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世紀韓國甲骨學研究概述

2022-09-19 09:44:06李孝善
殷都學刊 2022年3期
關鍵詞:大學研究

(韓)李孝善

(安陽師范學院 歷史與文博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自1899年至今,發現甲骨文已有120余年,甲骨文的發現,對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字發展史、考古學研究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甲骨學研究的廣泛深入,作為重要的專業學科領域,其研究成果和發展狀況不僅對中國國內,同時對周邊國家,甚至對西方國家的甲骨學研究及其發展也將產生巨大影響和推動作用。甲骨學學科研究在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都呈現出令人欣喜的蓬勃發展狀態。從更廣闊的學術視野看,回顧周邊國家的甲骨學研究槪況,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對20世紀中期以來關于韓國學者甲骨學研究的槪況進行梳理,期待對甲骨學、文字學、學術史等國際學術交流研究有所裨益。

1955年,中國“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前往韓國參觀漢城大學(現首爾大學)博物館時,在韓國首次發現了中國的一塊牛胛骨契文骨版。1956年,董作賓發表《漢城大學所藏大胛骨刻辭考釋》,其中闡述了發現此骨版的情況:

說起這一塊大胛骨,也是值得紀念的一種回憶。去年,我陪著朱騮先、溥心畬兩位先生,觀光大韓民國,大概是五月中旬吧,曾在漢城大學的博物館發現了它。據后來梅原末治教授見證,這塊大骨版,是日本關野貞于一九一九年,從北京買到的,一直到現在未經著錄過。

董作賓在韓國發現甲骨片的16年后,韓國學者孔在錫首次發表了有關甲骨文研究的論文,他被認為是韓國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孔在錫于1971年發表《甲骨文與殷文化略論》, 在1973年發表《甲骨文否定辭考》兩篇學術論文,開啟了韓國甲骨學研究的大門,由此在韓國陸續出現了關于甲骨學研究的著述。至20世紀末,韓國有關甲骨學的論著7部,論文100余篇,數量上雖然不算多,但為韓國甲骨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韓國甲骨學的研究如雨后竹筍般持續發展。

一、 關于韓國所藏甲骨資料

20世紀,中國學者董作賓訪韓時首次發現了韓國首爾大學附屬博物館所收藏的大胛骨一片,韓國祥明大學教授金經一在首爾大學附屬博物館又發現了12片甲骨。1996年,在韓國淑明大學舉行的甲骨文國際學會上許進雄教授展示了7片甲骨。至此,韓國收藏甲骨為20片。

首先,以韓國最早被發現的大胛骨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包括1956年董作賓的《漢城大學所藏大胛骨刻辭考釋》論文,這片大胛骨是1955年董作賓訪韓時在首爾大學附屬博物館發現,1957年在中國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篇(語言文字篇·文字卷)》上發表題為《漢城大學所藏大胛骨刻辭考釋》的文章才揚名于世。這片大胛骨收藏在首爾大學博物館的由來,是日本人關野貞1919年在北京購買,1938年6月轉由日本人安倍能成捐贈給首爾大學。這片大胛骨是牛肩胛骨,保管在首爾大學博物館,分類為歷史品590號(1)(韓)金經一:《韓國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釋——以字形和文例為中心判斷真偽》,《中語中文學》1997年第21號,第7頁。。實物大小為平均厚度約一厘米,最寬的地方長約22厘米,平均高度約20厘米,幾乎是正方形。正面有47字,反面有25字,其中包括不常見的朱書,正面中間部分27字是朱書,鮮紅的顏料依然清晰可見(2)(韓)中國古文字學會:《古文字學論集——第一輯甲骨學特集》,東文選,1995年,第10-105頁。。1980年,韓國學者孫叡徹在《中國學報》上發表了題為《首爾大學所藏甲骨片研究》的學術論文。1995年,韓國學者金經一在韓國《古文字學論集——第一輯甲骨學特集》中發表了題為《韓國所藏大胛骨》的論文。

