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當地時間8 月30日晚間,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在莫斯科因病去世,終年91 歲。
戈爾巴喬夫的一生充滿爭議。英國《衛報》寫道:直到生命最后一天,戈爾巴喬夫都生活在雙重現實中——在西方,不少人敬重他,稱頌他在結束冷戰、推翻鐵幕方面的歷史功績;但在俄羅斯,許多人永不原諒他,認為他的“公開性”“改革”等標志性變革舉措引發社會動蕩,并成為蘇聯解體的誘因之一。

戈爾巴喬夫
1931 年3 月,戈爾巴喬夫出生在蘇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一個名叫普里沃利諾耶的村子。他的童年是在動蕩中度過的。1950 年,戈爾巴喬夫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學習,1952 年加入蘇聯共產黨。
畢業后,他回到家鄉工作,開啟政治生涯。由于表現優異,他步步高升,先后任蘇聯共產主義青年團邊疆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邊疆區團市委第一書記、蘇共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第一書記等職。
在這一時期,戈爾巴喬夫結識了很多黨內高層人士,包括日后成為蘇聯領導人的安德羅波夫。據稱,后者可能是促成戈爾巴喬夫被調往首都的人。
在莫斯科期間,戈爾巴喬夫再次邁入升遷快車道。他于1978 年進入中央書記處工作,主管農業部。1980 年,他成為最年輕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4年后躍升為蘇聯第二號人物。1985 年,時年54 歲的戈爾巴喬夫成為蘇共中央總書記,登上了權力之巔。
在戈爾巴喬夫開始主政時,蘇聯的內外形勢已相當嚴峻——計劃體制令經濟效益日趨下降,農業衰退致使社會危機因素增加,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淖也使國際環境異常嚴峻……為此,戈爾巴喬夫啟動了以“公開性”和“改革”為關鍵詞的系列變革舉措,試圖挽救當時的蘇聯經濟。
《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寫道:戈爾巴喬夫的施政對世界政治氣候和歐洲版圖產生了極大影響。在博得西方好感的同時,也引起國內不滿。
1991 年底,在一系列內外困境下,戈爾巴喬夫不得不辭去蘇共總書記等職務,離開克里姆林宮。在克里姆林宮飄揚的蘇聯國旗也隨之下降,蘇聯從此走入歷史。他是蘇聯最后一任領導人,并且是蘇聯歷史上唯一一任總統。
戈爾巴喬夫去世的消息一經公布,便迅速在全球引發關注。俄羅斯總統普京對戈爾巴喬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在8 月31 日早上給其親友發去慰問電。普京在聲明中說:“戈爾巴喬夫是一位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政治家和國家領導人。他在外交、經濟、社會挑戰全面發生復雜、急劇變化的時期領導了我國。他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并試圖為緊迫問題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p>
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發文說:“戈爾巴喬夫在我國歷史上的戲劇性時期做出了十分與眾不同、非常困難的決定,他為蘇聯政治體制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為世界各地的全球性變革奠定了基礎?!?/p>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評價戈爾巴喬夫是一位改變歷史進程的獨一無二的政治家?!八麨榇俪衫鋺鸬暮推浇Y束所做的工作比任何人都多。世界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全球領導人、堅定的多邊主義者和孜孜不倦的和平倡導者”。
歐美國家領導人紛紛用“勇氣”“和平人士”及“為俄羅斯帶來自由”等話語稱贊戈爾巴喬夫。法新社稱,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在西方受到擁護,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俄羅斯國內對他的評價則復雜得多,其中不乏“背叛”之類的詞語。對于許多俄羅斯人來說,蘇聯的解體是一場悲劇,帶來了十年大范圍貧困,也讓俄羅斯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被削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8 月31 日在回答相關問題時表示,戈爾巴喬夫曾經為推動中蘇關系正?;鞒龇e極貢獻。我們對他病逝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屬表示慰問。
其實,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還得結合他當時的時代背景。
蘇聯曾是社會主義的大本營,被西方陣營視為眼中釘。西方除保持強大軍事壓力外,還發明“水滴石穿”“和平演變”等作為對蘇政治和思想滲透的手段。西方常常借口民族宗教等問題,以民主、人權為工具,對蘇進行政治戰、心理戰、文化戰、外交戰。
上世紀70 年代,西方誘導蘇聯簽訂《赫爾辛基協議》,將人權、自由、民主等問題納入政治談判議題。蘇聯后期,蘇共漸漸拋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動搖,落入西方國家設下的“民主、人權”等政治圈套和道路陷阱。
1985 年,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最高領導人后,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蘇共中央最高領導層在政治上發生了方向性改變。打著“公開性、民主化和外交新思維”等旗號,戈爾巴喬夫開始對蘇聯政治制度采取激烈和根本性的改造,期望通過“民主化”、配合外交“新思維”,換得西方認可,躋身“西方文明世界”。
