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芳 唐浩麗
(沂源縣人民醫院 山東 淄博 256100)
近年來我國出生率持續降低,醫療衛生條件也在不斷改善,導致社會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使得腦血栓、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成為危害我國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原因。急性腦血栓作為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后遺癥多、預后差等特點,發病后偏癱等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2]。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一方面對提高患者行動功能起到了積極影響,降低致殘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基于此本文對早期康護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開展了進一步分析,現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60例急性腦血栓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時間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采取隨機顏色球抽取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參照組(行常規護理)和研究組(行早期康復護理),各30例。其中參照組男14例,女16例;最小46歲,最大85歲,中位數62歲;初中文化以上5例,初中以下25例;最短病程20天,最長5個月,平均病程為(2.47±0.28)月。研究組男15例,女15例;最小47歲,最大84歲,中位數63歲;初中文化以上4例,初中以下26例;最短病程22天,最長6個月,平均病程為(2.88±0.35)月。基本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符合比較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以及家屬知情實驗內容。②臨床資料與一般資料完整。③經CT診斷確診為腦血栓。④其他各項生命體征正常。⑤處于腦血栓急性期。排除標準:①重要器官功能損害。②合并先天性殘疾。
1.2方法
1.2.1參照組
本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在患者臥床期予以體位護理,定時翻身,避免壓瘡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率,予以病房環境護理,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定時通風,嚴密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發現異常立即報告主治醫生,并輔助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2.2研究組
本組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護理:
(1)制定早期康復護理計劃。患者急性期發作后觀察患者病情是否穩定,脈搏、血壓、心率等體征是否恢復正常,一般于發病后兩天予以早期康復護理,結合患者腦血栓嚴重程度以及患者臨床表現制定科學合理的康復護理方案,并嚴格按照此方案開展護理工作。
(2)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急性腦血栓患者發病后通常會產生悲觀失望、焦慮抑郁、恐懼不安等不良情緒,面對腦血栓后遺癥會表現為自卑自責等消極心理,甚至會對早期康復護理工作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康復效果,因此護理人員面對出現負面情緒的患者要及時疏導情緒,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確保康復護理方案的順利實施。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根本原因并予以針對性疏導,在了解患者內心真實想法的同時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同時可以向患者多列舉臨床康復成功病例,幫助患者重拾信心,積極配合康復護理工作。此外,為提高患者依從性,護理人員應就腦血栓相關知識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各個階段康復訓練的措施以及必要性,告知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悲觀情緒,同時護理人員可以在集中康復訓練過程中引導患者多與他人交流,互相傳授康復經驗,提高患者社會功能的同時還強化了康復意識。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患者難免會產生懶惰等消極情緒,會覺得訓練內容越來越枯燥乏味,這時護理人員需要多鼓勵患者,同時叮囑家屬要予以關心,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引導患者積極參與康復訓練。
(3)被動康復訓練與主動康復訓練。第一,體位指導,協助患者合理擺放肢體,采取舒適的體位,每天按摩肢體,促進血液循環,每兩小時協助患者翻身一次,將墊枕放置在肢體下方,減少足下垂和關節攣縮等并發癥發生風險。第二,被動康復護理,急性腦血栓患者入院后予以肢體被動訓練,指導并輔助患者進行患肢屈伸訓練,高抬患肢,也可以借助工具來達到刺激患肢的作用,每次訓練十分鐘,每天三次,且根據患者實際耐受力合理調整訓練強度。第三,主動康復護理,患者恢復意識后引導患者主動活動肢體,活動身體各關節,引導患者主動翻身,培養患者主動訓練意識。
(4)穩定期康復訓練。患者病情穩定后予以握手訓練、橋式運動訓練等,第一,握手訓練,將患者健側拇指放在患肢拇指上,其余四指交叉,雙手用力緊握,引導患者雙手緩慢向上舉,并在空中堅持五分鐘到十分鐘放下,部分患者在托舉過程中較為費力,此時護理人員要引導其用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同時保證動作的標準,提高訓練效果。第二,做起訓練,指導患者用健側肢體帶動全身,在做起時用健側上肢支撐,并將患側肢體放于健側肢體下方,鼓勵患者緩慢做起,可由半坐位逐漸過渡到坐位。第三,橋式運動,患者平躺在床上,護理人員壓住患者雙腿,鼓勵患者將臀部脫離床面并保持一定時間,鍛煉患者髖關節功能和下肢功能。
(5)恢復期康復訓練。患者能夠獨立坐起后予以平衡功能訓練和站立訓練,起初可輔助患者站起,并引導患者獨立站立一段時間,隨后引導患者自行站立,在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定期測試患者肌力恢復情況,肌力基本恢復后可引導患者開展步行訓練和上下樓梯訓練,指導患者自行完成穿衣、吃飯等簡單動作,訓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逐漸恢復自理能力。
(6)生活護理。首先為患者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確保營養均衡,結合患者飲食喜好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叮囑患者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患者提供優質蛋白,計算每日總熱量。其次,予以睡眠護理,引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帶來的血壓升高等不良事件,最后,在護理過程中要避免墜床、跌倒等不良護理事件,護理人員要始終保持親和的護理態度,耐心解答患者以及家屬的問題,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
1.3觀察指標
對比依從性:采用評分的方式對兩組患者的依從性進行評估,總分一百分,80分(含80)到100分為完全依從,60分(含60)到79分為部分依從,59分及以下為不依從,計算并對比依從性[3-4];對比護理質量:記錄兩組不良護理事件發生情況,包括跌倒、墜床、感染等,計算并對比各項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5]。
對比生活質量:采用QOL-BREF生活質量量表對在不同護理方式下患者軀體功能、心理智能和社會功能恢復情況,各項滿分為100分,生活質量與分數呈正比例關系。計算并對比兩組患者致殘率[6-7]。
1.4 統計學分析

2.1比較兩組依從性
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依從性更高,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依從性[n(%)]
2.2比較兩組護理質量
研究組患者出現跌倒、墜床、感染等不良護理事件的人數比為0:1:0,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為3.33%;參照組患者出現跌倒、墜床、感染等不良護理事件的人數比為3:2:2,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為23.3,%,研究組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更低(x2≈5.192,P≈0.023)。
2.3比較兩組生活質量
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
2.4比較兩組致殘率
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致殘率更低(P<0.05)。詳見表3。

表3 致殘率[n(%)]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早期康復護理,與常規急性腦血栓護理方式相比優勢更加突出,通過優質心理干預可改善急性腦血栓患者自卑自責、悲觀失望、焦慮抑郁、恐懼不安等消極情緒,面對病情的恢復更加自信,積極配合康復護理訓練,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提高康復效果[8]。通過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以及家屬對腦血栓相關知識、治療方式及效果、康復訓練必要性等內容的認識,提高患者康復意識,通過被動訓練、主動訓練、握手訓練、做起訓練、橋式運動、平衡功能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以及日常功能訓練等方式,可以更好的刺激異常大腦神經元,起到修復機體功能的重要作用,在改善患者肢體功能的同時還有效預防了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急性腦血栓病后致殘率,提高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讓生命更有價值。其次,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還減少了跌倒、墜床、感染等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情況,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護理效率和質量,為急性腦血栓患者病情的恢復提供良好的條件[9-10]。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更高,有助于改善急性腦血栓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提高患者依從性,降低不良護理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