韓國祥明大學金經一于1997年在韓國《中語中文學》上發表了題為《韓國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釋——以字形和文例為中心判斷真偽》的學術論文。該12片甲骨是1965年由李相伯教授捐贈的,根據當時韓國責任研究員金俊鉉的確認和金經一本人的調查,這12片甲骨都是當時學界沒有正式報告過。12片甲骨的狀態是:腹甲為4片(左腹甲2、右腹甲2),骨片為8片,文物編號是1927-1~1927-2。金經一論文中用a——z對12個甲骨進行排序,逐一說明真偽(3)(韓)金經一:《韓國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釋——以字形和文例為中心判斷真偽》,《中語中文學》1997年第21號,第8頁。。在辨別甲骨真偽的過程中,金經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宇信教授和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的李圃教授進行交流,確認了12片甲骨是偽作。

關于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所藏7片甲骨文的內容,2002年韓國梁東淑在《淑明女子大學所藏甲骨文研究》中加以闡明。1996年,在淑明女子大學附屬中國學研究所舉行的國際甲骨學討論會上,受邀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者許進雄教授的介紹下,淑明女子大學博物館購買了這7片甲骨。該7片甲骨是郭沫若送給在中國留學的蘇聯學生Fedorenko的,之后他的女兒Olga Fedorenko移民加拿大,本來想把這7片甲骨賣給許進雄教授,許進雄就介紹給了淑明女子大學。這7片甲骨片為龜腹甲5片、牛肩胛骨2片,曾收錄于金祖同的《殷契遺珠》(1939)。《殷契遺珠》(1939)是金祖同從日本6大收藏家所收藏的甲骨片中,篩選具有資料價值的1500片編成2卷,作為甲骨文研究的參考資料而著述的。這7片甲骨在《殷契遺珠》中被列為840、862、900、905、950(龜腹甲)和948、949(牛肩胛骨)加以收錄。梁東淑在這篇論文中按照《殷契遺珠》的順序,以淑1片——7片順序,對甲骨文進行了考釋和解釋,并闡明了淑1片即《殷契遺珠》840號,收錄在《甲骨文合集》中,淑1片甲骨的價值得到認可,令人感慨(4)(韓)梁東淑:《淑明女子大學所藏甲骨文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24輯,第559-560頁。。

綜上所述,因金經一教授在首爾大學發現的12片甲骨辨別出是偽作,所以20世紀在韓國所收藏的甲骨應為8片。通過對韓國所收藏甲骨片的研究,判斷其真偽,韓國學者與中國學者積極地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國際甲骨學的發展。而身為甲骨四堂的董作賓,最初發現韓國所藏甲骨片,由此引發韓國的甲骨學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二、關于甲骨學學術論著出版

20世紀,在韓國出版的甲骨學專著分別由景仁出版社、民音社、東文選三所出版單位承印,共有7部專著出版。

韓國關于登載甲骨學研究論文的學術刊物分別有: 《東亞文化》《韓國宗教史研究》《中國文學》《史學志》《中國學報》《開新語文研究》《精神文化》《發明特許》《中國語文學》《中國文學研究》《中語中文學》《漢陽大學人文論叢》《明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論叢》《中國語文論叢》《中國人文科學》《泰東古典研究》《亞細亞女性研究》《僧伽》《祥明女子大學語文學研究》《韓國民俗學》《中國文學研究》《朝鮮大學外國文化研究所外國文化研究》《淑明女子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國語文學志》《中國學論叢》《成均館大學人文科學》《西原大學人文科學研究》《延世大學人文科學》《中國語言研究》《私學》《明大論文集》《淑明女子大學論文集》等32余種學術刊物,共刊登甲骨學方面的文章100余篇。

(一)關于甲骨學翻譯著作有三部:中國學者張光直的著作《商文明》(1978)由韓國學者尹乃鉉翻譯成韓文的《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版),中國董作賓的《甲骨學60年》(1965)(5)董作賓《甲骨學60年》原名1955年,以《甲骨學50年》為題,由殷墟發掘成果和甲骨文字研究及甲骨絡材料等3篇構成,此后1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回顧于1965年出版。由韓國李亨求翻譯成韓文的《甲骨學60年》(民音社1993年版),中國學者饒宗頤所著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經由韓國孫叡徹翻譯成韓文《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版)。

