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強
在目前的臨床中,咳嗽作為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呼吸內科疾病,發病人群并不集中,各個年齡段都會出現,主要受到了炎癥感染以及感冒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在精神心理因素、上皮黏膜損傷以及氣道高反應的作用下,不慎接觸刺激咽喉的物質,喝水和進食過快,服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也會出現咳嗽癥狀。咳嗽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進行及時的控制,則很容易產生病情遷延的情況,加大了治療難度,造成患者并發慢性反復性咳嗽的癥狀[1]。在臨床治療中,通常采用藥物干預的治療方案,常規西藥能夠實現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但是具有較高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同時容易復發[2]。如果按中醫理論治療,針對咳嗽開展深入的研究,借助中藥治療方案,可以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因此,本研究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7月翼城縣人民醫院診治的50例咳嗽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針對咳嗽患者采用宣肺止咳湯加味治療后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1月—2021年7月翼城縣人民醫院診治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按照患者接受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2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共包括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結構中最大的為72歲,最小的為12歲,平均年齡(44.14±11.25)歲;病程最長為6 d,最短為4 d,平均病程(4.22±0.48)d。研究組中共包括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結構中最大為73歲,最小為13歲,平均年齡(43.35±10.21)歲;病程最長為7 d,最短為1 d,平均病程(4.31±0.42)d。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在年齡、性別以及病情等指標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為咳嗽患者;②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大感染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合并其他器官衰竭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在治療中,按照常規藥物治療的方案,醫師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給予必咳平、抗生素以及沐舒坦等藥物進行治療,同時配合采用對癥支持的方案,治療時間為14 d。研究組患者則采用宣肺止咳湯加味治療的方案,其主要功效為疏風止咳、宣肺利氣。方藥組成:桔梗6 g,荊芥10 g,百部15 g,紫菀12 g,陳皮12 g,白前10 g,清半夏10 g,白芥子 6 g,杏仁8 g,紫蘇子10 g。每天1劑,水煎服,煎藥過程中使用武火煮開,文火再煮20~25 min,取汁;加水再煎25 min,取二汁混勻,日1劑,400 ml分2~4次飯后及睡前服。對于存在鼻塞聲音嚴重的患者,需要加入蒼耳子、辛夷花;風寒入肺患者,需要加入生姜、麻黃;咳嗽癥狀嚴重患者,加入枇杷葉、前胡、浙貝母;風熱或風寒轉化為內熱患者,加入菊花、薄荷、連翹;聲音嘶啞,咽喉疼痛患者,加入山豆根、射干;燥邪入肺患者,加入沙參、桑葉、象貝;咯血患者,則需要增加白茅根與生地黃。治療時間為3 d,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合理調整藥物用量與組方。如果患者的咳嗽癥狀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則需要按中醫理論辨證論治。
1.4 療效評定標準結合患者的臨床效果,將其分為顯效、有效、無效。①顯效: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咳嗽癥狀消失;②有效:患者生命體征改善,咳嗽癥狀得到好轉;③無效:患者病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出現加重情況。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達到96%(24/25),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僅為72%(18/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咳嗽癥狀積分與咳嗽消失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咳嗽患者咳嗽癥狀積分及咳嗽消失時間比較 (例,
