大腸相表里,起到提壺揭蓋、宣肺通腹的作用,從而達到消除下焦壅塞之目的。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柔肝止痛,如清唐容川在《血證論》中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疏泄功能正常,則脾胃升降有常,將營養精微物質輸布周身,糟粕殘渣從二便而解。甘草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本方以健脾調暢氣機為基、清熱燥濕祛除病因為先,然后補血活血同用,使肺氣得宣、脾胃升降有序、肝氣疏通、腸道通調,邪出有路,濕熱逐除,使各臟腑重新達到“陰平陽秘”狀態,大便自通。
綜上所述,加味白頭翁湯加有效濕熱腸道型便秘,值得在臨床中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