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成為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口頭禪”和無數家長的“心頭夢”。但是,“起跑線”究竟在哪里?怎樣才算贏?“6 歲前要掌握××××個英語單詞”“小學畢業前鋼琴要達到××級”……小道消息與機構廣告并行,“望子成龍”與“販賣焦慮”混雜,讓家長無所適從,讓孩子“壓力山大”。到底應該怎樣從小培養孩子?不妨聽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見解。
習近平在2013 年5 月29日同少年兒童代表共慶兒童節時的講話,便是站在國家和民族需要什么樣的人的高度對培養孩子提出了要求。
習近平說:“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你們從小就要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幫著做,公益的事爭著做。通過勞動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磨煉意志、鍛煉自己?!边@深刻回答了很多家長和孩子的困惑——不少孩子雖然學習成績還可以,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是缺乏意志力、缺少精神頭、沒有好習慣等。其“病根”很可能在缺失勞動鍛煉上。
馬克思主義教育觀從來不是把勞動簡單看成創造物質的手段,而是人實現自我凈化的途徑。習近平希望孩子們“通過勞動磨練意志、鍛煉自己”。這充分說明,勞動鍛煉正是幫助孩子們糾正很多家長看不慣、自己改不了的“壞毛病”的靈丹妙藥。
時間的進度條拉回到50多年前,不滿16 歲的習近平踏上了前往陜西西安的“知青專列”,開啟了他的知青歲月。剛去陜西延川文安驛公社梁家河村插隊時,習近平并沒有接觸過種地、鋤地這類的活兒,他就和知青們一起去山溝里邊打壩,在山上修梯田。
年輕的習近平雖然在勞動技巧上和當地農民有差距,但他一點兒都不惜力,甚至比當地農民干活還拼命。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繩子,再用全身力氣往下砸黃土。一天下來,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都磨破了,開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習近平都一直拼命干活,從來不“撒尖兒”(即偷懶)。
平時一有時間,習近平就通過聊天了解當地農作物種植的情況。憑著這股韌勁兒,他很快學會了鋤地、耕地、翻土、趕牲口等農活……這些故事就是孩子成長的最好啟蒙。
習近平在講話指出:“大自然充滿樂趣、無比美麗,熱愛自然是一種好習慣?!边@引導我們更加重視當前教育中長期存在的一個短板——自然教育。
在很多國家,讓孩子通過深入接觸大自然來鍛煉體魄、培養審美、陶冶情操,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但在我國,與自然隔絕的“小宅童”比比皆是,既影響身心健康,也阻礙人格健全,甚至難以具備開闊的視野和強健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美麗中國”為引導青少年熱愛自然、開展生態教育提供了廣闊舞臺,落實習近平的要求正當其時。
同時,習近平在講話中還指出:“想象力、創造力從哪里來?要從刻苦的學習中來?!边@改變了多數人關于創新、創造的片面認識。天才兒童、天才少年只是少數,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靠上幾個“思維方法訓練班”是不行的。
有教育學者指出,我國不少學生存在“鋼筋(學習方法)太多,水泥(基礎知識)太少”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得按照習近平所說的:“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知識。既勤學書本知識,又多學課外知識,還要勤于思考,多想想,多問問?!?/p>
須知,現實生活中的好創意,不是像電視劇主人公那樣“一拍腦袋”冒出來的,而是結在“學習之樹”上的。只有從娃娃抓起,通過刻苦學習夯實基礎知識、基礎研究,我國才有希望成為創新大國。
此外,習近平在講話中還指出:“少年兒童要立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長大后做對祖國建設有用的人才。”在這里,他把“立志向、有夢想”放在了最為突出的位置加以強調。
要立的志向是什么?習近平給出了答案——少年兒童要注意培養追求真理、報效祖國的志向。進一步說,就是要把祖國和人民放在心中,從小聽黨的話、跟著黨走。
該有的夢想是什么?就是習近平反復提到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志向和夢想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線”。如果沒有,生命再長也只是閑逛游蕩,找不到狀態,找不出動力;如果歪了,跑得快反而容易偏離賽道,要么迷路,要么“出局”。所以,無論是黨和國家培養“時代新人”,還是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要注意從小解決志向和夢想的問題,努力找準起跑線,贏在起跑線。
培養好孩子,是每個家庭的戰略任務。習近平這一席話,既有大方向,也有小方法,語短情長,需要我們每一位青少年、家長和廣大青少年工作者謹記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