咳嗽是以發出咳聲或伴有咳痰為主癥的一種肺系病證。西醫學中的“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型哮喘等以咳嗽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均屬于此病范疇。咳嗽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病,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多發生在感冒后,或接觸一些刺激性氣體誘發,經久不愈,一般不伴有發熱和憋喘。從生理角度講,咳嗽是一種保護作用。但是當咳嗽變得頻繁和劇烈,尤其是慢性和反復的咳嗽,則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已經對咳嗽的病因,病機,證候分類和治療有專篇的論述。如《素問·咳論》對咳嗽病因的認識,其中提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外邪犯肺合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均可導致咳嗽,這些都為咳嗽的辨證奠定了理論基礎。后世醫家也對咳嗽的病因、證治做了進一步闡發。如明代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咳嗽》中指出:“以余觀之,則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據此執簡馭繁地將咳嗽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至今仍為臨床所遵循。總體來說,中醫學認為,咳嗽既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又是肺系疾病的一個癥狀。咳嗽是有外感和內傷等多種病因,導致肺氣失于宣發、肅降,使肺氣上逆而引起的一種反射性行為,病位在肺。在臨床上把咳嗽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而治療尤以前者為當務之急,因為外感不治,延久必致內傷,內傷復外感,又會加重病情,故不能輕視之。對于外感咳嗽來說,發病的誘因主要包括風、寒、燥等侵入肺部,出現咳嗽相關的癥狀。在不同季節中,患者的臨床證型有著較大的差異,主要包括風寒襲肺,風熱犯肺,風燥傷肺,其中風作為咳嗽的主要因素,在肺部病理作用下,出現了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的表現,最終產生了咳嗽的癥狀[3]。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通常采用西藥的方式,通過服用必咳平、抗生素以及沐舒坦等藥物,有利于患者咳嗽癥狀的改善,但是西醫治療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同時復發率較高,部分患者耐受性較差,影響了治療效果[4]。宣肺止咳湯是在《醫學心悟》止嗽散的基礎上加減組方的,止嗽散是程鐘齡所創的經驗方,對于多種咳嗽都有效。程氏說:“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去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該方無論老人孩童、久病新病,妊娠前后,皆可服用。作為一種中藥組方,可以按照中醫中藥的規律,選擇一些基礎藥物,同時結合患者的病證,進行加味治療,實現治療針對性地提升。其中陳皮、青半夏、白芥子等具有化痰、止咳、理氣的功效;紫蘇子與杏仁能夠化痰降肺;白前、紫菀與百部可以起到止咳宣肺的作用。在不同藥物組方的作用下,可以實現患者肺氣通達,同時將體內的痰液清除,保障患者呼吸順暢。
藥理學研究發現,麻黃當中含有生物堿、黃酮、有機酸以及揮發油等,可以發揮出有效地免疫抑制作用,在經過乙醇提純處理以后,所獲取的沉淀物可以有效地緩解咳嗽所產生的胸腺組織萎縮情況,實現支氣管的良好松弛,進而改善呼吸道炎癥所產生的咳嗽癥狀。紫蘇子所發揮出的鎮咳祛痰功效,能夠對機體的過敏反應進行抑制,患者在服用紫蘇子以后,可以顯著降低體內的白三烯釋放量,同時對血小板凝聚活化因子中間體所產生的過敏反應進行抑制[5]。杏仁所具有的鎮咳作用主要依靠杏仁苷,其所產生的氫氰酸以及苯甲醛等物質能夠對呼吸中樞進行抑制,從而減輕患者的咳嗽癥狀,促進痰液的排出。杏仁在發揮抗炎與鎮痛效果的過程中,可以對機體炎性反應進行抑制,在針對炎癥所導致的咳嗽癥狀治療中,有著良好的效果。前胡在水煎以后,其所產生的物質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道分泌情況,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可以對流感病毒進行抑制,針對感冒造成的咳嗽有著良好效果[6]。陳皮所具有的鎮咳、抗炎、祛痰以及平喘作用,在對呼吸系統病毒時有著良好的抑制效果。在開展常規治療的同時,患者應該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多食用清淡食物,同時避免受風寒侵襲,適度的增加運動,實現機體免疫力的提升。
由此可知,在針對咳嗽患者進行治療中,宣肺止咳湯加味治療有著良好的效果,相較于傳統西藥治療的方案,效果更佳。而在開展常規基礎治療的同時,應該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咳嗽的發病概率,在流感高發季節,需要加強流感預防,如果出現咳嗽相關的癥狀,必須要采取針對性的治療,防止出現病情惡化的情況,在治療中則可以按照中西醫結合的方案,實現藥物治療效果的提升,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本次研究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患者樣本的選取數量較少,沒有開展同類醫療機構的橫向比較,針對其具體藥物組方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綜上所述,在目前咳嗽的臨床治療中,通過采用宣肺止咳湯加味治療的方案,顯著地實現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縮短患者的咳嗽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住院時間,降低治療費用,彌補傳統西藥治療中存在的弊端,改善生活質量,具有較高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