尹乃鉉在韓文版《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版)的序文上,評價了張光直《商文明》一書。“第一,收集和使用的參考資料幾乎完美。第二,消化了各領域眾多的資料,并仔細介紹這些資料。第三,他淵博知識的判斷力。1980年出版至今,發掘出了很多屬于商時代的新遺跡,至今仍在發掘中。同時這些資料補充了張光直的理論和主張,因此這本書所包含的學問更具有價值”(6)(韓)尹乃鉉:《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第21頁。,尹乃鉉說到:“得到張光直的同意后能夠翻譯這本書,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他認可: 張光直教授認為,越是巨大文明的象征作品,越是偉大的藝術品,但它是以人類過度犧牲為前提的,這一點值得我們重視。(7)(韓)尹乃鉉:《商文明》,第24-25頁。

中國董作賓的《甲骨學60年》(1965),由韓國李亨求翻譯成韓文的《甲骨學60年》(民音社1993年版),董作賓的門生石璋如于1992年的總序中,簡述1964年在日本遠東文化中心出版的英譯本,著名于世。李亨求研究過中韓古代文化,他出版的譯本成就卓著,這本書的出版引起韓國考古學者的關注。(8)(韓)李亨求:《甲骨學60年》,民音社,1993年,第5-6頁。李亨求的譯文序中,認為甲骨學雖然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但殷墟學研究還應繼續下去,對文字學方面,作者抱著學習的心態,在數年后才勉強完成了譯作。(9)(韓)李亨求:《甲骨學60年》,第7-8頁。雖然因研究領域相似,所以開始翻譯了這本書,但是在文字學專業上遇到了困難,但他認為首次向韓國國內學術界介紹中國董作賓的著作很有意義。

中國學者饒宗頤所著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經由韓國孫叡徹翻譯成韓文《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版)。譯者序文闡明了翻譯的契機,韓國的甲骨學研究才剛剛起步,相對其他學術領域的應用也處于微不足道的狀態。對此,譯者系統地分析整理了從開始至今積累的世界各國的甲骨學研究成果,介紹甲骨學的同時,希望譯者能夠有助于其他相關學術領域研究。孫叡徹翻譯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被韓國大宇財團正式指定為甲骨文研究翻譯項目。(10)(韓)孫叡徹:《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第9頁。這本譯著出版后在1996年4月13日的韓國聯合新聞上曾報導,評價饒宗頤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一書,其基于貞人的斷代問題,解決了甲骨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11)(韓)聯合新聞學術欄目,1996年4月3日。

(二)韓國甲骨學專著有四部:尹乃鉉的《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為主》(景仁出版社1978年版)、《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版)二部,沈載勛的《甲骨文》(民音社1990年版)、韓國中國古文字學會編的《古文字學論集:第一輯甲骨學特輯》(東文選1995年版)。

尹乃鉉主要研究商朝史,他在《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版)中陳述了最早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古代國家商王朝至秦國實現中國的統一。這部書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對古代國家發展的一種類型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與中國進行長期文化接觸、相互影響的韓國,正確認識本身的歷史,需要對中國歷史有深刻理解。不僅如此,可以根據比較豐富的數據確認中國古代國家的本質和性質,作為近鄰地區的古代國家的一個理論模型,對韓國古代史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12)(韓)尹乃鉉:《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第3頁。。

沈載勛的《甲骨文》(民音社1990年版)著作中,闡述甲骨文是什么,及甲骨文的研究概要,并進一步闡明殷墟外的甲骨文(13)殷墟外的甲骨文(河南省鄭州二里崗,山西省洪趙坊堆村,陜西省長安張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村,陜西岐山鳳雛村,陜西扶風縣齊家村),甲骨文反應當時社會的階級關系、農業和牧業、狩獵、氣象、天文和歷法、疾病等內容。同時收錄了諸多學者的甲骨卜辭、貞人分類表,甲骨文關系論著總目等。

