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兵馬俑,南有熊家冢。”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距楚故都紀南城約26 公里,是迄今發現的東周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被考古學界泰斗張忠培稱為“天下第一王陵”。但墓主究竟是誰,至今成謎。
據報道,20 世紀70 年代修建荊門漳河水庫二干渠時,人們發現了熊家冢,一座“沉睡”2000 多年的楚墓引發考古界關注。
1979 年以來,荊州文物部門對熊家冢進行過3 次大規模勘察,發現該墓隱患重重。
首先是生產建設破壞了墓地的保存條件。20 世紀70 年代,修建漳河水庫二干渠時,直接從熊家冢穿過,致使熊家冢西北部露出墓口和兩級臺階。據專家介紹,墓地文物的保護依賴于深埋密封形成的穩定保存環境。排灌渠修起后,通水期內渠水向下滲進墓里,古墓會變得格外潮濕。到了枯水期,墓下的地下水又流到了周邊地勢低洼地區,古墓又會變得異常干燥。而文物保護有所謂“干千年,濕萬年,一干一濕只半年”之說,說明墓地地下水的一干一濕對文物保護極為不利。
其次是盜墓犯罪嚴重威脅墓地的文物安全。熊家冢交通不便,人煙稀少,歷來是盜墓賊覬覦的目標。自1996 年以來,熊家冢被盜掘30 余次。尤其是在1999 年和2000 年,兩個盜洞都已達到槨板,曾使大量沼氣外溢,所幸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才未釀成惡果。
2006 至2009 年,荊州博物館考古隊對熊家冢部分車馬坑和殉葬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珍貴文物3000 余件。
2019 年5 月至2020 年12月,考古隊又對熊家冢的祔冢進行考古發掘。
熊家冢有幾個特點:首先是規模之大。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介紹,熊家冢占地面積731畝,主冢封土直徑超過100 米,高度超4 米。據推測,實際高度應該在15 米左右。主冢是一座“甲”字形豎穴土坑木槨墓,長70米,寬67 米,面積為400 多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的楚墓;其次是規格之高。墓主身份顯赫。據《墨子》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熊家冢共發現138 座殉葬墓,達到“天子”級別;再次是布局最完整。熊家冢由主冢、祔冢、殉葬墓、車馬坑、祭祀坑組成,在同期東周墓葬中尚屬首見。
據悉,熊家冢殉葬墓相當豪華。主冢的一側有殉葬墓92座,分四行排列,氣勢恢宏。祔冢一側,有殉葬墓46 座,均排列整齊。“已發掘的50 余座殉葬墓中,出土各類玉器2000 多件。”王明欽說,這些玉器按用途分為禮玉、佩玉和葬玉,紋飾精美,工藝精湛。
那么,熊家冢的墓主究竟是誰?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對當時楚國都城的遷移和熊家冢出土玉器的風格進行了分析,推斷熊家冢有可能是楚惠王之墓。因為熊家冢出土的玉器具有鮮明的楚玉特征,比如有很多龍鳳合體的紋飾,造型上不拘一格、飛揚靈動,反映了楚人追求浪漫的精神特質。
方勤經研究發現,熊家冢出土的玉器風格和曾侯乙出土的玉器風格幾乎相同,二者的墓主應當生活在同一時代。他介紹,曾國在晚期與楚國的關系十分親近,曾侯乙編鐘中的一枚镈鐘就是楚惠王送的。結合玉器的風格來看,熊家冢的墓主與楚惠王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徐文武從20 世紀90 年代起開始研究熊家冢。他認為,墓主或為楚昭王、楚惠王、楚宣王、楚威王其中之一。熊家冢一共有138 座殉葬墓,而在楚宣王和楚威王所處的戰國時期,人殉制度已經式微,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的人殉現象。因此將他們排除在外后,只剩下楚昭王和楚惠王。
楚昭王和楚惠王是中興之主,史稱“昭惠中興”。徐文武介紹,關于楚昭王的墓葬,歷史上有很多記載。東漢文學家王粲在《登樓賦》一文中曾寫道:“北彌陶牧,西接昭丘。”其中,昭丘即指楚昭王墓。唐代文學家李善在《荊州圖記》中也寫道:“當陽東南七十里,有楚昭王墓,登樓則見,所謂昭丘。”而熊家冢位于荊州與當陽的交匯處,其方位都能與文獻記載的楚昭王墓相印證。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楚文化研究所一名研究員則認為,除玉器外,熊家冢的陵園布局和封土規模結合紀南城城址的變遷分析,熊家冢的墓主人極有可能是楚悼王。
然而,在徐文武看來,楚悼王是最不可能的選項。他認為,楚悼王是吳起變法的堅定支持者。在他病逝后,楚國貴族射殺吳起,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體。繼位的楚肅王依照律法,下令誅殺參與叛亂的70 余家舊貴族,夷滅三族,楚國局勢陷入動蕩。在這種情況下,楚悼王的陵墓不太可能會有如此大的規模。
由于熊家冢主冢至今未發掘。墓主究竟是誰,仍然是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