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華 張佩佩
腦中風是一種常見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在臨床中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復發率都很高。中醫認為,腦中風屬“卒中”的范疇,陰陽失調為其內在表現,具體臨床表現為突發昏迷、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清或失語、偏身麻木,還會表現為氣血逆亂,導致腦絡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輕者僅見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重者可見劇烈頭痛、嘔吐、昏仆等癥。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中風可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1],兩者可以相互轉化,中經絡者一般無神志改變,中臟腑者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腦中風多見于中老年人,具有起病急、致死率和致殘率高的特點[2],由于缺乏必要的護理,致使產生關節畸形、攣縮、肌肉萎縮等殘疾,最終生活不能自立,對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同時對患者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隨著現在中醫藥在臨床的深入應用,其優勢和特色越來越受到關注,中醫護理以其簡、易、效、廉[3]的特色,在減輕患者病痛,尤其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中效果更佳,其中艾灸、穴位按摩、針灸等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效果明顯。本次于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治療的90例腦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腦中風患者接受中醫施護的護理方法和效果進行研究與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聊城市人民醫院治療的90例腦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分組法將全部患者分成2組,2組分入人數對等,皆為45例,其中對對照組展開常規護理,其組內人員男女分別為22例、23例;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為(66.4±3.3)歲。對試驗組實施中醫施護,其組內人員男女分別為21例、24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為(65.7±3.2)歲。2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如: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監測記錄生命體征,并根據醫生的常規用藥說明進行常規護理。除了對試驗組的患者實施對照組的常規治療方案外,同時實施中醫護理。選取7名骨干護士組建護理小組,由主管護師擔任小組長,定期舉行小組會議,借助外部力量提高專業程度和豐富理論基礎,如向專家請教、學習相關最新的文獻,選擇符合部門護理要求的內容并對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等確定護理的目標:與同事進行討論找出對腦中風患者進行中醫施護中常見的問題與護理的關鍵內容,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問題的解決措施,以此提高護理質量。
1.2.1 情志護理中醫學認為腦中風患者心火旺盛、肝氣郁結,心煩易怒,往往表現為過度緊張,擔憂病情后遺癥會給家屬帶來負擔,因此護士應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感受患者的情緒變化,并遵循中醫學的“七情病因”進行分析,及時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導,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1.2.2 便秘護理便秘作為腦中風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總發生率為30%~60%[4],不僅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排便費力會導致患者顱內壓升高,可能再發生腦中風,加重癥狀,延長神經功能康復時間,加重后遺癥殘疾程度。沿臍周圍按摩腹部可以刺激腸蠕動,每日按摩2~3次,每次按摩20~30下可以有效緩解此癥,教會家屬以雙手按順時針按揉腹部,同時鼓勵患者每日多次少量飲水,每日飲水1500 ml以上,還要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干預,幫助患者養成有利于排便的習慣,如定時排便,飲食上多進食粗纖維食物,可進食一些促進胃腸蠕動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類,讓患者多飲水。松子仁、核桃仁、芝麻粥適用于各種癥狀的便秘,熱秘[5]患者以清熱、潤腸通便飲食為佳,可食用白蘿卜、蜂蜜水;氣虛便秘者應多食用有助于補氣血、通便潤腸的飲食。中醫施護按摩穴位,遵醫囑取穴:胃俞、脾俞、內關、足三里、中脘、關元等,腹脹者用揉法對涌泉進行按摩。給予耳穴壓豆,取穴大腸、直腸、三焦、肺、脾5個穴位,每次按壓1~2 min,每日3次,每次一側耳朵,2側耳朵交替使用,大腸穴在耳輪角上方前1/3處,直腸穴在耳輪角及前上方的耳輪處,三焦穴在耳夾腔底部平尖切跡的上方,肺穴在耳夾腔中央周圍,脾穴在耳夾腔的后上方,通過對耳穴的按摩,增加胃腸的蠕動,調節臟腑的功能,促進排便。
1.2.3 偏癱康復護理根據患者情況定制的個性化康復方案,進行早期按摩,被動肢體鍛煉等。針對半身不遂可給予穴位按摩[6],常用上肢的穴位如極泉、尺澤、肩髃、合谷,下肢常用的穴位有委中、陽陵泉、足三里等,對這些穴位也可給予艾條灸,對于有下肢偏癱腫脹的患者使用冰硝散濕熱敷治療,將冰片和芒硝以1∶200的比例混合后裝入布袋,通過對敷藥部位的皮膚、穴位進行刺激,可以達到活血逐瘀,通絡止痛,散寒通痹的目的。
1.2.4 二便失禁護理采用艾條、中藥貼敷及穴位按摩聯合施護。對于氣虛所致的二便失禁,遵醫囑給予腎俞、八髎、足三里、天樞等穴位按摩,也可用艾條灸:取穴百會、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
1.2.5 針對舌強語塞的患者給予按摩廉泉、通里、啞門及承槳等穴的護理措施。針對吞咽困難的護理,對于輕度吞咽障礙的患者訓練主要以飲食體位訓練為主,對中度、重度吞咽障礙的患者主要通過增強口面部肌群的力量以提高進食能力。
1.3 觀察指標對2組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進行治療后,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效率,其中,護理后患者病情無明顯變化為無效;癥狀得到有效改善為有效;癥狀完全恢復為顯效。護理效果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經過比較,試驗組的患者護理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為80.00%,試驗組內護理總有效率為9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有效率對比 (例,%)
腦中風的臨床發病率很高,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死于腦卒中的有130多萬,平均每12秒就有1例發生腦卒中,每21秒就有1例死于腦卒中,腦卒中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7],在臨床實踐中,護理不足會導致更嚴重的并發癥。特別是在腦梗死患者中,病情惡化,恢復時間變長會出現嚴重的不良作用。伴隨社會的不斷進步和醫學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的提高和對健康需求的大幅增加,常規的護理方式無法滿足全部患者的需求。因此,結合中醫護理可以顯著提高護理總有效率,對患者產生積極影響,能夠減少患者的康復周期,并且能夠提升護理的有效性。經過比較,對照組的護理有效率明顯低于試驗組,對照組護理有效率占比為80.00%,試驗組內護理有效率為95.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經實踐,對腦中風患者進行中醫護理的有效性較高,并且在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促進預后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恢復時間,具有較高的臨床運用價值,值得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