三、 關于甲骨學研究

(一)殷商甲骨文研究

以殷代甲骨文為研究對象的韓國學者文章有五篇:孔在錫《甲骨文與殷文化略論》(《東亞文化》1971年第10號),尹乃鉉《從甲骨文看到的殷王朝的崇信思想和王權變遷》(《史學志》1975年第9輯)、《殷文化的經濟的基礎——以農井為中心》(《史學志》1976年第10輯),孫叡徹《從甲骨祭祀卜辭來考察殷王室世系》(《漢陽大學人文論叢》1984年第8輯),李圭甲《甲骨文上出現的殷代器物淺探》(《中語中文學》1984年第6輯)。其中孔在錫的《甲骨文與殷文化略論》(《東亞文化》1971年第10號)是韓國最初研究甲骨學的第一篇學術論文。孔在錫論文中認為可以通過甲骨文了解殷代文化的概況。此外,通過同期其他實證資料,探明對殷代文化的探究成果。3000年前的人類通過農業社會發展、應用甲骨文字形式的階段是寶貴的文化遺產(15)(韓)孔在錫:《甲骨文與殷文化略論》,《東亞文化》1971年第10號,第137頁。。

以商朝為研究對象的韓國學者論文有七篇:尹乃鉉的《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為主》(韓國檀國大學博士學位1977)、《商王國的國家構造和社會性格》(《史學志》1982年第16輯)、《甲骨文中的 “婦某”在商代史上的意味》(《史學志》1996年第29輯)。金經一的《商代王名可見的圖騰文化》(《淑明女子大學中國學研究》1996年第10輯),梁東淑的《從甲骨文看商代武丁妃婦好》(《亞細亞女性研究》1992年第31輯)、《甲骨文中出現的商代建筑》(《中語中文學》1998年第22輯)、《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中語中文學》1999年第24輯)。 尹乃鉉的《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為主》(韓國檀國大學博士學位,1977年)這篇論文次年同名在景仁出版社出版(16)(韓)尹乃鉉:《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為主》,景仁出版社,1978年。。梁東淑的三篇論文都通過甲骨文考釋分析出商代女人婦好、建筑、疾病等,進而解析商代文化。

(二)甲骨卜辭研究

關于甲骨卜辭研究的韓國學者論文有十八篇:金得洙《甲骨文研究——以卜法、體裁、內容為中心》(《中國人文科學》1989年第8輯),金慶天《甲骨文 “示”部字 研究》(《泰東古典研究》1991年第7輯),姜允玉《甲骨文“翌”的再考》(《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14卷),梁東淑《甲骨文疾病的重要卜辭考釋》(《中語中文學》1996年第19輯)、《甲骨文的綴合》(《中語中文學》1996年第18輯),梁萬基《甲骨卜辭“往于田”“往田”的語義及構造分析》(《中國人文科學》1996年第15輯),柳東春《重探小屯南地記事刻辭》(《中國文學》1995年第23輯)、《周原甲骨所見“冊+口”字考》(《西原大學人文科學研究》1996年第5輯), 權東五《甲骨文第一身指稱詞試探》(《朝鮮大學外國文化研究》1996年第96輯),李義活《〈甲骨文合集〉中有關牧畜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5年第26輯)、《〈甲骨文合集〉中有關官職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7年第30輯)、《甲骨刻辭“大史”“小史”“北史”考察》(《中國語文學》1998年第32輯)、《〈甲骨文合集〉中有關疾病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9年第34輯),孫叡徹《甲骨對貞卜辭的省略文型探究》(《中國語文學》1997年第30輯),金經一《“人”“夷”“彝”的考釋》(《祥明女子大學語文學研究》1997年第5輯)、《甲骨文“冓”的考釋和用例》(《祥明女子大學語文學研究》1997年第6輯)、《韓國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釋》(《中語中文學》1997年第21輯)、《通過人傍關聯卜辭考察“東夷”名稱的起源》(《中國學報》1998年第38輯)。

