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這樣一則故事,聽說生吃蝸牛很補,丈夫便在自家花園里用蔬菜精心喂養了幾只大蝸牛,準備供全家人享用。然而,美味珍饈的代價讓人難以承受。很快,他們一家就出現發燒、劇烈頭痛、嘔吐等癥狀。最終夫妻二人、長子和丈夫的母親不治身亡,次子臥床逾十年后過世。
這樣一則堪稱“滅門慘案”的事故,或許曾讓許多人認識了看起來可愛敦厚的非洲大蝸牛——它們正是這個故事里被“精心喂養的大蝸牛”。它們總是背著棕褐色蝸牛殼,上面帶有淡黃色條紋。這種巨型蝸牛可以長到20 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同時也是最具威脅的入侵生物之一。

成人手掌長的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的體內、糞便,甚至體表黏液都攜帶著大量病菌與寄生蟲。而造成開頭那個滅門故事的幕后真兇,正是非洲大蝸牛體內最常見的寄生蟲——廣州管圓線蟲。
人和動物在接觸蝸牛黏液、生食(或未煮熟)感染寄生蟲的蝸牛或被蝸牛黏液污染的蔬菜后,都有可能感染廣州管圓線蟲。一旦它進入人體內,便可能經中樞神經系統入侵大腦,引發發燒頭痛、頸部僵硬、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如果說非洲大蝸牛作為病菌和寄生蟲的“搬運工”對人類的傷害是無意的,那么它對環境的破壞則是“有意為之”。
非洲大蝸牛的胃口非常好,其食譜不僅囊括了眾多對人類有經濟價值的作物,比如花椰菜、木瓜、香蕉等,甚至還包括地衣、真菌以及其他蝸牛(通常是其他蝸牛的尸體)。
仔細觀察蝸牛進食的過程,你會發現它們行動雖然緩慢,但吃起東西絕對是標準的“干飯蝸”。在飽受非洲大蝸牛侵擾的地區,居民在花園里種植的蔬菜,有時一夜之間就能被吃完。
令人驚奇的是,蝸牛其實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生物,在它針尖一般大小的嘴里,有兩萬多顆牙齒密集排布在帶狀的舌頭上,因此它們的舌頭被稱為齒舌。其實,蝸牛并不能“啃食”,只能用“研磨器”一般的齒舌將食物剮蹭下來。
即使這樣,非洲大蝸牛的進食能力也讓人震驚。它們不但可以吃土,甚至還能舔食并消化水泥。因為它們需要不斷地補充鈣來維持背上那巨大堅硬的蝸牛殼生長,所以通常需要消耗大量植物來攝取鈣。一旦植物也無法滿足需求時,它們就會以砂石、水泥為食,有時甚至能破壞人類的建筑房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只是入侵物種的自我修養之一,在入侵地區強大的生存能力也是必要條件。
從命名就能看出,非洲大蝸牛的自然棲息地原本在溫暖濕潤的非洲。但如果環境過于干燥或寒冷,它們可以將軟體部分鉆入土壤中休眠,來減緩新陳代謝,休眠期可長達5 至9個月。有時它們還會分泌乳白色的黏液膜來封閉殼口,為自己“關上門”。再結合它們不挑食的屬性,被帶到溫暖地區的非洲大蝸牛,可謂如魚得水。
此外,非洲大蝸牛通常長到6 個月時就已具備繁殖功能,它是雌雄同體、異體繁殖的物種。這意味著,每只蝸牛不用去尋覓特定性別的“另一半”,只要任意兩只性成熟的蝸牛相遇,就能夠繁衍后代。研究顯示,理想情況下一只非洲大蝸牛一生能產下數千枚卵,后代存活率接近90%,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可見一斑。
由于偏愛溫暖的氣候,非洲大蝸牛通常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間,在我國主要侵擾著華南地區,在美國則是佛羅里達州備受困擾。
據佛羅里達州農業和消費者服務部介紹,佛州在1969 年首次發現非洲大蝸牛后,花費近100 萬美元捕殺了一萬七千多只蝸牛,終于在1975 年宣布根除了這種入侵生物。然而,2011 年,佛州又發現了一只非洲大蝸牛,由此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滅殺,這次耗資約2300 萬美元,滅殺了數十萬只蝸牛,在2021 年終于宣布滅殺成功。不幸的是,今年6 月,佛州再次發現了一只非洲大蝸牛,被迫開啟了第3 次“滅蝸戰爭”。
可以說,佛羅里達州與非洲大蝸牛的戰斗經驗極為豐富。工作人員噴灑針對蝸牛的殺蟲劑四聚乙醛,來實現定點滅殺。他們甚至訓練了可以嗅出非洲大蝸牛的拉布拉多犬,可以在蝸牛最活躍的夜間追蹤它們。此外,雖然蝸牛自身的移動速度很慢,但它們能利用黏液附著在移動的車輛、垃圾等處,四處移動擴散。因此,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設立隔離區,嚴格檢查可能將蝸牛帶出隔離區的土壤、機器等。
為徹底根除非洲大蝸牛,人類可謂費盡心機,但非洲大蝸牛并不清楚自己對人類造成的傷害。事實上,除了交配過程,它們一生都是孤獨的,既不與同伴交流,也不與后代建立任何聯系。它們的一生不是在移動,便是在進食或休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