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碼、健康碼、場所碼、乘車碼……如今,二維碼作為移動支付、信息查詢、身份識別等功能的載體,已被廣泛應用到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中。
據統計,全球每天就要掃100 億個二維碼,如此龐大的用量不禁令人擔心,二維碼會有消耗完的那一天嗎?它又是如何被手機識別的?
二維碼堪稱萬物的“身份證”。如今,我們已然邁入“掃碼時代”:出行可以掃碼騎單車,上班時需要出示健康碼,吃飯可以掃碼點餐,購物用付款碼支付……
中關村工信二維碼技術研究院院長張超表示:“從產業鏈的角度講,它最起碼是萬億級的產業。中國雖然不是二維碼技術的發源地,但已成為二維碼最大的應用國家。截至目前,全球90%以上的二維碼應用都在中國?!?/p>
二維碼是線上與線下連接的關鍵入口,以二維碼為載體形成的碼上經濟生態,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造經濟新價值。
據2020 年1 月微信發布的《碼上經濟影響力報告》,2019年,微信生態帶來的碼上經濟規模達到8.58 萬億元,微信帶動碼上經濟就業機會2601 萬個。
未來,微信碼上生態網絡還將不斷擴張和完善,最終實現“碼上連接創造無限價值”。
為什么二維碼這么神奇,掃一下就能得到各種信息?碼上的黑點和白點又代表什么?
不管是手機還是計算機,它們的處理器只能識別0 和1。為了讓機器能夠識別信息,需要對單個數字、字母、符號、漢字等進行逐一編碼,它們都能用0 和1 來表示。
在制作二維碼時,信息被轉換成特定的0 和1 二進制編碼,然后用白點表示0,用黑點表示1,它們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排列。簡單來說,二維碼就是把你想表達的信息翻譯成黑白兩種小方塊,然后填到一個大方塊中。
二維碼圖像復雜,很少有人去特意比對兩個不同二維碼的圖案,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二維碼會重復嗎?答案是:不會。因為二維碼是一種編碼,是根據你提供的信息所生成的。因此你生成二維碼時使用的信息不同,最終出現的二維碼也不會相同。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無論是正著、側著還是反著掃碼,手機都能成功讀取二維碼數據?
專家解釋,我們掃二維碼時,手機首先是定位二維碼的位置,二維碼左上、右上、左下位置那3 個大黑方塊,就是用來定位的。手機定完位后,就要分析這個二維碼的大概情況,所以在大方塊的周圍區域,還包含二維碼的版本和數據編碼之類的信息,剩下的區域就是存儲數據的區域。
生活中,我們還發現,二維碼被阻擋或缺失一部分,也并不影響掃碼,這是怎么回事?
這是因為二維碼還有容錯機制,其奧秘就藏在存儲數據的區域里。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二維碼需要存儲的數據,另一部分用來糾錯,可以理解成備份區域。如果二維碼缺失或污損的比例不超過三成,二維碼閱讀器仍可準確讀取信息。
我們知道,一個隨機的二維碼出現,如果長時間不掃就會失效,需要系統重新分配一個。那么,二維碼會不會有一天被掃光?
專家表示,二維碼的確有一天會被掃光,因為所有的二維碼尺寸是固定的,在有限的區域內,要呈現出不同的排列組合,數量肯定有限制。不過按照數學概率,要一一掃光,需要很長的時間。
現在的二維碼有40 個官方版本,最小為21×21,最大為177×177 矩陣。其中,微信付款碼是25×25 的矩陣規格。
假設人類一天使用100 億個25×25 規格的二維碼,根據科學計算,得用上7.806×(10的133 次方)天才能用完,這簡直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
夸張一點來說,或許人類不存在的那一天,這個規則的二維碼都不會被用完。何況目前的二維碼有40 個版本,如果未來有需求,我們還可以開發更多版本。因此,如今全球每天消耗100 億個二維碼只是九牛一毛,完全不用擔心二維碼被消耗完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