關于甲骨卜辭的研究論文大部分涉及文字的考釋, 其中金經一的《韓國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釋》(《中語中文學》1997年第21輯)這篇文章是對于12片的甲骨卜辭考釋后分析出年代,從而辨別出甲骨的偽品。《通過人傍關聯卜辭考察“東夷”名稱的起源》(《中國學報》1998年第38輯)、 《“東夷”詞匯的形成過程及其意義》(《語文學研究》1998年第7輯),這兩篇論文是通過甲骨文資料找出韓國古代的名稱的起源。金經一在論文上闡明對東夷的明確意義設定,是左右韓國民族形成及其早期文化的性質、中國古代文化的性質、東亞古代史研究的爭議點。通過甲骨文復印件的收集和分析,試圖找出東夷名稱出現的線索(17)(韓)金經一:《通過人傍關聯卜辭考察“東夷”名稱的起源》,《中國學報》1998年第38輯,第548頁。。

(三)關于甲骨文六書的韓國學術論文總有九篇: 梁東淑《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甲骨文的表意性》(《淑明女子大學論文集》1986年第27輯),金慶天《關于甲骨文形聲字研究的發生發展過程小考》(《中國語文論叢》1988年第1輯)、《中國殷代甲骨文形聲字研究》(高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金貞喜《甲骨文指示字研究》(漢陽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李彰浩《殷代甲骨文象形字研究》(高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1年)、《甲骨文象形字增體詞匯語義論》(《中國語文論叢》1993年第6輯),樸恩美《甲骨文形符的變遷過程研究:以“”,“”,“”,“·”4個形符為中心》(延世大學碩士論文,1991年),權東五《甲骨文形聲字研究》(復旦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趙智淑《商周甲骨文象形字研究》(成均館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四)以甲骨文的否定詞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有三篇;孔在錫《甲骨文否定詞考》(《中國文學》1973年第1輯),張惠榮《甲骨文中的否定詞研究》(淑明女子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孫叡徹《甲骨文否定詞探究》(《中國文學》1998年第29輯)。

(五)甲骨文運用在訓詁學方面研究的文章為以下兩篇:金錫凖《對“點”和“占”的訓詁學的考察 ——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銅器銘文為中心》(《韓國民俗學》1994年第26輯),金愛英《甲骨文同源關系研究》(《中國語文學論集》1998年第10輯)。

(六)以祭祀為研究對象的韓國學術論文有七篇:孫叡徹《甲骨際祀卜辭中犧牲考》(《中國文學》1980年第7輯)、《從甲骨卜辭來考察殷商代祭祀的種類》(《中國學報》1988年第28輯)、《從甲骨祭祀卜辭來考察諸神的權能》(《漢陽大學人文論叢》1988年第15輯)、《見于甲骨卜辭的殷商代祭祀時間和場所》(《漢陽大學人文論叢》1990年第20輯)、《甲骨卜辭中出現的殷商代祭祀的對象》(《中國學報》1993年第33輯),鄭秀真《關于在甲骨文祭祀卜辭上顯出的人性研究》(淑明女子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李義活《〈甲骨文合集〉中有關祭祀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7年第29輯)。從1980年到1998年的18年間,孫叡徹發表了12篇關于甲骨學的論文,其中5篇是關于甲骨卜辭和祭祀的論文,由此可以看出他主要研究方向為通過甲骨卜辭研究當時的祭祀。

四、結論

20世紀韓國的甲骨學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20世紀70年代,韓國的幾位歷史學家對商王朝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接觸到了甲骨文,隨著中國學者董作賓訪韓,發現了收藏在韓國的甲骨文,在韓國學界播下了甲骨學種子。進入1980年,對甲骨文開始進行概括性的研究,形成甲骨文研究初期階段。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韓學者甲骨學的不斷交流,韓國有關甲骨學的學術研究步入正軌。

