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海南島、舟山群島相繼解放,退守臺灣的國民黨軍在中國大陸沿海占據的島嶼僅剩下浙東的大陳列島和福建的金門、馬祖等。在1950 年6月的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甚至已經宣布“解放臺灣之戰仍由粟裕指揮”。不料,6 月25 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后,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悍然開入臺灣海峽,公然干涉中國內政。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解放軍原擬用于攻臺的50萬主力全都入朝作戰,解放臺灣的計劃就此擱置。
1953 年7 月,朝鮮停戰協定簽署。這年年底,從朝鮮戰場歸來的軍委作戰部(后改為總參作戰部)部長張震再次提出了先攻大陳島的計劃。這一次,毛澤東的態度很明確:“此意見可注意。”首先解放浙東沿海島嶼的決心,至此基本定了下來。
大陳列島包括上下大陳、南北一江山、南北麂山、披山以及漁山列島等,哪里才是突破口?當年的作戰會議上,意見并不統一。時任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后來回憶:“當年軍區在開作戰會議的時候曾經提出過三個方案。第一個方案,多數人主張直取敵浙東沿海諸島的指揮和防御中心大陳島。但是大陳的敵人兵力比較多,而且打大陳還要繞過一江山,我有后顧之憂啊。第二個方案,部分人建議先奪占守敵較弱的披山島,這樣可確保首戰成功,但是對浙東沿海敵人的整個防御體系震撼不是很大。第三個方案,少數人主張先打一江山。”
張愛萍就是少數人之一,他思慮得很周全。首先,一江山島距離已解放的頭門島僅9 公里,完全在我軍的火力控制之下,組織航渡、各種作戰保障及三軍協同都比較容易。其次,美蔣當局視一江山島為大陳島的“門戶”,并作為“反攻大陸的大門”。一旦奪取一江山,就能把海岸炮拉上去,使大陳島直接暴露在我軍炮火威脅之下,可以敲山震虎。
解放大陳列島的首戰目標,鎖定了一江山。1954 年8月,經中央軍委批準,華東軍區設立浙東前線指揮部,張愛萍被任命為前指司令員。
一江山島,總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分南北二島,兩島相隔一條150 米的水道。其北鄰頭門島,南鄰大陳島,位置險要。島上四壁陡峻,整個島幾乎像是直立于海面之上,易守難攻,國民黨歷時數年修建了150多個遍布全島的暗堡。1954 年,守島的國民黨陸軍少將王生明組織部隊,埋設大量地雷,就連看似無法攀登的懸崖峭壁也沒放過。美軍顧問甚至揚言,一江山島是“攻不破的堡壘”。
攻打這樣一座小島,張愛萍不敢輕視。彭德懷也一再強調:避免同美國海軍、空軍作戰,在作戰指導上“要用牛刀殺雞”。
為何彭德懷堅持殺雞也要用牛刀?這就不得不說到美蔣正在密謀的《共同防御條約》,蔣介石希望通過簽訂條約,讓美國承諾協防大陳列島,但剛在朝鮮戰場與志愿軍較量過的美國態度模棱兩可。彭德懷認為,不妨先在一江山島上刺探一下,以摸清美國的底牌。但必須取勝,否則可能助長敵軍氣焰。張愛萍的確打磨了一把最鋒利的牛刀:陸軍派出了在朝鮮戰場上屢建奇功的20 軍60師178 團、180 團,作為登陸部隊主力;海軍參戰的有最強的第六艦隊和我軍第一批魚雷快艇大隊;空軍則是曾在抗美援朝中擊落美國飛機的新興王牌。
蔣介石意識到單憑國民黨的力量守不住大陳島。于是,他派“外交部長”葉公超和“駐美大使”顧維鈞四處奔走,向美國求援。1954 年12 月2 日,美國與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條約明確,臺灣與澎湖列島遭到“武裝攻擊”時,美國“將采取行動”,對付“共同危險”。至于金門、馬祖和大陳等沿海島嶼,美國并沒有給出承諾。但美國達到了它的企圖,條約規定美國“有在臺灣、澎湖及其附近部署陸海空軍的權利”。
這個出賣中國主權和領土的條約,引起了新中國的極大憤慨。12 月8 日,周恩來發表嚴正聲明:美國政府企圖利用這個條約來使它武裝侵略中國領土臺灣的行為合法化,并以臺灣為基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準備新的戰爭。這是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的一個嚴重的戰爭挑釁。
為維護國家主權、打擊美蔣《共同防御條約》,中央軍委于12 月21 日命令華東軍區:只要準備好了,就發起攻擊。
這是我軍首次渡海協同登陸作戰,參戰總兵力達1 萬余人,包括3 個軍種,17 個兵種,28 個戰術群。按照作戰計劃,戰斗發起后一江山平均每平方米將有2 名步兵,每公里正面將有200 門火炮,每公頃土地將要傾瀉1211 發炮彈、25 枚炸彈。空軍、海軍和陸軍能配合得那么默契嗎?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張愛萍指示參謀們研究制定了《協同作戰計劃表》。計劃表詳細地規定了每個兵種每時每刻的動作,攻擊目標、攻擊時間甚至彈道高度都有嚴格規范。戰士們訓練到什么程度?原東海艦隊登陸艇三大隊的作戰參謀孫梅生說:“在圖上畫一個點,你在這里出發。幾點幾時出發,你自己畫航線,預計在哪一點你要去登陸,時間不差一分鐘,登陸點不差50 米。”
1954 年底,三軍集結大貓山島,進行了多次渡海登陸實戰演習。張愛萍親自指導演習,最后點評時說了一句話:“下面這一仗,我們可以打了!”
1955 年1 月18 日上 午8時,戰幕拉開。按照《協同作戰計劃表》,強擊機和轟炸機組成的混合編隊從6 個機場起飛,在殲擊機的掩護下,將數以噸計的炸彈分別投擲在一江山島的190 高地、160 高地、180 高地、203 高地……
12 時15 分,我軍登陸部隊陸續起航。138 艘登陸艇,滿載著3700 名陸軍指戰員,在護衛艦艇和空軍戰機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劈波斬浪地向著一江山島駛去。一直用望遠鏡觀察戰場的張愛萍后來描述當時的場景:“登陸艇編隊井然有序,酷似西湖競渡,軍心大振。”
戰斗還沒徹底結束,張愛萍就登上了一江山島,親臨一線戰場。他當場做了一首《沁園春·一江山登陸戰即景》,詞中寫道:“陸海空直搗金湯,銳難當。望大陳列島,火海汪洋。料得帥駭軍慌,憑一紙空文豈能防。”這里說的一紙空文,就是指美蔣簽訂的《共同防御條約》。該條約剛簽字一個多月,解放軍就解放了一江山島!
解放一江山島,改變了臺灣海峽的斗爭形勢。此次戰役,歷時10 個小時,是我軍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這次戰役:“一江山登陸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首次聯合作戰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