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肩周炎為肩周軟組織不明原因的自限性、無菌性炎癥,表現為肩周疼痛和活動受限,常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1]。據流行病學調查,世界范圍內的發病率為2%~5%,50歲左右女性患者多發,男女發病率比約為1∶3[2]。目前西醫治療方法較單一,短期可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局部封閉及神經阻滯等止痛療法,療效往往達不到滿意效果,中醫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具有較多優勢,針灸、推拿、拔罐等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有研究指出,中醫保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和患者依從性,受到眾多患者的認可[3]。作者應用溫針療法聯合推拿治療風寒濕痹阻型肩周炎獲得相對滿意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觀察的60例患者為2019年12月—2021年10月納入的南平市人民醫院的患者,隨機分組后,3組患者的基本情況經統計學比較均有可比性(P>0.05)。見表1。研究已經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批。

表1 3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依據《實用骨科學精要》[4]中肩周炎診斷標準:無明顯原因出現肩關節活動受限,局部壓痛,或可出現萎縮;50歲左右發病,病程緩慢;輔助檢查X線可明確診斷。中醫診斷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肩周疼痛,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疼痛夜間重,天氣變化或勞累可誘發,多見于50歲左右體力勞動者。風寒濕痹阻型:肩周疼痛或沉重感,畏風惡寒,感風、寒、濕加重,得溫痛緩。舌淡,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發病年齡范圍45~65歲,男女不限;③近3個月無其他治療干預;④自愿參加試驗。
1.4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肩部外傷、骨折或其他嚴重心腦血管、凝血障礙疾病者;③暈針者。
1.5 方法試驗涉及腧穴和針刺深度、角度操作均參照中醫藥院校《針灸學》[6]教材,針具規格:0.3×40 mm。①對照1組:推拿治療,操作:患者坐位,患肢自然放松下垂,術者立于患側,對患側肩及上肢依次進行拿揉、彈撥、抖法并點按肩周腧穴(天宗、肩井、肩前、阿是穴),每個手法操作2~3 min,反復進行,每次操作30 min,1次/d,持續治療14 d評價療效。②對照2組:溫針治療,腧穴:患側肩前(直刺16~33 mm)、肩髃(直刺27~50 mm)、肩髎(直刺33~50 mm)、肩貞(直刺33~50 mm)、天宗(直刺16~33 mm)。操作:患者健側側臥位,醫者常規消毒后進行針刺操作,針刺以上腧穴得氣后,將約為2 cm長度艾炷置于針柄處點燃,待第1炷燃盡后點燃第2炷,連續2炷,避免燙傷,在皮膚處用硬紙板隔離。待2炷艾炷燃盡且針柄涼后起針,留針約30 min,每日1次,持續14 d后評價療效。③觀察組:推拿聯合溫針灸治療,推拿后進行溫針治療,具體操作及療程同上。
1.6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評分:中醫證候包括:疼痛、腫脹、肩部怕冷、活動受限、壓痛、肩部肌肉萎縮。按照證候的無、輕、中、重計0、2、4、6分,總分為0~36分,舌脈不計分。②總有效率: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用治療后減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得出差值除以治療前的積分,算出百分比。根據百分比范圍判定痊愈(>90%)、顯效(70%~90%)、有效(30%~70%)、無效(<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相關問卷評分:肩關節功能Constant-Mutley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功能越好;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8]:總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強。
1.7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應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與對照組1組、對照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1組、對照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總有效率觀察組、對照1組和對照2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3 相關問卷評分治療前,觀察組Constant-Mutley、VAS評分與對照組1組、對照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Constant-Mutley水平升高、VAS評分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1組、對照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患者治療前后Constant-Mutley及VAS比較 (分,
現代醫學指出肩周炎大多因肩周的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等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癥引起,其疼痛、活動受限與關節退行性變、滑膜增生、炎性變等情況相關。目前對其疼痛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指出可能與神經分布、新生神經纖維和神經源性炎癥相關,且褪黑素可能在肩周炎的夜間疼痛中發揮重要調節作用[9]。
肩周炎在中醫學屬“痹證”范疇,被稱為“凝結肩”“漏肩風”,常因勞累、閃挫損傷導致肩部筋脈不通、氣血阻滯。《黃帝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說明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痹證發生。因三邪分別具有善行數變、收引、重著特性,使外邪閉阻于經絡,發為此病。因此,中醫治療以祛寒濕、溫經通絡、止痹痛為原則。
溫針療法和推拿療法是臨床治療肩周炎的常用方案,有研究指出,推拿治療肩周炎能夠直接作用于患處,促進局部血循環,松解肩關節周圍組織,緩解痙攣和粘連[10]。針灸可通過調節患者體內炎性物質,從而達到止痛、消炎等治療作用[11]。有較多醫者將推拿與針灸聯合應用的治療獲得了相對滿意臨床效果,武揚等[12]針刺陽陵泉和三間2穴,聯合一指禪、肩關節搖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有效率高達93.4%,應海芬等[13]針刺配合拿法、揉法的治療顯著改善了肩周炎的臨床癥狀。本次臨床研究,作者采用溫針療法,溫針是在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在針尾處施加艾灸,將針刺效應與艾灸作用相結合的治療方式,常用于治療痛證及寒濕痹證[14]。中醫學認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肩周炎發生與通過經脈病變相關,研究取穴為肩前、肩髃、肩髎、肩貞、天宗5穴,肩前為經外奇穴,肩髃為手陽明經腧穴,陽明、陽蹺交會,肩髎屬手少陽經,肩貞、天宗屬手太陽經,肩井為足少陽經穴,取穴均為三陽經穴,陽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脈,針刺之可行氣活血,振奮陽脈,驅風寒濕邪外出。《針灸甲乙經》曰:“肩背髀痛,臂不舉,寒熱凄索,肩井主之”“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說明肩井、肩髃治療肩部疾病之功效。又因腧穴所在位置均為病之所在,針刺可直達患處,加艾灸之功有效疏經通絡、祛風散寒除濕,活血止痛。根據現代醫學解剖,以上腧穴所在區域為肩袖、肌腱、韌帶等病灶區,與肌腱附著點、關節結構、穩態密切相關,針刺可改善局部血循環和炎性反應,緩解粘連和疼痛。因此,以上腧穴相配結合腧穴作用、針刺與艾灸作用,共奏溫經散寒、祛濕止痛之功。
研究采用推拿治療分別應用拿揉、彈撥、抖法。拿揉法是將拿法與揉法結合的復合手法,常應用于頸椎病、肩周炎等病證。《厘正按摩要術》曰:“揉以和之……可以和氣血,可以活筋絡”。說明揉法對深層組織刺激而產生內摩擦并產生溫熱作用[15]。彈撥法以拇指彈撥為主,是作用于治療部位往返或單向撥動的手法[16]。該手法刺激肩周腧穴,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17]。抖法用于結束手法,對患側上肢進行小幅度抖動,放松上肢肌肉,解除痙攣狀態。
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3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VAS評分降低,Constant-Mutley評分增高,觀察組與對照1組和對照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應用溫針和推拿聯合療法的治療后總有效率觀察組與對照1組、對照2組比較顯著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作者通過本次臨床試驗研究驗證,溫針聯合推拿治療風寒濕痹型肩周炎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恢復肩關節功能活動,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證實了溫針聯合推拿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優于單獨應用溫針或者推拿,建議臨床治療肩周炎采用聯合療法治療。同時,該項研究結論與系統評價推拿、針灸、推拿聯合針灸的Meta分析結果相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