本文通過整理20世紀韓國甲骨學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韓國的甲骨學在與中國和日本甲骨學界的交流中得以發展。通過甲骨學了解古代史面貌,增進甲骨學研究成果,顯示出甲骨學在韓國旺盛發展的前景,表明甲骨學的海外傳播具有重大的影響。

【附錄】20世紀韓國甲骨學方面研究成果

一、專著

1.尹乃鉉:《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為主》,景仁文化社1977年版。

2.尹乃鉉:《商周史》,民音社1983年版。

3.尹乃鉉:《商文明》,民音社1988年版。

4.沈載勛:《甲骨文》,民音社1990年版。

5.李亨求:《甲骨學60年》,民音社1993年版。

6.韓國中國古文字學會:《古文字學論集——第一集甲骨學特集》,東文選1995年版。

7.孫叡徹:《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民音社1996年版。

二、論文

1.孔在錫:《甲骨文與殷文化略論》,《東亞文化》1971年第10輯。

2.柳承國:《韓國古代社會和甲骨學——以檀君史為中心》,《韓國宗教史研究》1972年第1輯。

3.孔在錫:《甲骨文否定詞考》,《中國文學》1973年第1輯。

4.柳承國:《韓國古代社會的斷代研究——依據甲骨文和古歷史文獻》,《韓國宗教史研究》1973年第2輯。

5.尹乃鉉:《從甲骨文看到的殷王朝的崇信思想和王權變遷》,《史學志》1975年第9輯。

6.尹乃鉉:《殷文化的經濟的基礎——以農井為中心》,《史學志》1976年第9輯。

7.尹乃鉉:《商王朝史研究——以甲骨文為主》,檀國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1977年。

9.孫叡徹:《首爾大學所藏甲骨片研究》,《中國學報》1980年第21輯。

10.申美子:《著錄甲骨文一千片以上之書籍提要》,《中國學報》1980年第21輯。

11.金得洙:《中國文字學研究:以古文字學中心》,《全州大學論文集》1980年第9輯。

12.金錫凖:《殷虛書契菁華略述及其考釋》,《開新語文研究》1981年第1輯。

13.李亨求:《甲骨文化的起源和韓國的甲骨文化》,《精神文化》1982年第15輯。

14.梁東淑:《甲骨文的發現和其效用》,《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中文學報》1982年第2輯。

15.尹乃鉉:《商王國的國家構造和社會性格》,《史學志》1982年第16輯。

16.樸星來:《世界科學技術史《東亞篇》甲骨文的啟示》,《發明特許》1982年第7輯1號。

17.孫叡徹:《甲骨研究概況》,《中國語文學》1983年第6輯。

本試驗均使用1 000 ℃下煅燒4 h的生石灰為鈣質原料,以氧氯化鋯作為添加劑,采用不同粒徑晶質石英粉作為硅質原料,考察了石英粉的粒度對合成硬硅鈣石纖維的影響,結果如圖6所示。

18.金錫凖:《殷虛書契菁華小考 (2)》,《中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1輯。

19.李圭甲:《甲骨文上出現的殷代器物淺探》,《中語中文學》1984年第6輯。

20.金得洙:《甲骨學研究小考》,《明大論文集》1984年第15輯。

21.孫叡徹:《從甲骨祭祀卜辭來考察殷王室世系》,《漢陽大學人文論叢》1984年第8輯。

22.金得洙:《中國文字起源的再考》,《明大論文集》1985年第16輯。

23.孫叡徹:《漢字的造字法“六書”研究》,《東亞文化》1985年第23輯。

24.梁東淑:《中國文字的形成和甲骨文的表意性》,《淑明女子大學論文集》1986年第27輯。

25.金得洙:《關于甲骨片數研究——以統計分析中心》,《明大人文科學研究論叢》1987年第4號。

26.李亨求:《渤海沿岸古代文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27.孫叡徹:《漢字的起源考察》,《中國學報》1987年第27輯。

