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英 郁 玲 樂 麗 洪曉欣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惡性腫瘤現在已成為中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嚴重危害中國人民健康與生活質量。據估計,2020年中國新診斷癌癥病例為4,568,754例,癌癥死亡病例為3,002,899例[1]。面對疾病帶來的痛苦、高昂的醫療支出以及工作能力的缺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惡性腫瘤患者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等負性情緒[2]。目前臨床上常用于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性治療、生物治療等,但是均會引起人體機能的下降、損害患者生活質量,加重患者心理負擔,最終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3]。中醫情志護理可因人制宜,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延長生存時間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觀察中醫情志護理對惡性腫瘤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臨床輔助治療惡性腫瘤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1月—2021年2月來自深圳市寶安區純中醫治療醫院腫瘤科惡性腫瘤患者6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為(62.45±4.95)歲;平均病程(6.57±1.53)年;其中肺癌10例、胃癌7例、肝癌5例、乳腺癌4例、結直腸癌5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4例;年齡為(61.9±5.65)歲;平均病程(6.26±1.67)年;其中肺癌12例、胃癌6例、肝癌6例、乳腺癌3例、結直腸癌4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原發性疾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經細胞學、病理活檢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上述惡性腫瘤患者;②年齡40~80歲;③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并簽署相關知情協議書;④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無明顯惡化趨勢。
1.3 排除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合并其他臟器轉移患者;②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③意識不清或精神疾病患者;④合并血液、內分泌等疾病患者。
1.4 研究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宣講、常規化療藥物輔助治療、飲食指導、積極與患者溝通等。治療組在以上護理基礎上行中醫情志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以情勝情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以情勝情法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中五行生克理論,通過一種情志抑制另一種情志的方法,針對不同患者辨證施治,從而使患者憂郁、思慮、悲傷情志得到宣泄,穩定患者情緒達到情志調暢的目的。②情志導引法。通過呼吸、哼唱歌曲、呻吟等方式結合形體動作消除心中不良情緒。③移情易性法。針對患者自身特點,通過培養患者興趣愛好轉移和分散注意力,如看電視、打太極拳、氣功等豐富患者日常生活活動。④音樂怡情法。《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在臟為肝……在音為角……怒傷肝”“在臟為肺……在音為商……憂傷肺, 喜勝憂”。中醫將角、徵、宮、商、羽五音與五志、五行聯系在一起,通過綜合患者平素的音樂愛好以及音樂樂曲調性與情志之間的生克關系,達到調節情緒、舒暢氣機的功效。2組患者均連續護理8周[3,4]。
1.5 觀察指標①護理滿意度,采用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腫瘤科室自制護理滿意度量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評估。②觀察護理前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2張量表均有20個項目,按照出現的頻率進行1~4級評分,最后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得到總分,總分再乘以1.25(結果取整數部分),最后得到標準分,分數越高代表焦慮、抑郁程度越重。③觀察護理前后患者生活質量情況,采用SF-36健康調查簡表對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8個方面進行評估。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2.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護理8周后,觀察組的總滿意率為93.5%,對照組的總滿意率為80.6%,觀察組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 SDS評分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SAS評分、SDS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 SDS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的SF-36量表8個項目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生活質量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續表3 2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中醫學認為中醫情志內傷在腫瘤疾病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兩者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其實質內涵為七情致病學說。如《醫學正傳》所云:“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臟: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憂思通脾,恐通腎,驚通心肝。故七情太過則傷五臟……”。七情內傷導致腫瘤的發病機制是由于七情過度,損及五臟,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機失調,氣血逆亂,氣滯血瘀,結于經絡臟腑,最終形成腫瘤[5]。而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腫瘤作為一種身心疾病,其與精神情緒密切相關。當精神情緒異常波動時,可刺激神經系統釋放神經介質、神經激素等多種介質,從而影響人體免疫細胞,最終促進腫瘤的形成與進展[6]。因此,腫瘤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其治療與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包括抑制腫瘤發生、增強化療敏感性;而思慮、憂傷、抑郁、驚恐等負性情緒會促進疾病的發展,導致腫瘤細胞異常增殖、免疫逃逸和耐藥,并對預后產生不良影響[7]。中醫情志護理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立足于因人制宜的護理思路,結合不同患者實際心理,有效提高患者主觀能動性,可達到改善和消除患者負性情緒的效果,從而達到臟腑調和的目的,對疾病康復產生積極作用。
研究表明,觀察組和對照組均可降低SAS評分和SDS評分、提高生活質量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降低SAS評分和SDS評分、提高SF-36評分方面更明顯。表明經以情勝情、情志導引、移情易性以及音樂怡情等中醫情志護理后,可明顯改善患者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狀況等生活質量方面。同時從護理滿意度方面看,患者更容易接受中醫情志護理。吳麗娜等[9]研究表明,中醫情志護理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嚴華鈺[10]研究證實,中醫情志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實施中醫情志護理,可以提高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消除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