戈爾巴喬夫的“民主化”“公開性”政策受到西方政要和媒體吹捧。但與國外對戈爾巴喬夫的掌聲和歡呼相反,蘇聯的民主化改革不但沒有振興蘇共和復興蘇聯,反而導致蘇共喪失合法性,引發政治分裂和國家瓦解,最終走上了一條政治自殺的絕路。
政治改革的關鍵是方向問題。蘇共后期的改革變成“放棄信仰、背棄方向、拋棄制度”?!案母铩弊兂筛南?,改弦易轍,西化“改革”變成自掘墳墓,最后自取滅亡。
1988 年,戈爾巴喬夫開始進行一系列政治改組。這些改組直接觸及蘇聯國家和憲法的根本性要素,包括蘇共領導地位、人民代表蘇維埃制度、聯邦制、選舉和政黨制度等,成為導致蘇聯政治裂變的重要原因。比如修改憲法,刪除憲法第六條,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宣布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推行議會制普選,建立總統制等。
在政治多元化、多黨制浪潮下,蘇聯民族分裂勢力在各加盟共和國迅速得勢,向中央發起“法律戰”“主權戰”,并相繼宣布“主權獨立”。在俄羅斯聯邦和各加盟共和國遙相呼應下,戈爾巴喬夫被自己所謂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束縛住手腳,無力維護聯盟的統一。1988 年后短短兩三年時間,蘇聯政治形勢急劇惡化,國家在政治、經濟、民族等領域的危機不僅沒有緩和,反而急劇加深。
2006 年,時值蘇聯解體15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反思認為,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蘇聯在民主自由問題上犯了“幼稚病”。多數原則、選舉原則、公決原則的適用性與選擇需要依據各國國情。戈爾巴喬夫不顧蘇聯具體的歷史條件和改革需要,強調下級可以不服從上級,并稱這是“民主”的需要。隨即蘇聯各個地區根據本地區的“多數”和“民意”行事,造成無政府主義泛濫,各加盟共和國公然與中央開展“主權戰”“法律戰”,反共、反蘇、反社會主義勢力趁機大肆奪權,民族分裂勢力、政治激進思潮和復仇勢力大行其道。
在戈爾巴喬夫掌權的最后幾年,蘇聯政權搖搖欲墜,蘇共在政治上自身難保。戈爾巴喬夫在經濟改革不見成效的背景下,仍在談西式民主和自由。到了1990 年,戈式經濟改革無計可施,政治上大勢已去。
政治上的錯誤往往會帶來嚴重后果。在6 年時間里,戈爾巴喬夫打著“民主、人道”旗號,不僅使蘇聯改革誤入歧途,而且葬送了近70 年的蘇聯社會主義事業,埋葬了國際共運中最具影響力、有著90 多年歷史、擁有近2000 萬黨員的蘇聯共產黨。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并未迎來夢想中的“西式民主自由”,反而是財閥當道和寡頭統治。在外交方面,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不僅失去全球“超級大國”和社會主義陣營“首領”地位,而且被西方大國視為“冷戰”后失敗的國家。
30 多年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西方大國自認為在東西方較量的大棋局中不戰而勝。在西方戰略家和謀士們眼里,民主、自由、人權等政治工具功不可沒,是摧毀社會主義、贏得冷戰的政治“利器”。美國一些戰略智囊對此毫不隱諱。前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就認為,民主、自由、人權、民族等議題吸干了蘇聯的資源,使蘇聯在意識形態上不再強大,其政治成功不再具有吸引力。他還特別提到,戈爾巴喬夫本人也起到“里應外合”的重要作用。
蘇共的垮臺與蘇聯的瓦解源自政治上的失敗,蘇共在“民主”等關鍵性政治問題上犯了錯。戈爾巴喬夫陷入民主迷思,落入西方設下的政治陷阱。因此,蘇共在民主等重大政治問題上混亂,是導致蘇共垮臺、蘇聯解體、東歐陣營瓦解的重要政治原因。
蘇聯解體后,西方陣營并沒有因為葉利欽宣稱拋棄共產主義、擁抱資本主義民主和市場而停止對俄羅斯進行擠壓,反而繼續推進北約東擴,支持車臣等分裂勢力,變本加厲地削弱和分化俄羅斯。
總之,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民主化”,不僅沒有給老百姓帶來自由和幸福,反而導致一場普京所說的“二十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至今蘇聯的灰燼仍在燃燒。
1985 年至今的近40 年間,俄羅斯經歷了蘇聯和俄羅斯兩種不同的國家形態,經歷了戈爾巴喬夫、葉利欽和普京執政的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時至今日,西方陣營精英和輿論認定,戈爾巴喬夫的6年是三者中“最民主自由的”,葉利欽的8 年是與西方關系“最為接近的”,而普京執政的時期則“背離了民主”,與西方世界漸行漸遠。
然而,俄羅斯老百姓的感受和評價卻截然不同。俄羅斯國內一次有關歷史人物評價的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戈爾巴喬夫、葉利欽評價不高,而且遠低于普京。有72%和80%的俄羅斯人分別認為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時期走了一條錯誤道路。
如今,俄羅斯主流輿論認為,30 多年來俄羅斯之所以不斷遭遇挫折和打擊,來自西方的民主化和市場化“教師爺”們難辭其咎。20 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西方戰略家一方面有意識地向蘇聯等國家輸出“軟弱、分裂、有病毒的自由民主思潮”,另一方面卻為自己保留了極端排外和富有進攻性的“保守主義”思想。失去信念和定力的戈爾巴喬夫等人不幸落入西方的政治圈套,盲目進口“民主價值”,結果導致“民主”與“自由”泛濫成災。
普京執掌俄羅斯后,西方陣營對俄羅斯的政治打壓進入一個新階段。2006 年,普京提出“主權民主”概念。這既是對俄羅斯政治發展道路的探索,也是對西方販賣“民主”、煽動“顏色革命”的回應,同時也表明普京否定了戈爾巴喬夫時期的“西化、民主化”路線,也與“寡頭式的自由”劃清界限。普京認為,俄羅斯應當是當今世界一個具有領導力和影響力的強國,俄羅斯必須走自主之路?!岸砹_斯民族不能迷失自己,俄羅斯永遠是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