28.金慶天:《關于甲骨文形聲字研究的發生發展過程小考》,《中國語文論叢》1988年第1輯。

29.金慶天:《中國殷代甲骨文形聲字研究》,高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8年。

30.孫叡徹:《從甲骨卜辭來考察殷商代祭祀的種類》,《中國學報》1988年第28輯。

31.孫叡徹:《從甲骨祭祀卜辭來考察諸神的權能》,《漢陽大學人文論叢》,1988年第15輯。

32.金得洙:《甲骨文研究——以卜法、體裁、內容為中心》,《中國人文科學》1989年第8輯。

33.李圭甲:《中國文字的起源(1)》,《忠南大學語言》1989年第10輯。

34.金得洙:《甲骨文的語學的研究》,成均館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0年。

35.權桄嬉:《董作賓研究》,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

36.梁東淑:《西周甲骨文的考察》,《中國語文學》1990年第17輯。

37.李圭甲:《中國文字的起源(2)》,《忠南大學語言》1990年第11輯。

38.孫叡徹:《見于甲骨卜辭的殷商代祭祀時間和場所》,《漢陽大學人文論叢》1990年第20輯。

39.金慶天:《甲骨文“示”部字研究》,《翰林大學泰東古典研究》1991年第7輯。

41.金貞喜:《甲骨文指示字研究》,漢陽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1年。

42.金經一:《甲文所見殷代“帝”之神威研究》,《中國學報》1991年第31輯。

43.李彰浩:《殷代甲骨文象形字研究》,高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1年。

44.洪喜:《周原甲骨文研究》,成均館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1年。

45.鄭秀真:《關于在甲骨文祭祀卜辭上顯出的人性研究》,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2年。

46.權東五:《甲骨文形聲字形成過程研究》,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2年。

47.樸仁順:《甲骨文中出現的農業》,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2年。

48.梁東淑:《從甲骨文看商代武丁妃婦好》,《亞細亞女子研究》1992年第31輯。

49.李彰浩:《甲骨文象形字增體詞匯語義論》,《中國語文論叢》1993年第6輯。

50.李明姫:《甲骨文中出現的干支字研究》,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年。

51.尹乃鉉:《甲骨文中出現的古代中國人的信仰》,《僧伽》1993年第10輯。

52.金經一:《甲骨文中出現的殷商王名的文化的上證》,《祥明女子大學語文學研究》1993年第1輯。

53.孫叡徹:《甲骨卜辭中出現的殷商代祭祀的對象》,《中國學報》1993年第33輯。

54.金祜廷:《甲骨文中出現殷代的畜牧——以肉畜為中心》,淑明女子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55.金經一:《甲骨文的引用和翻譯》,《中語中文學》1994年第16輯。

56.金得洙:《甲骨文的研究——以分類與考釋為中心》,《中國人文科學》1994年第13輯。

57.梁東淑:《甲骨文選讀(1)》,《中堂丁范鎮教授六秩頌壽紀念論叢》,1994年。

58.宋和妍:《根據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列〉的〈大龜四版考釋〉研究》,檀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4年。

59.金錫凖:《對點和占的訓詁學的考察——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銅器銘文為中心》,《韓國民俗學》1994年第26輯。

60.李義活:《〈甲骨文合集〉中有關牧畜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5年第26輯。

61.金得洙:《甲骨文的研究——以初期階段的考釋為中心》,《中國人文科學》1995年第14輯。

62.金得洙:《甲骨文研究——以發掘為中心》,《中國文學》1995年第24輯。

63.金經一:《丁公陶文小考》,《中國學論叢》1995年第4輯。

64.柳東春:《重探小屯南地記事刻辭》,《中國文學》1995年第23輯。

65.金經一:《通過甲骨文研究殷代多神觀的變化》,《中語中文學》1995年第17輯。

66.金愛英:《20世紀甲骨文研究概況》,《中國語文學論集》1996年第8號。

67.權東五:《甲骨文第一身指稱詞試探》,《朝鮮大學外國文化研究》1996年第96輯。

68.姜允玉:《甲骨文“翌”的再考》,《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14輯。

69.梁東淑:《甲骨文的綴合》,《中語中文學》1996年第18輯。

70.尹乃鉉:《甲骨文中的“婦某”在商代史上的意味》,《史學志》1996年第29輯。

71.張惠榮:《甲骨文中的否定詞研究》,淑明女子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72.梁東淑:《甲骨文疾病的重要卜辭考釋》,《中語中文學》1996年第19輯。

