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疫情反復、俄烏戰亂……災禍一樁接一樁,每天打開手機都不免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如今,大數據精準推送,看的新聞越多,相關內容推送就越多,導致有的人玩著手機就抑郁了。該怎么辦?
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可以快速從互聯網接觸各類新聞。通過實時圖像技術,人們仿佛被迅速“傳送”到事件現場,近距離與恐怖襲擊、自然災害、戰爭和流行疾病等接觸。
研究表明,負面新聞可以引起顯著的情緒變化,使人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進而加劇人們患上抑郁癥與焦慮癥的風險,這被統稱為“刷屏抑郁”。比如,有不少人在電視上觀看了恐怖襲擊的畫面,因此產生了創傷后應激障礙。此外,還有人意圖通過不斷看新聞來平復自己焦慮的心情。實際上,他們的心情會越來越糟糕。
除了看負面新聞外,臨睡前玩手機也會增加患抑郁癥的風險,這與長時間暴露在夜間燈光下有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薛天與合肥學院教授趙歡帶領的合作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構建了夜間光干擾模型,模擬夜間燈光照射的模式。實驗持續3 周,每晚9 至11 點,研究人員會用燈光照射小白鼠兩個小時(因為小白鼠與人類相似,其行為受到每日光照變化和晝夜節律的影響)。
研究發現,增加夜間照明后,小白鼠逐漸出現了一些異樣的行為。如面對糖水,它們的興趣降低了。不僅如此,取消燈光照射后,小白鼠也沒有馬上恢復,其抑郁狀態持續了長達3 周,這與人類抑郁狀態有一定相似性。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刷屏抑郁”?首先,我們要避免沉浸于過度刷屏,不要重復瀏覽已經知道的負面新聞,以官方媒體等可靠的信息源為主,減少注意力的損耗;其次,我們可以盡量安排一些自己享受的事情,如讀一本好書、看一部有趣的電影、拜訪朋友和家人;再次,我們可以鍛煉身體或學習一項新技能,例如學習外語或樂器等,這些都能夠振奮情緒并提升認知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參加慈善活動。研究發現,實施善行會激活大腦中的獎賞系統,并給予人們戰勝困境的力量。
另有研究表明,認知情緒誘導可以改善人們的情緒。因此,如果你依然深陷“刷屏抑郁”的困擾,不妨求助臨床心理醫生,讓其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你減少刷屏行為,從消沉狀態中快速恢復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