73.梁萬基:《甲骨卜辭“往于田”“往田”的語義及構造分析》,《中國人文科學》1996年第15輯。

74.白恩姫:《郭沫若的甲骨學研究方法述評》,《中國語文學》1996年第3輯。

75.金經一:《商代王名可見的圖騰文化》,《淑明女子大學中國學研究》1996年第10輯。

76.河永三:《在甲骨文字上反映的人間中心主義》,《淑明女子大學中國學研究》1996年第10輯。

77.柳東春:《周原甲骨所見“冊+口”字考》,《西原大學人文科學研究》1996年第5輯。

78.柳東春:《周原甲骨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

79.丁一:《從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來看“竹國、候、亞其、孤竹、基方、長方”》,《淑明女子大學中國學研究》1996年第10輯。

80.康惠根:《對文字分類方法的六書進行再考察》,《中國學論叢》1996年第5輯。

81.梁東淑:《韓國的甲骨文研究現況》,《淑明女子大學中國學研究》1996年第10輯。

82. 李義活:《〈甲骨文合集〉中有關祭祀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7年第29輯。

83.金經一:《“人”“夷”“彝”的考釋》,《祥明女子大學語文學研究》1997年第5輯。

84. 李義活:《〈甲骨文合集〉中有關官職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7年第30輯。

85.孫叡徹:《甲骨對貞卜辭的省略文型探究》,《中國語文學》1997年第30輯。

86.金經一:《甲骨文“冓”的考釋和用例》,《祥明女子大學語文學研究》1997年第6輯。

87.李圭甲:《甲骨文字形訛變字考》,《延世大學人文科學》1997年第78輯。

88.金得洙:《甲骨文的研究——以發展階段的考釋為中心》,《明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論叢》1997年第16輯。

89.河永三:《甲骨文中出現的天人關系——人間中心的思維》,《中國語文學》1997年第30輯。

90.權東五:《甲骨文形聲字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91.趙智淑:《商周甲骨文象形字研究》,成均館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92.金經一:《韓國所藏甲骨文12片的考釋》,《中語中文學》1997年第21輯。

93.孫叡徹:《甲骨文否定詞探究》,《中國文學》1998年第29輯。

94.金經一:《“東夷”詞匯的形成過程及其意義》,《祥明女子大學語文學研究》1998年第7輯。

95.李義活:《甲骨刻辭“大史”“小史”“北史”考察》,《中國語文學》1998年第32輯。

96.金愛英:《甲骨文同源關系研究》,《中國語文學論集》1998年第10輯。

97.金得洙:《甲骨文研究再考(一)》,《明知大學人文科學研究論叢》1998年第18輯。

98.梁東淑:《甲骨文中出現的商代建筑》,《中語中文學》1998年第22輯。

99.金經一:《通過人傍關聯卜辭考察“東夷”名稱的起源》,《中國學報》1998年第38輯。

100.康惠根:《甲骨文同形字和分化現象的考察》,《中國語言研究》1999年第8輯。

101.李義活:《〈甲骨文合集〉中有關疾病的主要卜辭考釋》,《中國語文學》1999年第34輯。

102.鄭祥玉:《甲骨文的書法的特點》,《私學》1999年第87輯。

103.梁東淑:《從甲骨文看對方的疾病》,《中語中文學》1999年第24輯。

猜你喜歡
大學研究
“留白”是個大學問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一级福利视频|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中文电影| 国产黄色爱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区网址| 午夜丁香婷婷|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亚洲毛片在线看| 亚洲无卡视频| 制服丝袜亚洲|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制服丝袜亚洲|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毛片一级在线|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亚洲性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日韩无码黄色|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久久公开视频|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三级a|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产欧美性爱网|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性影院|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91免费在线看|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久|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伊人网址在线| 在线精品自拍|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